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aiah
2012-11-14 03:09:15
用溫柔點畫生命的句點
生命之美無處不在,卻最容易被世人忽略。不見其逝去,難悟其珍貴。
《入殮師》就是一部成功展現生命之美的電影。影片以平實細膩的鏡頭語言聚焦於生命的美好點滴,從一個常接觸死亡的入殮師的視角,把對生命的敬畏與珍惜向觀眾緩緩鋪展開來。唯有死亡才能襯托生命之大美,逝者親屬的痛哭,死者靜躺在蓆子上的安詳,入殮師肅穆的神情,對比以群聚嬉戲的白天鵝和奮力逆流而上的桂魚,再加上眾多生活細節的刻畫,聖潔而又溫馨的氣息在銀屏上瀰漫,觀影後心境空靈純淨,也多了份深沉的思索。
男主角小林大悟在樂團解散後失業,決定回到故鄉謀生,誤打誤撞進入一家殯儀公司,開始了入殮師的生涯。從第一次見到死人的強烈反感,到初步感受到入殮師一職的神聖,小林似乎逐步入行了。然而,妻子在得知真相後怒不可遏,以回娘家逼迫小林辭職,同時他也受到了來自鄰裡的排斥和死者家屬的羞辱,劇情發展步入低潮。小林去找老闆辭職,經歷了與另一個職員的交談和與老闆的談心,他發生了心態的轉變,開始專注於入殮師的工作並慢慢領悟到生命的可貴。某一天小林的妻子忽然回到家中,她懷孕了,正當妻子再一次要求小林辭職時,小林接到任務,去給兩人都認識的剛去世的澡堂大媽納棺。妻子第一次目睹了丈夫的工作過程,後來他們又一起見證大媽的火化,妻子不再那麼反對。小林失散多年的父親去世了,消息傳來,夫妻兩人一起去為父親納棺,小林找回了精神歸宿,妻子也被感動轉而支持他,影片以親情的大團圓結尾。
小林大悟的心路歷程是影片的一條主線,總體上看經歷了「懷疑—排斥—初步認同—迷茫—接受—找回自我」幾個階段。小林溫柔甚至懦弱的性格,使他一定程度上具備了成為入殮師的特質。他總是溫柔的,充滿關懷的,死者在最後時刻遇到小林不能不說是種幸運。而這種性格也使他的情緒發展完全成了個人內部的事,一切挫折、迷茫、釋然,幾乎都是小林獨自經歷的。
樂團解散後,小林近乎萬念俱灰,不知在東京該何去何從。當晚準備做飯時,妻子發現買回的速凍章魚活了過來。章魚其實像徵小林的信心與希望,經歷了殘酷的折磨還是一息尚存。他們決定放生。然而章魚下水後,只是靜靜浮在水面一動不動,它還是死去了。小林把章魚看作與自己的類比,章魚隨波搖晃的鏡頭是對小林內心絕望的寫照。對於他來說,章魚的死無異於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刻他完全斷絕了希望,當即就決定回故鄉居住,逃離大都市。逃離是一個尋找精神歸宿的過程,事業受挫的小林需要家的安全感,於是選擇回到故鄉期待新的生活。
第一次接觸死人後,小林在澡堂洗澡的片段配以了激烈的音樂和快節奏的、重複的鏡頭蒙太奇,將小林的排斥情緒渲染到極致。而後在家中,小林承受不了心理負擔而轉向妻子的身體尋求安慰,大量的特寫,同樣的快節奏,小林的呼吸聲被強調出來,他痛苦掙扎的心理狀況引發觀眾強烈共鳴。死亡的負面力量,讓小林對活生生的人體產生了前所未有的依賴與眷戀。
