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搜索--Caught in the Web

搜索/CaughtintheWeb

6.5 / 1,157人    117分鐘

導演: 陳凱歌
演員: 趙又廷 高圓圓 姚晨 王學圻 陳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卡夫卡

2012-11-13 18:27:41

被需要的真相




謹以此文獻給迫使我寫下以下文章的關婕同學。

 

 

今天下午看了第三遍陳凱歌的《搜索》,其實在第一次看完的時候就很想寫點什麼,但或許是因為有太多想要表達的東西一股腦哽在胸口反倒吐不出來,也或許是太久沒寫東西變懶了,直到今天,看了學妹關婕的文章,看了第三遍影片,才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把想寫的寫個乾淨。

最想好好說說的就是關於本片的主題:媒體。這一年多,一直在看關於言論自由方面的書,在言論自由的鬥爭歷程中,媒體一直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最具代表性的美國,言論自由的整個發展歷程就是媒體、政府和社會公眾三方不斷博弈的過程。美國,不論其他方面如何,不可否認的是,其確實是當今世界上言論自由最被重視和崇尚的一個國家。美國的憲法第一修正案即對言論自由寄予了高度的意義: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 respecting an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 or prohibiting the free exercise thereof; or abridging the freedom of speech, or of the press; or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peaceably to assemble, and to petition the Government for a redress of grievances. 國會不得立法:確立國教或禁止信教自由;侵犯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剝奪人民和平集會或向政府陳情請願伸冤之權利。

即便如此,在美國的歷史上,也出現過像兩次世界大戰、冷戰、越南戰爭以及最近的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反恐戰爭時期這樣置言論自由於不顧,肆意踐踏公民隱私和知情權的歷史階段。

而反觀國內,言論自由似乎距離我們太過遙遠。在中國,似乎主權永遠是大於人權的,而且,這一說法還被社會主流大眾所接受和認同,殊不知在民主制度的啟蒙教材,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一書中,就對國家,或者說所謂的主權給予了這樣的定義:即國家是為了保障公民的人權而存在的,而這也是民主思想的基礎和根源,如果為了保障所謂的主權而不顧公民的人權,那主權存在的意義何在?豈不本末倒置?

今天,我們的媒體所扮演的角色絕不是權力的監督者這樣的角色,就如《泰晤士報》著名專欄作家伯納德•萊文所談到的媒體「責任」:媒體根本沒有義務對官方負責,倘若有一天它們必須承擔這種責任時,那只能是自由的災難,我們應該也必須繼續扮演盲流和不法之徒的角色,因為惟其如此,方能保持我們對生活其間的世界的忠誠,探求其他人無法接近的真知,發出其他人發不出的聲音。

很容易想像,一個得不到監督的權力會膨脹到何種地步,而中國媒體的監督作用的缺失,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是國內目前政治和社會風氣如此的重要原因。

為什麼中國沒有記者能獲得普利茲獎,我想不是因為中國的記者不願意去戰區採訪,而是因為中國的媒體人所能夠關注的角度只能侷限於一定的範圍內,而這個圈,則正是當權者的首肯,跳出了這個圈子,文章不會被發表,言論會被刪除,關鍵字會被屏蔽,中國政府在這方面的力度和效率恐怕是美國CIA都望而興嘆的吧。

那麼這個圈子內的又是什麼呢,或者說,中國的這些體制內的媒體人,這些電台或者報社的「陳若兮們」又在幹什麼呢?我想,這部《搜索》在一定程度上給了我們答案。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媒體的職業道德底線應該是事實的真相,竭盡全力還原事實真相應該是對社會大眾最公正也最負責任的做法,而這些真相,就包括了貪官污吏的行為、政府權力的濫用,也包括了糾正社會認知的錯誤,和給葉藍秋一個公道的、寬容的認錯機會。但這些真相往往不是「被需要」的真相,或許不是當權者想要看到的真相,或許不是憤怒的社會大眾想要看到的真相,也或許,不是能夠獲得點擊率收視率、不是能被推上頭條、不是能夠升職加薪評職稱分房子的真相。

其實在影片的開頭,陳若兮就有這樣的對話,在辦公室審各個小記拍攝稿件的陳若兮笑著說:這視訊怎麼看著跟假的似的,一點不像真實發生的。

一戴眼鏡的小記分辨道:可是兮姐,這確實是真的呀!

