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焉
2012-11-09 20:35:39
因為人性的不美好我們提出了道德,因為道德的不美好我們提出了寬容
電影《Juno》講述了一個十六歲的美國女孩Juno在初嘗禁果後懷孕生育的故事,她打消了墮胎的主意,挺著大肚子上學,並通過雜誌廣告為孩子找到了理想的養母,最後把孩子生了下來。而這整個過程中,她沒有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受到審判和懲罰。相反,她的家人和朋友以理所當然的態度理解和支持她——當她向父母坦白自己懷孕了,並且決定把孩子生下來的時候,她的繼母即時的反應是為她的勇敢而讚嘆,然後立即想到的要給她補充維他命——而Juno由始至終的表現和成長也沒有辜負這個善待她的世界。
在我們聲稱的文明社會的倫理風俗看來,Juno在影片開始就犯下了嚴重的錯誤,在現實中這種「錯誤」甚至可能是致命的——並非其行為本身導致悲劇,而是來自道德審判和懲罰。但在影片裡這似乎「沒什麼大不了」,只是年青人有欠妥當的一次衝動之舉,正如這件事情本來的性質一樣。人類最初為社會的穩定存續提出了道德,然而在社會文明發展的過程中,道德的發展總是滯後而淪為人們腦中的僵化教條,因此世上到處充斥著偏見、蠻橫、壓迫和戕害:人們以「道德」為武器自相殘殺,尤其是針對個性獨特或智識超脫者。而另一類人則以道德之名實行自我禁錮,以自罰的方式無望地企圖超越人生的絕望,比如清教徒。實際上人類文明一直處在道德困境中。這部影片的基調越是輕鬆,我們的內心就越沉重,因為仍嚮往著真善美且理智成熟的人都意識到影片裡的情節在我們的現實中「不可能像這樣發生」。
我們所有人終生都在犯錯中成長,尤其對於還缺乏能力的青少年來說犯錯可以使他們避免在成年後犯下更嚴重的錯誤。這並非說孩子們犯錯值得鼓勵,而是成年人應理性地思考這些錯誤的本質和性質,而不是訴諸教條或情緒,動輒進行蠻橫的干預甚至懲罰。有一句被說濫的套話卻是至理:教育在於引導而非約束。約束永遠是容易的,只要你的力氣比孩子大,就可以禁止他們做各種事情,但這不會令他們嚮往和變得更好,只能(遲早地)激起他們的叛逆。而引導卻是用好的事物吸引孩子,告訴孩子為什麼好和鼓勵他們去追求,從而使他們愛上生活,繼而懂得自愛和愛別人。
不過《Juno》並非一部以青少年成長為主題的影片。「人生的錯誤對人生是必要的。」尼采說。但我們也知道終其一生反對道德教條的尼采死後,他的「強力意志」和「超人崇拜」被納粹教條化,從而對人類社會造成巨大的傷害——如果我們對倫理道德和人性缺乏深刻和清醒的認識,而盲目地溺愛和偏袒孩子(現實中不乏這種人),那就不是寬容而是縱容。簡單地對道德去教條化最可能導致的後果是人們按照各自的喜惡和利害去解釋道德,而這只會使世界變得更糟。因為現實中人們的普遍品性、智識和一個理想世界需要人們達到的水平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所以儘管不少人已經意識到道德野蠻的一面但我們仍然用野蠻的道德去匡扶社會——正因大多數人本身就不美好,所以道德也只能隨之不美好,否則就功利的角度而言反而會適得其反。倫理道德始終是實用主義的,所以也是「功利」和「善變」的:道德價值只在理論中是絕對的,在實踐里從來都是相對的。我們要記得尼采還說過:「高貴者要求自己不使他人感到羞愧:他要求自己看到一切受苦者而自感羞愧。」——他的「超人說」是建立在如此崇高的人類品性之上,而不是針對卑微、麻木和愚昧的人,比如崇拜他的納粹。其實納粹分子和我們並無本質的區別,他們並不都是比我們殘暴的人,而只是在特殊的時代、社會、文明傳統和民族處境下迷失於價值判斷中而已。要成為尼采所說的超人,首先要做的不是向外的強力擴張,而是向內的自我修煉。