影片對入殮過程的描寫集中表現了珍惜生命、敬畏生命這一主題。每次入殮過程都有幾組不同人物的特寫鏡頭:入殮師溫柔的手法,肅穆的神情,不時注視死者進行某種交流,彷彿死者依然在世;死者無不一臉安詳,有種對生的無悔,對死的釋然;照片上死者黑白的笑容總是充滿活力,喚起追憶往昔的痛楚;死者家屬的悲痛和悔恨情緒最具感染力,強烈影響著觀眾。這些片段的節奏非常緩慢,背景非常安靜,卻不覺枯燥,觀眾可以慢慢沉下去,融入到死亡的悲傷與肅穆中。入殮儀式最直接地讓觀影者感受到生命一去不復回,既然生命易逝,我們有何理由不去珍惜當下呢?小林在經歷很多納棺過程後,慢慢對死亡變得釋然,他明白任何人最終都會去的。後來澡堂大媽的火化儀式極具感染力,火葬場管理員大叔柔和的目光,最後那句「來世再見」,還有爐子前的一段感慨,讓觀影者深切感受到他對逝者的尊重,對生命逝去無可奈何。這段情節解釋了之前這位大叔愛泡澡的獨特喜好。他正是看透了生與死,才會對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戀戀不捨。
大提琴是一個重要的意象。起初在樂團中兢兢業業演奏,反映了小林的生活處於一種緊張狀態,為夢想奮鬥卻忽略了生活的意義。深夜獨自拉起那部童年的大提琴的片段,是為表現小林接觸死亡後情感上的脆弱和他尋找自我的渴求,低沉的琴聲中,小林回憶起父親,彷彿回到童年。後面有幾組小林在空曠的原野上拉大提琴的鏡頭,這些都是寫意的,小林悟到生命的美之後,心境變得空曠、灑脫、純淨,這才是屬於他自己的演奏。死亡的壓抑氣氛在這裡得到了一定的釋放。聖誕之夜的大提琴演奏,則是融入了溫暖的感覺,三個每天面對死亡的生命,他們自身散發的生的力量讓人感動。
影片中還展現了大量生活瑣事。小林去澡堂時,大媽的辛勤勞動、老頭兒在圍棋中自我陶醉、一家人的爭吵,都被一一寫入鏡頭,意在表現日常生活的喜樂哀愁,探討生命的存在方式。其實,影片自始至終都在表達一種平淡是真的價值觀,生活的美並不在於奇妙的經歷和事業成功,而是源於身邊的點滴。
小林和老闆的那次談心過程中,大部份鏡頭都是靜止的,沒有背景聲,這使得影片節奏非常緩慢,甚至略顯壓抑。閣樓是稍稍陰暗的,大量的植物填滿了房間,生機盎然又安安靜靜地存在著,這是生命的象徵,可見老闆對生命是熱愛的。老闆吃東西的特寫鏡頭,著重表現了食物之美,「好吃得讓人為難」,活著可以享用這些美食,是何等幸運。影片中還有很多表現「美食」的鏡頭,小林和老闆在車上品嚐死者家屬贈予的特產,聖誕夜的雞肉大餐,等等。通過特寫,影片甚至能激發觀眾的味覺。食物,這一生命最本質的訴求,也被用來表達對生命的感悟與珍惜。
石頭則是一個隱語。從最開始承擔父親對兒子的「擔心」,到小林對妻子的愛,最後回到死去的父親手中,小林找回了心中一直缺失的「父親」的概念。結局中,石頭也傳達了妻子對丈夫態度上的轉變,由反對、妥協變為支持。石頭在兩代人手中傳遞,成為一個連結家庭的象徵,死亡與新生在結局交匯,這是東方生死輪迴觀念的體現。
另外,影片中反覆出現了幾組天鵝的鏡頭,和小林靜靜觀看鱸魚回溯的鏡頭,這也是寫虛的,一方面表達劇中人物淡然的心境,另一方面著重表現生命的力量,生命的美好。這些片段使影片保持了一種舒服的節奏,不致壓抑,也不顯緊迫。
這部電影或許會引發我們一些關於生與死的思索,亦或許只帶來一份心靈上的撼動,這已足夠了。作為一部奧斯卡獲獎影片,各種不同角度的解析有很多,如個人價值的實現,傳統觀念下人格的成長曆程,或者尊重死亡。而始終不變的,是影片帶給我們的那份釋然。洗淨心靈後看這個世界,美好得讓人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