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柳具足

2012-11-16 07:29:15

起於胡格諾戰爭,終於聖巴托羅繆之夜


第一個鐘頭,鄉村貴族味道濃。為了土地界定長達十年的訴訟,老饕的養殖經、和家僕共處一室,與佃戶打獵(分割獵物)……老蒙龐西耶和病妻嘮叨著「親家還打算送我兩頭孔雀哩!孔雀我沒要,我們的狗會吃掉它們的」,一股《農事詩》里「公爵本質是一個農民」派頭,很高興能在電影裡看到這一面;安茹公爵說著波蘭語出現了,抱怨為出身付出太多挺好玩的,他眼神警覺、內心縝密、外表輕佻、又帶著述不清的厭倦和冷誚,與我心目中未來的亨利三世頗吻合,那時三亨利都還年輕(二十歲上下),挺有泥濘中的肥馬輕裘想像和回味空間。

下半部份老蒙龐西耶的續絃,叫裁縫做衣服——讓人想起莎士比亞在《哈姆萊特》里老庸人波洛涅斯送兒子遠行前論及服飾的段落(盡你的財力購制貴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異,必須富麗而不浮艷,因為服裝往往可以表現人格;法國的名流要人,就是在這一點上顯得最高尚,與眾不同),也很能體現編劇的考據功底與靈感火花。

安茹攪黃吉茲公爵與瑪麗,完全是為瑪戈打抱不平,而不像是他也愛上了瑪麗(以「愛上你」為藉口攪黃你,這種解釋也可以)。以預言女巫方式出現的凱薩琳太后,像一個肥胖的富商老婆,哈哈。查理九世只出現咳嗽聲,瑪戈則被提了幾次。

此外,我心目中的蒙龐西耶王妃,一直覺得是《瑪戈王后》里,波蘭大使來訪,抬蛋糕進場,引領鏡頭回到安茹與凱薩琳太后那個過道的那名美人。

改編拉法耶特夫人小說的電影,以現代女性主義說事,多不討喜,因女性覺醒在幾百年前是火光是閃電,讓當代人看卻已不夠。如蘇菲瑪索現代版的克萊夫王妃《忠貞》(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6172/ ),因電影本身就支離破碎,常常看得上氣不接下氣。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一頭一尾,克萊夫王妃初入巴黎,與未來丈夫邂逅——現代版也是蘇菲瑪索在街頭與一男士邂逅,男士快結婚了,但被她深深吸引,兩人一起去呆了幾個小時……之後男士推掉婚約,執意與她結婚,但男人總被當初的邂逅所困擾:你並不那麼喜歡我,都願與我顛鸞倒鳳一番,現在遇見你心儀的男人,難道不會背叛婚姻嗎?——瞧,這成現代妒夫的困惑了。最後身為攝影師的蘇菲瑪索遁入修道院,專事拍攝植物,鑒於今日法國仍有不少人(甚至是年輕人)在修道院裡隱居,這樣的古佛青燈式的結尾花用得也有特色。

而本片中的瑪麗,其情感泥潭,我也深表理解,雖然理解,也看出其虛榮、膚淺,既然膚淺,就不足以撐起整部影片。——與丈夫闊別兩年,再見時小別勝新婚,丈夫先是發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個貪吃、俗氣的鄉下貴族老爹養出的女兒,在我同一個老師教導之下,也會寫詩、也有情調了;然後是魚水之歡,頓生恩愛之感、獨佔之欲。而瑪麗與吉茲公爵、安茹公爵的相遇,此時的吉茲公爵按史實,更增英偉、權勢熾天,他還向我傾訴舊情,的確會讓一個鄉鄙少婦飄飄然,安茹公爵將她引入巴黎,進入那個喧鬧浮華的羅浮宮,在宮牆下有男人為我擊劍爭風,有男人在隔間為我細述衷腸……的確沒多少女人會拒絕,但正是這份情感起於虛榮與膚淺,一夜偷歡之後,結局也無非是片尾時另娶新歡的吉茲公爵那副拒絕的嘴臉了。所以,倒是夏班納伯爵那深沉壓抑、甘於自我犧牲的愛,讓人久久無法釋懷,女主角站在其墓碑之前,與尼古拉的相遇,串起電影首尾……她所失去的,最珍貴的感情,就長眠於此。

電影裡盧瓦盧王朝的羅浮宮總是「擠擠一堂」,在狹窄的樓梯接踵摩肩,有大事發生時佩劍馬靴叮噹作響,在許多法國作家小說中也有類似場景描寫,安茹公爵的嬖倖們尋找瑪麗時,出入的房間裡,跟班僕人打地鋪睡覺、下西洋棋,如油畫群像,大約這也是實地推演的往日情境——陰暗淒涼的石磚砌建的宮殿,拆去了華麗的壁掛和帷幕,只有爾虞我詐的幽火燃燒著地板與石牆,很符合小說家與電影鏡頭的追思與想像;也具有古代建築及室內裝修與歷史事件的互相印證研究法的樂趣。

最後,印象最深刻的,倒是三場戰爭/屠殺。開頭第一場還有一點戰術在,夏班納離開軍隊一路走過鄉野,就想起讓-吉奧諾那些法國農村小說了,風光迷人、強匪彪悍,菲利普與老師相遇,絞死強盜,都很有細節感和實地感,看得非常喜歡;不過那獨眼強盜,我總忍不住老是注意他一下帽子沒戴、一下帽子又戴著的穿幫鏡頭銜接。中間一場看起來亂糟糟一團,有時碰到的敵手很勇敢、很難纏,再走個幾步又碰到幾個散兵游勇,幾乎是來觀光的,根據吉茲公爵所說的他父親之死,應當是吉茲之父死於科里尼之手一役;與結尾的聖巴托羅繆之夜相對應,一個人所見、所處的戰局,是非常局部的一小節,聖巴托羅繆對比梅里美的冗長、大仲馬的精彩(宰殺了一夜,當然漫長;集中筆墨於圍剿科里尼海軍元帥,尤其精彩),我想這更貼近真實——在無名小卒圍攻無名小卒、平民攻擊平民的漫長戰線和偏僻街壘後邊,英雄無用武之地,被幾個業餘長矛手、屠殺小分隊給幹掉,再真摯的感情、再多學識、愛過恨過悔過參透過,又如何?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