邑人
2012-10-23 07:49:45
倭寇的蹤跡:術與道,孰優孰劣?
對於《倭寇的蹤跡》,個人認為是一部被嚴重忽視了的電影,等多年後研究影史,可能會發現這是一部與《雙旗鎮刀客》一樣舉足輕重的片子。
中國大陸的武俠電影史,無論如何都繞不過《雙旗鎮刀客》。無論是在早期的的硬橋硬馬時期,還是後來模仿港台的飛來飛去的招數,都無法掩飾《雙旗鎮刀客》略顯粗糲卻大開大合,展示了一個真正的江湖中的故事。在那之前與在那之後的大陸武俠,風格都沒有那麼明顯,誠意也欠奉,苛意的人物塑造及過度的炫技,都掩蓋了武俠真正要表現的武與俠。《雙旗鎮刀客》似乎就成了一個孤例,當年的聲譽也沒有那麼顯赫,但越是隨著時光的飛逝,當人們去審視大陸武俠電影史的時候,就越是發現《雙旗鎮刀客》的珍貴。但這部片子的出現,已經是遙遠的1991年,而自從那以後,到現在為止,大陸的武俠還是沒有什麼發展,即便是張藝謀的《英雄》所開啟的先的武俠時代,也不過是過度商業化的包裝,是受《臥虎藏龍》的影響的跟風之作,其主要目的還是圈錢,而是弘揚武俠本身。所以,雖然還有著一些打來打去的片子,但正在的武俠卻一直沒有出現,直到《倭寇的蹤跡》。
而《倭寇的蹤跡》其實也不是典型意義上的武俠片,它不像近年另外的一部武俠片《劍雨》,也不同於《龍門飛甲》。我一直覺得,《劍雨》是武俠電影的一個迴響,導演非常有誠心地講述了真正的武俠的故事,在認認真真地拍片子。而《龍門飛甲》的意義則在於徐克的證明白己的寶刀不老,沒有太多的創新與出奇,只是在說那個曾經的徐克沒有死去而已。而《倭寇的蹤跡》,其意義不僅僅在於講述了一個有關武與俠的故事,還在於導演想要認真地去研究與探討一些有關武俠的終極話題。
論故事,其實《倭寇的蹤跡》講的並不完美,甚至可以是有些散漫。但故事背後所蘊含的話題,卻是真正關心武俠,關心中國武術的人都要去直面並探討的事。武與俠,本來應該是結合在一起的,兩者的完美結合才能是扣人心弦的東西,像黃飛鴻、葉問,都是將武術及民族精神結合在了一起,雖然有些荒誕不經,但卻是好看,它們完成了作為一部電影做能做的事,那就是娛樂。
《倭寇的蹤跡》講的是明後期的萬曆年間,在抗倭的影響戚繼光、俞大猷已經去世了,但他們所創造出來的特殊的武藝也跟著消失的倭寇不見了,殊為憾事。戚繼光統帥的「戚家軍」的存在,本來就是紀律嚴明,並且有著嚴格軍事化訓練的隊伍,而戚繼光為了保持作戰的有效性,也交給了「戚家軍」以武藝,以備與倭寇作戰。不僅戚繼光如此,另外一位抗倭名將俞大猷也是如此。至於俞大猷與中國武術的關係,在現今的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對面有一座十方禪院,院外豎立一方《新建十方禪院碑》,碑文便系俞大猷於萬曆年間所作。這直接佐證了俞大猷與少林拳術之間的關係,還有他與莆田南少林的關係,也留下了不少的的傳說。《倭寇的蹤跡》中幾個不堪大用的軍士,所操的俞式陣法,已經屬於末技,但仍能抗敵。而故事的核心還不是俞大猷,而是戚繼光,講述戚繼光的一個貼身衛士梁痕錄為了不讓戚繼光創製的抗擊倭寇的刀法徹底失傳,而打算在江湖中創立新的門派,就此傳習下去。但不料他的作為收到江湖四大門派的抵制,他們因為不認識那是抗擊倭寇的刀,而是僅僅根據刀的形制變認為是倭刀,並進而將梁痕錄及其搭檔當做是倭寇餘孽,欲鏟之而後快。即便他們知道那刀正是根據抗倭的需要而從倭刀里改制的,也仍然堅持己見。於是,名門正派與後起的挑戰者就發生了真實的鬥爭。
以上大致是故事所講,但因為故事裡有了戚繼光及俞大猷,還有他們的軍制,便有了武術的術與道的闡釋。江湖四大門派所守持的是傳統的武術之道,甚至到了故步自封的地步。而梁痕錄因為參與過抗倭的戰爭,他所演習的克制敵人的手段,很多是實戰里出來的術的層面,只要掌握了技巧,即便是不會武功的人,也能在一招之內將所謂的武術高手擊倒,而是屢試不爽。而論到真實的武功,他卻未必是第一、術與道之間的優劣,其實沒有真正的答案,電影中雖然在道的層面上,讓代表道的一方的「於承惠」最後贏了,但「於承惠」本身失去的東西也夠多的了。而這次勝利的代價,則是代表書的技藝的徹底失傳。《倭寇的蹤跡》是一個悲傷的故事,講述的就是中國傳統武術的流逝的悲傷的內涵。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在,都是如此。
現在,我們常糾纏於中國武術與其他國家的拳擊、跆拳道、泰拳的高下與優劣的問題,而且真實的武功所代表的東西已經全面落後,抱殘守缺還不知道自己守的什麼。那些花拳繡腿,拿去去西方的高手相比,也確實絲毫無法抵抗對方凌厲的攻擊。在這樣的時候,去說中國武術的無能,其實也是一種不了解,而《倭寇的蹤跡》告訴的正是術與道的問題,但限於故事的深度,其實也沒有得到充分的展開。只是提醒人,實用的術已經失傳,而道也殆剩無幾了。
而這種提醒的本身,還有其儘可能去探討的話題,都是當今社會闕如的。導演的誠意,能看得出來。而且這種誠意,直可追的,正是《雙旗鎮刀客》。為了不被遺忘,最後就是去看看《倭寇的蹤跡》。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