和讀尼採一樣,看《Juno》這部影片使我萌發由衷的向善之心,並希望自己變得更好,儘管這部片裡絲毫沒有說教的意味,甚至不少內容看起來還相當地「離經叛道」。因為我們深察片裡登場的人物身上近乎完美的寬容和善良,正是因為他們首先具備了高尚的品格才使他們生活在了一個(影片虛構的)相對完美的理想世界裡。當我們怪責自己生活的時代和社會有多麼糟糕時,我們更應該意識到我們自己也並不那麼美好。如果可以的話,我們不應為了讓生活過得更順利而適應這個社會,因為這只會讓這個社會的糟糕得到鞏固。正如前述,我們應做的是自我修煉和提高:為一個更好的世界做準備。(我並非指來世,而是指精神的現世。)正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里所說:我愛那樣一種人,他把自己的道德變為自己的偏愛和宿命,因此他甘願為自己的道德生存或死滅。(尼采說的道德是關於自我意志的實現,和我們一般說的不同。)——一本好書或一部好電影往往會使我們的人生獲得增益;在適當的時候認識某個適當的人也有同樣的效果。
《Juno》里並沒徹底虛構一個美好的世界,裡面也有現實的一面,比如校園裡的閒言碎語,但Juno性格上的獨特之處使她免疫於這些影響:她比我們大多數人更勇敢和自我,把別人對她的不恰當的評議視如不見、聽如不聞,且恰度地並沒變得自負和自我中心。自我首先應體現在對自己和別人的個性和差異的尊重,保存自己的同時又不貶損他人,特立獨行但不指手劃腳,既不認為自己比別人了不起(自負),也不覺得別人應圍繞自己運轉(自我中心)。儘管一般而言總是任意時期和社會環境下某方面的「主流多數」更容易忽略和否定差異,橫蠻地把「多數和少數」理解為「正常和不正常」,從而激起少數一方猛烈甚至悲壯的反抗。Juno是一個具有品性上的純粹性的天才,這種人非常罕見:她很單純,但她簡單直接地抵達了我們通過艱辛的努力和複雜的過程才有可能抵達的境界。或者說她的天性是那麼完美和使我們嚮往:在她面前,我們都希望自己變得更簡單。我們可以察覺Mark的轉變,他重拾自我的勇氣也或多或少地獲得於Juno的影響。偏偏Juno喜歡上的Bleeker卻看似平平無奇,如果說她主動和Bleeker對性的嘗試帶有好奇的成份的話,那麼在嬰兒出生後他們則真正地開始相愛。Bleeker長得並不帥,而且有點木訥,除了擅長長跑(這在美國是冷門運動)以外似乎並無突出之處。不過Bleeker很坦誠,他確實很稚嫩,但他從不嘗試表現自己不真正具備的成熟、趣味或性格等,而同樣率性的Juno(也包括我們)欣賞的正是他這點。
影片裡的另一對重要人物是Mark和Vanessa夫妻,他們年屆不惑仍膝下無兒,於是在雜誌上刊登領養廣告並被Juno相中。隨著Juno和他們深入接觸,我們知道這是一對居住在郊區的富裕夫妻,真正渴望一個孩子的其實只是妻子Vanessa,而丈夫Mark只是在曲意配合而已。實際上他對婚姻也幾乎只剩下配合了。
我們一眼就能看出,Mark和Vanessa的差異是如此明顯和巨大:Mark是九十年代那批朋克青年,並且他內心的火焰從未真正熄滅。Vanessa則是個有「教養病」的高級白領,雖然片裡並沒交待她的職業,但我們從她的著裝打扮、家居裝潢和聘有私人律師等方面可以大致掌握她的身份階層。她待人接物總是很拘謹,她像患有強迫症似的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謙恭、友善和體面,使和她打交道的人禁不住要懷疑自己接觸到的是否真實的她。然而她的虔誠使這些都變為了她的「可愛的瑕疵」。像多數女性一樣,她渴望平凡安定的生活和幸福美滿的婚姻。
