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搖滾年代--Rock of Ages

摇滚年代/摇滚岁月(港)/搖滾時代(台)

5.9 / 81,706人    123分鐘 | USA:136分鐘 (Extended Version)

導演: 亞當夏克曼
編劇: 克里斯達利恩佐
演員: 湯姆克魯斯 茱莉安哈克 布萊恩克萊斯頓 瑪琳艾珂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金司機

2012-11-04 18:39:48

要嘛搖滾,要嘛去死


「搖滾年代」似乎是一個無法被定義的時間範疇;它是貓王將黑人音樂轉變成白人情感革命的純情歲月,是「性手槍」樂隊把英女王當成意淫對象的叛逆時期,是披頭士用「愛與和平」掀起的文化革命浪潮......總是,非要給搖滾年代找一個懷舊的節點,1987年並不算是一個特別好的選擇。那一年聽上去很搖滾的事情,就是靈歌天后艾瑞莎法蘭克林成為第一位榮登搖滾名人堂的女性,棒球明星凱文貝斯在同場比賽中擊中兩記全壘打(史上第一人),20萬名同性戀者在華盛頓遊街示威,上百萬人在家中見證了《辛普森一家》的電視首秀,以及向來很具搖滾精神的奧利弗斯通,憑藉【野戰排】在第59屆奧斯卡笑到最後。

1987年的搖滾藝人依然生活在好萊塢邊緣地帶,卻享受著大眾的集中追捧。他們用五彩斑斕的餐巾束起披臀長髮,臉上塗抹著油畫般的濃妝,奇形怪狀的紋身從破碎的T恤和皮衣中綻放,緊繃的皮褲包裹著永不陽痿的慾望。他們擁有著一個聽起來很華麗的名號:華麗金屬。這些人是後嬉皮時代的主角,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革命的遺孤,他們試圖用最三俗的生活態度去對抗當時氾濫的嚴肅主義,他們的音樂雜糅了1950s簡單的三和弦的復古情調、重金屬和硬搖滾的強力節拍、1960s「泡泡糖舞曲」的律動感、以及青年歌手大賽的通俗唱法。在華麗金屬崛起的道路上,MTV頻道扮演了共犯的角色,搖滾樂的視覺衝擊第一次變得比音樂本身更重要,一批秉著「如雷貫耳不如奪人眼球」精神的樂隊成了大明星:克魯小丑樂隊、WASP樂隊、扭曲的姐妹樂隊、毒藥樂隊......但他們都不如阿森納樂隊來的華麗,因為這支樂隊擁有1987年唯一的超級巨星——史黛西賈克斯(湯姆克魯斯飾)。賈克斯的輝煌始於日落大道的「日落地帶」——一條長約2.4公裡的街道。在1990年代之前的日落地帶,你可以見識到美國娛樂工業和非主流文化最精華的部份。但不論是誰只要來到了日落地帶,必然會找一家脫衣舞俱樂部或酒吧——比如威士忌GOGO、潘多拉的盒子——聽上一場搖滾音樂會。人們最喜歡的是 「波旁俱樂部」,因為俱樂部老闆丹尼斯(亞歷克鮑德溫飾)和他的好基友朗尼(魯塞爾布蘭德飾)總能簽到一流的樂隊演出,最重要的是賈克斯就是在這裡,從無名之輩成長為搖滾巨星。就像賈克斯把吻樂隊和威豹樂隊這樣的前輩視為榜樣,他自身的傳奇也激勵著懷揣搖滾夢想和春夢的無數少男少女登錄日落地帶,比如波旁俱樂部的巴士小伙德魯和擦桌小妹謝莉。然而,在那個特殊年代,阻礙他們實現夢想的並非懷才不遇,而是一群閒賦在家的人妻。這群女人以洛杉磯市長夫人帕特麗夏(凱薩琳澤塔瓊斯飾)為首,以充斥著性、毒品和暴力的歌詞污染了他們的孩子為由,試圖讓所有的搖滾唱片貼上電影分級式的審查標籤。當然,你可以高舉憤怒的拳頭抗議,然而,任何自由在資本主義市場規則面前都是他媽的狗屎——由於難以支付水漲船高的門面租金,波旁俱樂部和其他幾傢俱樂部都面臨關門滾蛋的危機,這給了帕特麗夏和她的怨婦們下手的機會,她們要讓道德之火燎炙整個日落地帶。

但俱樂部就像是頑強的雜草,或許MTV和商業化腐蝕了搖滾樂的純粹,但政治力量從來都不是搖滾樂的掘墓人,至少,在擁有偉大賈克斯的1987年,搖滾樂還不會死。波旁俱樂部和日落地帶會在賈克斯的單飛告別演唱會中生存下來,就像唐納薩摩(迪斯科舞后,2012年去世)在《日落地帶的人們》中所唱:這裡的生活很性感,這裡的生活節奏很快,人們延續著這種生活,在日落地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