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4 06:08:50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前段時間從圖書館借了麥可?坎寧安所著的《時時刻刻》(The Hours),他憑藉這部小說獲得了普利澤獎,同時也欣賞了這部由三名奧斯卡影后聯手打造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
它講述的是三個女人在不同的時空的一天裡發生的故事。上世紀20年代的一天,弗吉妮婭·伍爾芙(妮可·基德曼飾)在倫敦郊區構思著她生前最後一部小說《達洛維夫人》,在進行天才般意識流創作的同時,卻時刻被精神分裂的痛苦所困擾,丈夫的不解,僕人的尖刻,意外的懷孕,更讓她接近崩潰。生活在在二戰末期50年代加州的家庭主婦蘿拉·布朗(朱麗安·摩爾飾)懷著第二胎,一天正在準備丈夫的生日party,但是在看了《達洛維夫人》後,情緒低落,萌發了自殺的想法。上世紀90年代紐約的一個早晨,與同性愛人住在一起的女編輯克萊麗薩(梅麗爾·斯特里普飾),去花店為晚上的派對買花,這個派對是為她曾經的異性戀人、才華橫溢卻患愛滋瀕死的詩人理察舉行的。這三個有著不同的身份的女人在不同時空交錯之間,面臨著相似的困惑與痛苦,經歷著相同的掙扎和思索,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一個堅毅的走入了湍急的河水,一個在最後一瞬間放棄了自殺,但在第二個孩子出生後悄無聲息的選擇了逃避,而另一個,選擇了被遺棄,她深愛的人在她面前飛身跳樓而下…
電影的脈絡很清晰,三個女人的故事並行。小說《達洛維夫人》的第一句話就是:達洛維夫人決定自己去買花。而影片中,每個女人的亮相都是起床後插上一束鮮花。而死亡的陰鬱無處不在。伍爾芙一直在構思著自己的小說,她只知道必須有人死去,究竟應該殺死誰呢?貫穿影片的主線,就是伍爾芙在構思小說《達洛維夫人》的時候說的一句話:「我不能讓她死……讓另一個人死……。」這句話概括了三個女人的結局,儘管是三個不同的結局。就伍爾芙而言,達洛維夫人沒有死,可是她自己死了;就蘿拉而言,她自己沒死,可是她的兒子死了(理察實際上就是蘿拉遺棄的大兒子);就克拉麗薩而言,她自己沒死,但是她的摯友理察死了。
比起小說來,電影更加生動和富於感染力。看書的時候我覺得領悟有些吃力,語言平白得甚至有些刻板和單調,或許相對於我的知識層次和認知能力,有些過於深奧和晦澀,但是電影中的獨白、對白與心理描寫卻設計得很精妙,分寸和尺度把握得也很好。
無庸質疑的是,這部片子很陰鬱,讓人心情沉重。生活簡單而快樂的人不會喜歡或者理解它,因為它只能用心去感悟,去體驗。也許對這類題材的書和電影,應該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或者說更深入的體驗;對這類問題的回答,也會有著不同層次的感悟甚至有著不盡相同的答案。
三個女人或多或少都具有同性戀的傾向。但是她們都非常敏感、自我。伍爾芙生活的時代不允許她公然的表達她的鮮明的態度和觀點,因而只能通過創作來表現,同時選擇了自我的毀滅和涅磐;蘿拉受到《達洛維夫人》的影響,最終離開了家庭,逃避了世俗的生活,卻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自己的孩子理察的精神病態;克萊麗薩是一個新潮而獨立的現代女性,敢於追求自己的生活,既與女性愛人同居,也有精神上的男性愛人。可是看完影片,我還是不禁想問,在每個時代的每一天,每一個時刻,她們到底想要什麼,人們到底想要什麼?影片提出了問題,卻沒有給出答案…
或許是對自我意識和存在的大膽表達,或許是面對著死亡和世俗生活的抗爭,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