陳若兮笑笑說:所以啊,我們的工作是要記錄生活中的真實,努力還原事實真相,可生活中的真實又是最不好理解的,什麼是真實?同一件事,你看我看,就是不一樣。

是的,陳若兮將最簡單的真實賦予了太多的主觀色彩,真實本身是客觀的,是不容否認的,是白紙黑字在那裡的,就像葉藍秋拒不讓座,就像葉藍秋誠心致歉,這都是真實,是不管你喜歡或不喜歡它都存在在那裡的真實。而如果在其中添加了主觀的添加劑呢,就像陳若兮對楊佳琪所說的:我們昨天才播了葉藍秋不讓座,今天又給她搭平台讓她道歉,你說觀眾能答應嗎?於是,她不遺餘力的給觀眾呈現和展示了一個在公交車上拒不讓座,高傲自負,在中學班主任口中道德敗壞,甚至自甘墮落勾引老闆當小三的人人得而誅之的葉藍秋。所以,我一直都覺得,片頭的那一紙診斷書並不是葉藍秋悲劇的開始,這裡才是。

陳若兮在片中義正言辭的告誡楊佳琪,要擺正立場,要把輿論嚮導作為自己的責任,而在這個事件中,公眾不僅成為了陳若兮功成名就的助力者,也成為了葉藍秋悲劇的幫兇。

所以,陳若兮,以及千千萬萬和陳若兮一樣的中國媒體人,其實或許根本不能算作真正的媒體人,他們只不過是在電視台、報社、廣播台或者網站新聞部工作的職業人罷了。點擊率、收視率就像他們的KPI,登頭條、出專題也只不過是他們升職加薪的臺階,而最最關心的,也毫無二致的,是工資、年終獎、房子首付。

而喪失了新聞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的「媒體人」,你還能指望他們什麼?還能指望他們承擔起輿論導向、公眾喉舌、公權監督者民權捍衛者的責任嗎?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陳若兮自己最後也栽在了「被需要」的真相之下,被沈流舒的誣陷讓她有口難辯,沒錯,這也是鐵錚錚的大家都會樂意相信和接受的,不是真相的「真相」,最最可悲的是,這樣的被誣陷和冤屈,不但得不到同情,還要被冠上一句:

「作為一個媒體人,動用公共資源,公報私仇,逼人致死,這樣的人,不該受到懲罰嗎。」

這樣「被需要」的真相所造成的悲劇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事。1967年美國最高法院審理的《時代週刊》訴希爾案中,詹姆斯•希爾同太太及五個孩子生活在費城郊區,1952年一天夜裡,三名越獄犯人突然闖入並將其一家扣為人質,但在此過程中三名逃犯對希爾一家一直以禮相待並最終被抓獲。事後希爾一家為了躲避媒體密集的報導打擾不得不搬到康乃狄克州生活,兩年後,百老匯以希爾一家的遭遇為原型創作了一出名為《絕望時刻》的戲劇,而不同的是,在劇中三名逃犯對主人公一家進行了令人髮指的暴虐行徑,而後《生活》雜誌更是做了一篇專題,指向該劇的原型即是希爾一家,並在其故居周圍拍攝了大量跟劇中演員的合照等。在此過程中,被《生活》雜誌認為「被需要」的真相,和社會大眾的獵奇心理所樂於接受的「真相」將希爾一家逼入了絕境,最終,1971年8月,希爾太太自殺身亡。

再來說一說片子中的人物吧。這部片子我非常喜歡,我曾一度以為陳凱歌拍完《霸王別姬》就已經江郎才盡了,因為後續拍的不管是《無極》、《梅蘭芳》還是《趙氏孤兒》都讓我感覺整部影片除了濃濃的故弄玄虛的裝逼氣息和美輪美奐的畫面之外,實在是讓人吐槽無力。(跟搞攝影出身的張藝謀不同,或許是因為地域差異,西北人老謀子的電影畫面總是特別的濃烈特別的爽朗,大紅大綠,大黑大白,像燒刀子,像油潑麵。而福建人陳凱歌的畫面雖然也華麗,但卻更內斂,或者說更加的恰到好處,不那麼的過份張揚。)

