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菌
2012-11-15 04:26:32
《大話西遊》裡的修身
《大話》裡面凸顯的一個話題,就是修身。按照孟子的觀點,學問之道是去尋求自身好的一面;按照德國唯心主義的觀點,世界的歷史是「自我意識」不斷髮展進步的過程,最後的結果是至善。如果將一件事物的「性」(nature)定義為它在充分發展之後的結果的話,我們可以說一粒種子經過適當的培養和發展,將會開出一朵花來,從某種意義上說,花是種子的性;或者說,種子具有指向花的傾向(當代西方學者認為孟子談的「性」不是古希臘的本質主義的,他們往往把孟子的「性」翻譯成「趨勢」或者「傾向」,英語是tendency或者inclination)。人經過適當的發展,可以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我們說善良的人是人的一個本性。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就是說:「聖人」是人的一個本性,就像花是種子的一個本性一樣。
人天生具有「超越維度」。超越的結果,可能是聖人,也可能是佛、神、仙人等等。所有的宗教都追求「超越」,但是宗教只是各種超越當中的一種。比如一個倫理學體系,對人提出某種道德上的要求,這個體系可以說是建構了一種超越。人具有智力,能分辨是非善惡;在感情上具有各種傾向,這些傾向可能會迫使他做出各種事情。人的性,使他擁有朝著各種方向發展的能力。
《大話》裡面的人物在思想、性格等方面,自始至終是發展變化的,包括至尊寶和白晶晶以及紫霞的兩場愛情。起初至尊寶是一個滑頭的形象,亦正亦邪,在感情上花心、自私並且狡猾。可是一個人不管再怎麼狡猾,他自己的內心始終是無法被欺騙的,就像至尊寶的內心(椰子)從來不會說謊一樣。你可以選擇欺騙自己,對內心的事實視而不見,或者故意曲解它,但是真相併不因此而改變,而是一直在那裡。《大學》裡面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至尊寶的特點就是對他人和自己不誠實,奧古斯丁認為,與其說人是理性的,不如說理性是人心的奴隸。我們實際上很少遵循自己的理性,反而用各種方法自欺,以獲取一種心理上的安適。「誠意」和「正心」是對人這個認知主體的態度的要求,而至尊寶的不誠實使得他無法認清現實,看不到自己最喜歡的女子是紫霞。後來他看清了這一點,但是為時已晚。至尊寶在被春三十娘殺死後對觀音說,他在臨死的一剎那開始用心眼去看這個世界,就代表了他的態度的轉變。
至尊寶在變成孫悟空之後對紫霞故意冷漠,似乎又是一種不誠實;也似乎是對佛教的一種含蓄的批評,但我認為這其中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的情形已經不允許他再向紫霞表露愛情。就像城樓上的夕陽武士說「只能怪相逢恨晚,造物弄人」一樣,這一切已經無法逆轉。不論如何,至尊寶在戴上緊箍咒之前對觀音所說的話代表了他的心聲:之前他向紫霞第一次說那段話的時候是在撒謊,這一次是真心的,是至尊寶誠實地面對自己內心的表現。在影片的末尾,至尊寶使城樓上的一對戀人結合。很有趣的是城樓上的戀人就是至尊寶和紫霞的形象,如果按照「相由心生」的觀點,城樓上的男女代表了至尊寶/孫悟空心中的「悔」,他用一個想像的行動來完成了這個他未能完成的美好結局,完成了他的生命未能實現的另一種可能性。在電影《救贖》當中,女主角辜負了一對戀人,後來這一對戀人在二戰當中雙雙喪生;日後女主角成為了作家,寫了一本書,在書中為這對戀人安排了美好的結局。女主角在談到自己的書時說:「這不是在逃避,而是給了他們應該獲得的幸福。」
至尊寶和紫霞的愛情的悲劇,還具有一個社會維度。人際關係當中埋藏了很多陷阱:春三十娘說她的孩子是他和至尊寶生的,傷害了白晶晶也傷害了二當家的;夕陽武士因為尊嚴,而不屑於在眾人面前表露感情等等。人為了獲取利益和保護自我而行動(對比紫霞說的「飛蛾明知道會受傷,卻還是要撲到火上」),表現出來的卻是互相傷害。
在影片的最後一刻,至尊寶望著城樓上,在夕陽中緊緊相擁的一對男女,凝視著自己心中的影子,眼神變得超脫、坦然,最後,他轉過身去,解脫似的跳了幾下,與唐僧、豬八戒、沙和尚一起奔向遠方。這裡似乎含有一種佛教的哲學:一切愛恨情仇終將過去,應該不凝滯於物,而是以某種超脫的目光來看到這一切,放下過去的負擔,去活出一種新的生活。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