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魔鬼總動員--Total Recall [1990]

全面回忆/魔鬼总动员/宇宙威龙

7.5 / 354,202人    113分鐘

導演: 保羅范赫文
編劇: 菲立普肯迪克 Ronald Shusett
演員: 阿諾史瓦辛格 瑞雪蒂寇汀 莎朗史東 朗妮蔻克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深層次空間

2012-11-07 05:03:04

回溯經典:原版《全面回憶》設計面面觀(轉載自果殼網)


       新版《全面回憶》用驚人的視覺奇觀打造了一部標準的商業電影。此時我們來回溯一下這部電影的鼻祖,經典的原版《全面回憶》。是什麼讓它成為經典?嚴謹認真的科幻元素設計功不可沒。


        新版《全面回憶》用驚人的視覺奇觀打造了一部標準的商業電影。此時我們來回溯一下這部電影的鼻祖,經典的原版《全面回憶》。是什麼讓它成為經典?嚴謹認真的科幻元素設計功不可沒。
 architecture.uwaterloo.ca網站經常就各類影片的設計和概念提出一些預設的問題,向所有的訪客徵求每條400字的個人見解,然後再進行選登。自然他們也不會放過1990年經典原版的《全面回憶》(又名《宇宙威龍》、《魔鬼總動員》)。以下的內容就是從原版《全面回憶》的問答中選出的。
 
 
       保羅•范霍文之所以選中墨西哥城作為外景地,其中一個理由便是他看上了這座城市的「新粗野主義」建築風格,這些建築能夠直觀地表達出未來圖景(不需進行改造,也就是說,能夠節省搭建佈景的開支)。您認為這一做法是否成功?無論是或否,都請給出理由。
 
 
       B. J. 史密斯: 大多數未來背景的科幻影片在描述未來圖景時都會在兩種表現形式中擇其一而行。第一種是表現一個層次高度繁雜又飽經風霜的城市——經年累月的經歷賦予了這些建築和產業體系以一種過往與未來交錯的風範,即便從最具未來風格的先進技術中,觀眾也能夠體會得到其漫長髮展歷程的積澱。這樣的圖景通常都被用於支撐一種更接近現實、更加絕情的未來——敵托邦。這樣的設定我們可以在《銀翼殺手》、《第五元素》和《終結者》中看到。而另一種詮釋——也就是原版《全面回憶》採用的手法,則更傾向於展現烏托邦式的理想圖景,相比我們如今身處的時代,這些影片中的城市更為規範也更為整潔有序。它不僅試圖展現未來圖景和科技所能夠帶來的偉大進步,也往往忽視過去的歷史,因此這種手法展現的城市都鮮有過往歲月的痕跡。我們可以在其他一些影片,如《2001:太空漫遊》和部份《星際迷航》電影中體會到這種觀念。
       墨西哥城的新粗野主義建築便是這種烏托邦式未來都市的理想背景。它那井井有條的交通秩序、簡潔的佈局和缺乏歷史積澱的特徵釀造出了未來感——讓觀眾置身於一個陌生的城市環境中,而且足以消解他們對未來景緻的一切先入為主觀念。而建築物的材質同樣也成了這種未來感的良性助推——大量的混凝土、鋼鐵和玻璃——這些建築材料訴說著建築技術進步的意義所在,特彆強調了混凝土建築單調劃一的范型。這種整齊劃一、秩序井然的風格幫助劇組營造出了一種由內及外的現代化高科技范兒,它不但有助於勾勒出未來圖景,也確定了片中世界一切事務的運作規律——井然有序、清晰明了又整潔劃一。所有這些圖景都致力於描繪出一個生機勃勃的未來,並宣揚著一個理念——一切皆有可能,這也令整個故事的幻想性更上一層樓。科幻片中常通過佈景設計來體現未來科技,而墨西哥城現有的建築卻能夠輕易引出此類風格。綜上所述,我認為原版《全面回憶》的選景成功地釀造出了未來的圖景。
 
       請談談您對片中發聲活動傀儡裝置應用的看法,它們是否有助於釀造出未來感?
 
 
       Andrea. Wong: 在本片中,發聲活動傀儡既被用作服裝道具,也被用來支持角色塑造和為其增添喜劇色彩。兩者都對影片的未來色彩貢獻良多,活動傀儡通過精密裝置技術對活人的模仿,而令影片的整體美學口味變得更為真實可信。
 在服裝道具類的發聲活動傀儡中,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那離經叛道的義軍領袖,他寄生在一個大漢的腹部。而計程車的機器人駕駛員,它的外形似人而又非人,顯然屬於非現實主義的範疇,而且觀眾一看到它便會產生一種滑稽可笑的感覺。這些角色更接近於一種披著彩色塑膠外皮的機器,並且體現出枯燥乏味且麻木不仁的技術特徵。未來充斥著這類毫無個性的自動化裝置。
 
      請您評論一下片中模型對火星景觀營造的成效如何。
 
 
        Derek. McCallum: 火星景物模型的應用是影片中舉足輕重的一步,因為我們只能通過這些模型來親眼看到火星殖民的全景和人類維生設施的建築形式。
       火星殖民地的模型也道出了建築形式與地貌的共生關係。在片中,我們能看到兩頭埋設在峽谷兩端的綿延飛橋,也可以看出那些建築實際上都是半埋在岩石中的。它們其實並不是建造在地表,而是被埋設在地裡的。岩石的濃重紅色與昏暗且銹跡斑斑的建築物模型配色加以對比,便讓觀眾留下了對火星實地狀況的鮮明觀感。通過這些模型,火星那原始而又嚴酷難以生存的環境特性便被活生生地具象呈現在觀眾們的面前。
 
