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亨遊戲--Glengarry Glen Ross

大亨游戏/拜金一族/格伦加里·格伦·罗斯

7.7 / 116,352人    100分鐘

導演: 詹姆斯佛利
編劇: 大衛馬密
演員: 艾爾帕西諾 傑克李蒙 亞歷鮑德溫 亞倫阿金 艾德哈里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翔如飛飛

2012-10-30 12:22:52

從舞台來,到舞台去——《拜金一族》舞台劇和電影對比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上世紀七十年代,David Mamet供職於一家地產公司,這段經歷促使他寫出了《拜金一族》的舞台劇本,並於1983年在倫敦首演,次年獲得普利茲獎。1984年該劇在百老匯上演時,Al Pacino曾經表示過希望能夠出演,但當時他正忙於同樣是David Mamet作品的American 水牛城在倫敦的演出,分身乏術。1985年,導演Irvin Kershner開始考慮把這部劇搬上螢幕,David Mamet張口要了五十萬美金的版權費,又再要五十萬來給電影寫劇本。1991年,幾經周折的班底終於確定,Jack Lemmon率先加盟,Al Pacino又險些因沒有檔期擦肩而過。他加入的同時帶來了Kevin Spacey,因為他看了Spacey在百老匯的演出覺得相當不錯。

一場充滿衝突的盛宴就此在螢幕上拉開帷幕。

為了還原舞台的戲劇衝突感,影片並沒有採用華麗的剪接,正反打貫穿全片。頻繁使用正反打帶來了強烈的舞台感,讓觀眾的焦點始終在演員的表演和台詞上,而不是電影區別於舞台劇的衍生效果上(尤其是Ed 哈里斯慫恿偷訂單那場戲,正反打的速度之快看得人頭暈)。電影場景也極其有限,衝突基本集中在車裡、酒吧和辦公室這三個場景。對比舞台劇的四幕兩個場景,算得上是精準的還原。

舞台劇第一個場景是中國酒吧(酒吧里掛著故宮的畫,前景有倆大紅燈籠⋯⋯),第一幕是Shelly和主管之間的對話,乞求一些好的客戶。接下來的兩部份分別是商量偷竊合同和Ricky巧舌如簧拉來了那筆可以讓他贏得一輛卡迪拉克的訂單。第二幕則是被偷盜過之後凌亂的辦公室,與電影敘述並無二致。舞台劇省略了前戲的鋪墊,沒有讓那位開著寶馬戴著高級手錶號稱一年掙九十幾萬的傳銷兮兮的傢伙出現,也沒有讓Shelly交代他四面楚歌的現狀,而是從三段對話中帶出了公司職員面臨的嚴峻形勢——要嘛拉訂單,要嘛拉清單。同時從表演上交代了幾位主角的性格,Shelly的無奈和油滑,George的怯懦,Dave的狡詐,都靠看似沒頭沒尾台詞串聯。

比起電影開頭已經出現了幾位銷售同處辦公室被Blake罵得狗血淋頭的場景,舞台上直到下半場Shelly進門聽到訂單被偷,這幾位演員才終於同時出現在舞台上,群戲下的衝突達到了前所未有高潮。這次復排,Al Pacino的角色由二十年前的Ricky Roma——業績最高、巧舌如簧、盛氣凌人的牛X銷售,換成了Shelly Levene——腹背受敵、可憐兮兮,一旦自以為得勢又得意忘形的墊底老銷售。作為老帕的腦殘粉,坐在劇場翻開節目單之前,我並沒有意識到他已經老得不適合演Ricky了這個有點悲催的事實,潛意識裡仍然覺得即便年過古稀,他依然是霸氣而不可一世的,依然可以坐在那不動聲色地將Ed 哈里斯逼到抓狂得捲鋪蓋而去。但翻開節目單看到對應角色,我也不得不承認確實Shelly比Ricky更適合現在的他。但他的Shelly比起Jack Lemmon,沉穩有餘,狡詐不足,人物層次的詮釋似乎更像在演電影,反而電影裡的Lemmon很像在演話劇——他自以為拉來訂單回到辦公室那激動的樣子,老帕反而沒給我表演上前後爆發的差距感。這大概是由於第一場戲,Shelly請求主管給好訂單,老帕的表演讓人感覺他更像是在說服主管,而不是在懇求主管。這使得他的角色前後反差並沒有Lemmon那麼大,戲劇衝突性也相對減弱。反而是演Ricky的那位演員(Bobby Cannavale)完成得依然出色。其實Ricky從角色難度上來講是要小於Shelley的,Jcak Lemmon真的是一位偉大的演員,我們看得過癮,他演得也過癮——他表示過這是他最喜歡的影片之一。

電影裡增加的片段還包括Shelly拉訂單的過程,一次次陪笑臉,一次次被拒絕,為他最後的得意忘形做足鋪墊。我們看到他一邊以各種身份欺騙客戶,一邊唏噓他終究還是拗不過命。加上對女兒生病的情節交代,這種感情更為強烈。而舞台劇上Shelly的出現就只有一段對話,這使得觀眾的感情基礎並不如電影那樣深厚。而電影裡Ricky拉訂單的一場戲,Al Pacino的方式卻很和緩,同樣的台詞,他慢悠悠地娓娓道來,但卻一直在隱性煽動他的客戶。這版舞台劇里Ricky的煽動性是顯性的,從他第一個亮相,第一句台詞,這個人的氣場和煽動力便表露無疑,以致於在酒吧就餐的那個無辜客戶,本來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生生被他弄進了圈套。

放眼現在的好萊塢,像Al Pacino這樣醉心於舞台的演員,我不知道還有沒有第二個(也許還有Kevin Spacey)。他曾在無數場合、無數採訪和紀錄片中,表達他對劇場、舞台、戲劇、莎士比亞和那個孕育了他的Art Studio的無限熱愛。在他自己拍攝的紀錄片Babbleonia中,他站在Art Studio的舞台——這個曾經站過詹姆士 Dean,Paul Newman和Marlon Brando的舞台上說,戲劇和電影不一樣的地方是,電影會讓演員覺得每一個take都是一次排練而已。80年代淡出的四年間,他跑到劇場去默默搞他的戲劇,拍那些幾乎沒地方可演的實驗電影。在恩師Lee Strasberg 去世之後,他接管了Art Studio至今。一旦電影拍倦了,他就會跑回舞台去找回激情。直到近年,他仍然會在公園演出莎劇,免費對公眾開放。

Art Studio曾經聯合PBS做過許多著名演員的深度訪談,一個例行環節是每個人都回答同樣的十個問題。其中最後一個問題是,如果有一天你站在天堂的門前,你希望上帝對你說什麼。比起其他演員的「保佑」「再重新活一次」之類的答案,Al Pacino脫口而出的是——「明天三點排練(rehearsal is tomorrow at 3)」。

今年復排的舞台劇,據稱是百老匯歷史上第二貴的舞台劇,票價均價為160美元,最高達330美元(ebay上甚至炒到800+)。從現場座無虛席的情況看,主辦方應該會賺個盆滿缽滿。對看過電影的觀眾而言,舞台劇可以展現一個不一樣的衝突視角;對沒看過電影的觀眾來說,舞台劇強烈衝突和出其不意的結尾也能帶來莫大的享受。而對我來說,看過現場之後已經別無所求,只希望還能一直看到老帕的身影,舞台也好,螢幕也好,曼哈頓的大街上也好,只要他還在,就好。


對比版本:
電影Glengarry Glen Ross 1992年
舞台劇Glengarry Glen Ross 2012年於百老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