而今年的這部《搜索》,陳凱歌終於給了觀眾一部非常棒的現實題材大片。說它是大片,不是說裡面有物理上的大場面,而是說它充滿了人物內心表現層面的大手筆。

整個影片,每一個人物都被刻畫的有血有肉有性格,就好像一副完美的拼圖,大家各據其位,都各自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呈現著自己的色彩,誰都不是龍套,都能被一眼記住,都能被一眼認出來。從這個角度講,這是陳凱歌的功力了,就好像一個好廚師,既讓每一味調料都散發出了自身的香味,又控制的恰到好處,做出了一鍋好湯!

先說說陳若兮,前面已經說過不少了,這裡再從另外一個層面談一談,除了一個糟糕的媒體人和一個庸俗的職業人,陳若兮是一個好姑娘!她對愛情的堅守是值得讚賞的,雖然男友「吃得起最貴的三明治卻買不起最便宜的房」,但她還是堅持「你還是先娶了我吧」。同時,她也有著非常突出的缺點——控制欲。把寄居屋簷下的男友表妹兼實習生從單位使喚到家、發現男友和葉藍秋在一起之後不遺餘力的將之醜化抹黑,到整個葉藍秋事件中她對整個公眾情緒甚至整個事件的支配慾望。而就如所有控制欲過強的人一樣,她所最最渴望控制的,最後,也是她必將失去的。

葉藍秋,首先,我不得不說,高圓圓在這部電影裡真太漂亮了,比在《單身男女》里還漂亮……葉藍秋是個可憐人,影片的開頭就看出了她在這個城市的孤獨與無助,面臨如此大的變故,唯一能夠想到的去求助的人,居然是那個表面斯文背地陰險,滿嘴巴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的老闆,而之後,唯一能夠寄託情感,和所剩不多的餘生的,又竟然是楊守誠這樣一個只有打架的膽子卻沒有擔當的男人。葉藍秋是可憐的,命運的不公,社會公眾的不公讓她承受了太多,即使是最後一個星期的那幾天,伴隨她的也全部都是種種的冷漠和攻擊,和她自己的絕望。還好,在最後日出的那個郊外的早上,終於能夠看到她天真燦爛的笑臉:「我要過好每一個小時,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天。」

楊守誠,這哥們兒是個好人,是個老實人,但老實人有時候實在是讓人生氣,讓人捉急。老實是美德,但老實不能變成懦弱,而對於一個男人而言,最大的懦弱莫過於沒有擔當,這是一種不同於在廣場上面對歹徒勇鬥歹徒的懦弱,缺失了擔當的男人,除了讓自己關心在意的人失望之外,還有,就是自己的悔恨。

在這裡交代一個細節,知道楊守誠片頭早上在那端著啞鈴原地跑250下是在幹嘛嗎,作為一個堅持了十幾年的健身愛好者,我可以告訴大家,這種鍛鍊動作,主要是鍛鍊肱二頭肌和小臂的耐久力以及負重情況下的肺活量,它對肌肉維度的增長效率極低,對耐久力的增長也不是最好的鍛鍊方式,這個動作最大最有效的鍛鍊效果就是:可以從容的抱起你的新娘。

沈流舒,名人,大老闆,上市公司的大老闆,跨國項目的大老闆,毫無疑問的成功人士,或許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事業的發展,成功就成為了男人唯一最在意的事情。我曾對一個學妹說過,男人是天生靠成就感來生活的雄性動物,找到個漂亮的女朋友是一種成就感,讓女朋友開心也是一種成就感,在遊戲中升級打怪縱橫江湖同樣是因為對成就感的需求。而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所謂成功成就,無非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似乎永遠都是在末流,出人頭地似乎是獲得成就感的終極形式,而在此過程中,自我的膨脹也是與日俱增,自我在自己眼裡不斷膨脹,身邊的人在自己眼裡也就不斷變小了。相信就如莫小渝所說的,當初沈流舒一無所有的時候,站在她背後看著她在酒店大堂彈鋼琴的背影時候的眼神,也一定是充滿了化不開的愛意吧。