毫無疑問Mark和Vanessa曾經彼此深愛對方,因為Mark為了和她一起生活而屈居於平庸乏味的中產社區,他和這個地方根本格格不入,並且他放棄了對自由和音樂的追求而從事枯燥無趣的廣告歌曲創作(儘管也因此賺了不少錢)。而Vanessa則一直儘量體諒著丈夫的那些在她看來不切實際的個人追求,比如忍受他穿著「幼稚」的搖滾T恤和特地在家裡辟了一個音樂房給他。可是儘管他們曾經相愛並一直相敬如賓,但當他們為了愛而長年壓抑自己的本性後,愛的火焰便漸漸消耗殆盡了。實際上所有夫妻的情況都是如此:純粹的愛只是片刻的火焰,而婚姻則是漫長的契約關係,當愛消失後維持婚姻的將是另外一些人類感情。這是人性使然。永遠忠於愛的人反而會不斷「背叛愛情」,因為他們永遠忠於的是內心的真實感受。而大多數並沒這樣做的人是因為忠於純粹的愛將使人無法避免地損害另外一些我們重視的感情。婚姻並不總是愛情的昇華,有時候兩者甚至誓難共全:如果說婚姻是道德的,那麼人性就是不道德的。Vanessa直白地向Mark攤牌:他對搖滾的追求不可能實現,而她想要一個孩子的願望卻可以實現,並且因為Juno的出現眼看就要實現了。但問題是成敗對Mark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他永遠不能成為搖滾明星,但只有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業他才會感到幸福,哪怕最後他淒涼地面對自己的失敗,但這種失敗仍比妥協的勝利更值得驕傲。何況「永不妥協」本身就是一種高寒凜冽的勝利。如果不是因為Vanessa急於收養一個孩子並且Juno迅速地出現,他倆的婚姻大概還能依靠雙方共同的犧牲而維持一段時間,但那樣的結局未必更好。
當Vanessa聽到Mark提出要離婚以繼續自己的音樂追求時,她當即的反應是不無讚賞地嘆道:「你真是了不起。」——沒有埋怨、沒有指責,而是讚美(因為針對Mark的追求而言,他的年紀確實不小了),這種超越了私心的愛和理解使我們動容。儘管像她這麼有教養的人很難不使人覺得她身上的一切包括她的幸福婚姻和美滿家庭都是粉飾出來的,但此刻我們終於相信她的虔誠是表里如一:她對待Juno的態度確是發自真心而不是僅出於對禮儀的講究——和我行我素、口無遮攔的Juno相比,Vanessa儘管顯得平庸卻並不虛偽,她具有的是另一種真誠:她的真誠並不對自己的感知刨根問底,也不殘酷地迫使自己面對事情的本來面貌,或許在很多敏感的時刻,她意識的深處已察覺到Mark的猶豫和厭倦,但她虔誠地把救贖寄託於自己對幸福的信仰之上。信仰(並非指宗教信仰)是一種付出而不是索求,是承受而不是逃避。純粹的信仰是這樣一種東西:即使它一再令你失望你仍永遠相信,而不是去怪責和質疑。(這並不反對人進行價值思考,只反對功利的權衡。)所以當Mark使她的希望落空後,她既沒有為難他,也沒改變自己的初衷。如果說Juno是一個真誠的女孩,那麼Vanessa則是一個虔誠的女性。實際上她在每一處體現的對Juno不懷偏見的尊重早已贏得了我們的好感;她那過於教條的修養由於她同時具有的寬容精神也變得無傷大雅;她身上洋溢的溫暖母愛使我們完全信任她會把嬰兒撫養成一個熱愛生活的幸福的人——正是這些使她在我們的心目中從凡塵俗世中超脫出來,邁進理想世界的門階。可以說,這部影片裡的人物對待彼此總比對方和作為觀眾的我們預期的更好——更寬容和無私、更尊重和耐心,以及互相信任和理解——換言之這是一個比現實更美好的世界,一個我們既嚮往也有可能真實地追求到的理想的世界。
2012.11.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