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上羅馬--To Rome with Love

爱在罗马/情迷罗马(港)/爱上罗马(台)

6.3 / 91,477人    112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潘妮洛普克魯茲 艾倫佩姬 傑西艾森柏格 亞歷鮑德溫 羅貝多貝尼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梅丫挺

2012-11-07 02:19:05

城市關鍵詞


1、
身處一個環境中時日長久,就越難用簡單的詞語描述這個環境,反倒是一個外來的觀光客,輕鬆隨意地吐出一個詞語,說這個便是這個城市的精華所在,令我們頓生反駁之意,卻又不知道從何駁起,末了只能感嘆一句:你在這個城市時日尚短,久了你便知道了。
對人對物彷彿也是如此,與一個女子初次聊天聊得酣暢淋漓便彷彿知道了這個女子的性格才華,便敢從女子的星座、血型冒然判斷,言之確鑿;但對一個過了七年之癢的枕邊人忽然的感嘆「官人,你說我有什麼優點,我該幹什嗎?」卻不免頭潸潸而汗涔涔,唯唯諾諾不知該說些什麼。
此中緣由我並沒有研究過,大約是人的感覺是一瞬間便把握了本質的,但隨著感覺接收到的資訊愈多,反倒對先前把握的本質生起了質疑,時日越久,便似打磨一塊石頭一樣不見了那個最尖的稜角。就像我們在很小的時候便通過論語等學到了生活至理,到今天沒有走向它的反面就已經可歌可泣了。
這是我繼《午夜巴黎》後看了伍迪艾倫的《愛在羅馬》時生出的第一個感悟。
2、
這個週末著實是個窩在家看電影的好日子,部落格上關於帝都大雪紛飛的真實和不真實的資訊都被擴大,以致於不少友人竟發簡訊來慰問,擔心帝都大雪壓塌我的小屋,我看著窗外淅淅瀝瀝的雨和露台花園裡開得正好的花不禁啞然失笑,有時候這個世間大大小小的事情細一琢磨比最荒誕的電影還要荒誕。
週末時分,我家窗外的景像倒頗似江南的冬天,濕冷的雨打落初變黃的樹葉,緊緊地貼在地面上,一陣風起地面上的積水都起了褶皺,黃葉依然牢牢黏住。
在這樣的荒誕感里看一部不太嚴肅的片子是合乎時宜的,於是裹了毯子在沙發上一趟,看起了《愛在羅馬》。
影片講了4個小故事,一個從事殯葬業的義大利大叔被一個美國來的嘮叨老頭引導唱起了歌劇,一個無趣的中年男子某天醒來後發現自己突然成了名人,一對新婚夫妻莫名其妙的和不同男女亂搞,一個來羅馬休假的美國建築師把自己投射進別人的戀愛故事裡……這四個故事都有些荒誕成份,殯葬業大叔只能邊洗澡邊唱歌劇,中年男子成名後大家關注他私生活的一切,而後他又莫名成了普通人,那對新婚夫妻只是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差錯開始走向越來越混亂的人生,而建築師的故事裡建築師的角色一直是個投射者。
3、
這部電影的開頭極像《午夜巴黎》,短短幾個鏡頭把整個城市的全貌展現出來,柔和而溫暖,這個視角是典型的觀光客視角,一個旅人來到一個久負盛名的城市,用激動的眼神打量這個城市著名的景緻,正如我在第一段所說,對於一個外來的觀光客,會很輕易地得出這個城市的關鍵詞。
伍迪艾倫是一個極好的外來客,讓他來觀察歐洲的各個城市是電影界的最佳選擇,而他也無疑把握到這些城市最迷人的特質。在《午夜巴黎》中,他給巴黎找了一個關鍵詞「文化人」,在主人公不斷穿越中,大量如雷貫耳的文化名人出現在巴黎的街頭和咖啡館裡,而他們無一例外都在羨慕更早的時代。在《愛在羅馬》中,他則為羅馬找到了「愛」這個關鍵詞,「愛」在這個城市的各個角落裡發酵著,被幾個外來的人攪動後,就呈現出一種曖昧混亂的美感。
在《午夜巴黎》和《愛在羅馬》中,伍迪艾倫都採用了外來客來作為故事的主角,因為他們沒有這些城市固有的認知,帶著自身的希望看待這個城市。在《愛在羅馬》中外來客的角色安排更豐富些,有帶著預設喜歡這個城市立場的人,有帶著預設討厭這個城市立場的人,這些衝突使得對關鍵詞的解讀更為徹底些。
4、
但由於講故事的隨意性和四個故事之間彼此並沒有關聯,《愛在羅馬》這部電影從故事質量上不如《午夜巴黎》,這點倒也不必因為是伍迪艾倫拍的就感嘆「這個可愛的老頭」,「伍迪老爺子講了更多的故事」云云來附和,因為伍迪艾倫本人也並不要求每部電影都是精品,他是數量推崇者,認為拍多了自然會有好的出來。
我最想知道的是如果伍迪艾倫來拍北京,他會提煉一個什麼樣的關鍵詞。
我已身處這兒7年之久,早已忘了第一次來北京時感受到的那個詞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