這陣子王石的婚變鬧得沸沸揚揚,成功企業家,特別是男性成功企業家的婚變總是會成為大眾話題,這些婚變的男企業家,似乎總是會以出人頭地身價飆升之後拋棄了當初犧牲青春來陪伴其白手起家的糟糠之妻的陳世美的形象出現。就如前面談過的,這或許也正是一個大眾樂意相信的,「被需要」的真相。除去那些早已染指公司經營,佔有可觀股份的老闆娘,那些婚變的企業家們,難道就真的全部都是一幕幕功成名就之後拋妻棄子領著年輕漂亮身材好的小三登堂入室的齷齪故事嗎。企業家成功人士,也無非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而且,相對來說,這部份人還要承擔更大的壓力,他們也需要有人來理解他們的情感,來安撫他們的壓力,來分擔他們的苦痛,任何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名人又如何呢。

記得部落格上有這麼一句話:男人都應該感激年輕時候陪在身邊的女人,因為那時候你一無所有,而她還願意陪在你身邊;女人也應該感激年輕時候陪在你身邊的男人,因為那時候他一無所有,但他還是願意給你他所擁有的一切。

所以,除去那些憑藉自身的財富和資源,拋棄辛苦持家的糟糠之妻的薄情寡義之徒,在這裡,真心要為那些因為婚變而受盡社會公眾謾罵的名人、企業家們求一些寬容和公道。

莫小渝,這女人本身不壞,甚至有著善良的一面。但我不得不說,她已經一步一步成為了男人,特別是那些成功的男人最最厭惡的一種女人了,一個字:俗!男人,確實應該感激陪伴你白手起家辛苦創業的妻子,而女人,也不該居功自傲,將男人的成功全部作為自己可以理所當然享受的果實。男人感謝你當年的不離不棄和共同辛苦創業的努力,但並不等於能夠無限度的容忍你的墮落和揮霍,如果你有一天變成了一個只知道做指甲做頭髮做美容買衣服買包買首飾以及各種爭風吃醋的女人,那麼,請不要抱怨他是一個薄情寡義的男人,因為,你已經變成了一個讓人討厭的女人。

最後,如果你到店裡,服務員歡迎的是「沈太太」而不是「莫小渝小姐」,那麼抱歉,要嘛收斂自己,做一個無可挑剔的好太太,要嘛,井水不犯河水,各過各的,他用他的錢回報你前半生的辛苦,你用他的錢來享受後半生的生活,或許,也是一種公平的交易。

楊佳琪,一個剛剛步入社會步入媒體行業的,尚對媒體事業充滿了憧憬和理想的小姑娘,在生活的邊緣,卻還不忘夢想,算是影片給觀眾留下的一點點光明吧。

唐小華,沈流舒的二秘,典型的恨人有笑人無,為利己而不惜損人,極盡落井下石之能事,但又缺乏智商,分不清輕重,搞不好就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宵小之輩,不值一提。

就寫這麼多吧,最後鳴謝王可同學,一邊吃著你送的鴨鎖骨,一邊喝紅酒,一邊寫東西,感覺真心不錯。

 

 

2012年11月5日星期一






註:在《時代週刊》訴希爾案中,希爾控告《生活》雜誌的出版商《時代週刊》公司違反了紐約隱私法,並在紐約州法院的裁決中獲得勝訴,而後《時代週刊》將本案上訴至最高法院,當時還沒有參加1968年總統競選的理察•尼克森擔任希爾的代理人出席了庭審。在庭審之後的最高法院第二輪合議會上,9名法官以6:3的票決確定了維持希爾案在州法庭的原判。同時福塔斯大法官草擬的意見書也激烈抨擊了《生活》雜誌的行為。但是在庭合議之後,法官們又重新考慮了觀點,並最終在1967年1月下達最終判決,最終的庭合議以5:4推翻了州法庭的原判。《時代週刊》訴希爾案也成為了美國言論自由歷史上公民隱私權與媒體所鼓吹的言論出版自由博弈的一個里程碑案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