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

第三人/黑狱亡魂/第三个人

8.1 / 181,170人    104分鐘 | USA:93分鐘

導演: 卡羅李德
編劇: 葛拉罕葛林
演員: 約瑟夫考登 艾莉達瓦利 奧森威爾斯 屈佛霍華 Bernard Lee (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omel

2012-11-06 09:42:02

拍出了錢德勒偵探小說的感覺


  《第三個人》因是金棕櫚獎,所以列入了觀看列表之中,後來無意中發現導演是《霧都孤兒》的卡羅爾·里德,頓時有點驚訝,畢竟《霧都孤兒》拍的不算好,於是順帶對里德的印象也不怎樣。後來在了解了英國電影史後,才發現里德是英國電影中屬於牛逼級的導演,頓時在看《第三個人》之前變得興緻濃濃,想窺探下里德究竟有多少料。
        
  開看不久就感覺到了英國味道——很悶的節奏推進,不過隨著威爾斯在片頭的「死亡」還是讓人眼前一亮,畢竟這麼快進入正題始終不符合我對英國電影的刻板印象。而「死亡」作為主線索,讓身為作家的主人公也「被迫」成為了一個「偵探」。這戲劇性的身份轉變,突然讓人想到《西北偏北》中格蘭特半道出家成為「特工」的情形,不過區別在於此片更注重片子氛圍的營造而非劇情的推進。
        
  片子的氛圍很大程度是依靠鏡頭來處理,鏡頭上經常稍微傾斜,而夜晚場景的打光更是讓人印象深刻,黑色所在充滿未知的神秘感(威爾斯登場一幕為第一波高潮)。因此在看片時候所產生的感覺,總是跟我在閱讀美國錢德勒和布洛克的硬漢派偵探小說的情景有點相似,不知道里德和小說原作者格雷厄姆·格林是否也喜歡拿偵探小說消磨時間,或者跟錢德勒有所交往?感覺片子將錢德勒或者布洛克的小說給影像化了。當然除了氛圍相似之外,「無能卻勤奮」的主人公的線索收集也是相當的美式(無能是相對於本格偵探小說而言,硬漢派的偵探更多的是依靠線索的追尋,而非單純的智力推理),因此線索整理的過程對於硬漢派小說愛好者來說,絕對是一種享受,但對於其他觀眾而言,估計就會被沉悶的節奏搞得昏昏欲睡。
        
  不過硬漢派小說到了片尾一般會出現高潮,接近謎底的過程順便昇華下小說之前的鋪墊。跟小說的套路相比,此片的高潮不多,唯一的高潮算是【威爾斯出現——摩天輪一段】,而最後的誘敵+下水道追逐更像是高潮後的餘波。所以單作為故事而言,水平最多算是一般,後半部份的高潮之處完全靠攝影帶動氛圍,特別是下水道追逐戰的鏡頭和剪輯簡直是賞心悅目,而最後一幕的固定機位更是以靜制動,韻味無窮。
        
  影片選擇了較為歡快的配樂讓個人不甚喜歡(本人更喜歡布洛克),片子也因此變得更趨向於戲劇性的娛樂而非故事片的緊湊,而這或許這是英國導演的一種堅持和英國藝術傳統的影響,莎翁的浪漫主義始終是一個標竿,而現實主義的模仿在英國人眼裡似乎就變得庸俗了。因此在整體上看,影片對藝術性很講究,所以在風格上就更接近錢德勒而非布洛克,錢德勒光以氛圍就可以輕易征服讀者,文學性更強(憑藉推理小說進入美國文庫的第一人),而布洛克雖然注重氣氛營造,但更注重情節的完整性,在電影範疇就更趨向於商業化(如斯科塞斯的《計程車司機》)。不過當時的片子再怎麼商業,也是當今電影無法超越的高峰,而現在的商業性電影,估計是警探小說看多了,但好歹至少也要讀麥可康奈利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