       在這部未來背景影片中,飲食並不是重點要素。但在片中的地球和火星上都出現了不少飲食場面。請您評論一下片中對地球和火星飲食的描寫。
 
 
        Helen. Pallot: 通過飲食狀況,觀眾可以得知片中人物的日常作息和習慣。在地球上,食材都是自然作物。施瓦辛格有一場製作早餐蔬果汁的戲,他從瓶子裡倒出液體和粉末,再將它們和成一頓足以餵飽壯漢的大餐。在這個場面中,人物使用的白色瓶子和透明玻璃容器傳達了一種「健康環境」的資訊。
        相對於地球上的私人早餐,火星上的飲食更多地體現在公共空間——比如那幾場在公共食堂和小吃店的戲。這或許是在向觀眾重複傳達一個資訊——火星上的生活被控制得更為嚴密,由於生存環境的關係,在這裡的一切都處於更嚴格的管制和監控之下。那兒不會有集市,小賣部裡的零食品種也少得可憐。在這類貧瘠、孤立的環境狀況之下,飲食問題只能靠眾人分食大鍋菜來解決。
        在整部影片中,玻璃杯和飲料出場的機會比食物多得多。影片結尾火星環境巨變的那場戲中,桌上碎裂的玻璃器皿中爆出了好多奶昔一樣的東西,這就是火星食物的特點——固態食物較少,液態食物居多。或許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今後吃飯的時候也用不著嘴嚼了呢。
 
       這是片中地球上唯一一張出現自然景觀的「圖像」。地球上的都市景緻非常刻意地迴避了植被景觀,請對此發表一下您的評論。
 
 
       Allison. Janes: 原版《全面回憶》的主角懷有一種莫名的衝動:他總是想離開地球,遠赴火星。看不見一點綠色的都市環境反映了阿諾扮演的人物對地球上平庸乏味生活的厭惡。片中出現的地球建築大都是混凝土澆築的,這些千篇一律、缺乏色彩的生硬建築反映著一種難以打破的單調——一如這位主角在地球上的生活狀態,並且藉此讓我們看到他的生活是多麼的機械而又乏味。片中的一切都是人造的,因此它們完全井然有序、波瀾不驚。在人類的生活中,自然已經被邊緣化了——這是因為人無法隨心所欲地操控自然。
       因此這個畫面非常契合劇情,阿諾的角色也只能靠電視投影的虛擬畫面來體會體會虛假的自然了。而這個虛假的自然本身走的便是一種陳腐的老套路——你坐在桌前,面前是早餐,窗外是自然美景,好一個自欺欺人。
       這部影片中迴避了自然景觀的存在,因為本片的主旨便是探討:何為真實,何為虛擬現實?自然景觀則反映了某種程度上無法被操控的現實——也就是自然世界的混沌無序。
 
       影片中出現了視訊通訊,您認為拍得足以令人信服嗎?它是否符合片中的時代設定?
 
 
        Matt. Storus: 為了突出原版《全面回憶》的時代設定而在片中加入視訊通訊的舉動顯然已經過時了。即便在90年代初的現實世界中,這也算不上什麼先進科技了。但話又說回來,那些通話螢幕卻非常出色地釀造出了影片的主旨——現實的不確定性。
 片中的視訊通訊非常有助於勾勒劇情和主題。在觀影過程中,觀眾始終會對阿諾扮演的人物抱有強烈的疑問:他的這些經歷是真實的嗎?抑或這只是他自己的妄想?從這層意義上來說,片中出現的那些通話螢幕恰好烘託了這種不確定性——因為那些終端原本的用途就是傳播某種暗示,而這種暗示其實就是精心構建的虛擬現實(與之相對的則是人物親身體會感悟的現實)。
 
      片中地球場景大都取自混凝土建築占主導的墨西哥城,而火星建築的主要材料卻是金屬和粗糙原始的岩石。您認為如此設計的用意何在?效果如何?
 
 
       Nathan. Rehorick: 我認為這就和《九霄雲外》(Outland,1981)中的設定是一個道理,如果你要構建出一個足夠可信的太空礦業殖民地,那麼就必須將那裡的生存空間質量設計得與地球完全不同,本片中火星與地球的差異便體現了這一考慮。而火星上空氣緊缺的現狀也迫使人們不得不在地下的岩床上搭建採礦設施。大部份火星上的鏡頭都在著力營造空氣緊缺的氣氛:所有的生活空間都處在密封罩內。所以相對於在地面上費勁造建築,顯然在地下開挖生存空間是更合理的做法——畢竟那是在佈滿岩石的火星上。
       火星上的生活區域是分為若干個層級的,最外沿的公共空間覆蓋著玻璃穹頂,人們可以在其中眺望外部世界的景緻;而抵抗組織則藏身於最為隱秘的掩體之中,你必須鑽入極深的岩床地底,穿過越來越厚實的金屬大門才能抵達此處。因此,片中各場所的材質特徵也反映了它的公共或私密空間本質。當奎德和梅麗娜穿過通道迷宮闖入反應室時,這種差異性便戲劇性地昇華了。
       這與地球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活的對比:在地球上,大多數人的穿著都很平常,工人們上工時也穿著千篇一律的制服。但這終究只是奎德被洗去記憶之後被刻意安置的環境。地球上這些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的混凝土建築點出了「喪失記憶」這一主題。總體來說,我認為地球混凝土建築和火星金屬/岩石建築的對比也帶出了另一個伏筆:他們是在一顆沒有大氣的行星上建房子。這是一種戲劇性的手法,它強調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特徵,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題:記憶的喪失與重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