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去春又來--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去春又来(台)/春夏秋冬(港)

8 / 87,631人    103分鐘

導演: 金基德
編劇: 金基德
演員: 伍永秀 徐在英 金永敏 金基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刀筆燕十三

2012-11-17 07:01:05

蛇——永恆的誘惑 / 金基德的佛學隱喻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蛇,在聖經中是誘惑亞當夏娃偷吃禁果的罪魁禍首,是慾望、罪惡的象徵,也是撒旦的代名詞。
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多次出現關於蛇的鏡頭和語言,和基督教中對蛇的定義相似,但又有所不同。
具體到這部電影,蛇第一次出現在師徒採藥時,師傅叮囑小徒弟小心蛇;第二、三次是小徒弟以玩樂的心態給魚、青蛙和蛇栓上石塊,魚平靜的死了,蛇卻出現殘殺般的血跡;第四次是師傅自焚,一條蛇游上了岸;第五次是徒弟刑滿釋放,推開「大雄殿」門時,一條蛇從師傅的百衲衣上游開;第七次是一個婦人把孩子送來,那條蛇盤在徒弟睡塌上;第八次是小徒弟長到與小和尚同樣年齡時,分別給魚、青蛙和蛇嘴裡塞上了石子兒。
這裡把蛇出現的每一次一一列出,不是要說每一次的意義。因為蛇在佛教中是嗔,憤怒的意思,三毒之一。憤怒最明顯的是徒弟再次回到「大雄殿」,跟師傅的對話中,說出他因為妻子出軌憤怒之下殺死了她。他拔出沾滿血跡的短刀,狠狠的插在地板上。總的來說,徒弟的一生讓嗔給毀了,師傅在圓寂自焚時,仍不忘用蛇這一意象時刻提醒徒弟。
作為韓國電影界的「禪學大師」,導演金基德如果只強調蛇——嗔對人生的毒害,是要壞了他的名頭的。其實,在這部禪學意味濃厚的電影裡,金基德想得很周全,但也隱藏的很隱蔽。佛教三毒貪嗔痴,在電影中有一一對應。電影中代表嗔的蛇多次出現,而代表貪的雞也至少出現三次,印象較深的一次是師傅在雞腿上栓了繩子,把船拉過來,拔掉船底的塞子,來警醒徒弟不要太貪。然而未經世事的徒弟哪裡悟得透師傅的禪機。在愛人被師傅趕走之後,他也離開了,抱著雞,貪戀塵世。
還有一毒名代表痴的豬呢?徒弟自己!如果不痴,他就不會拋棄年邁的師傅隨女孩而去,如果不痴他就不會一怒之下殺了妻子。直達回到師傅身邊,他仍痴情不改,問師傅為什麼?
由此可見,貪嗔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輔相成的一體三面。如果不貪戀肉慾,就不會隨女孩而去,如果不痴情,就不會在妻子出軌的時候勃然大怒,殺了妻子。
一個佛教故事能警醒世人嗎?答案是不能!在影片結尾,即又一春章節,那個被送來的小和尚又因果輪迴般的虐待了魚、青蛙和蛇。和徒弟小時候虐待這三物不同的是,師傅沒有出現。從書寫《摩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消除徒弟的嗔,到徒弟被警察帶走,船竟然划不動,再到自焚後,徒弟鑿開冰揀出舍利來看,師傅是得道高僧。得道高僧尚且點不醒痴頑的徒弟,痴心武術的徒弟就更不能點醒小和尚。金基德的答案就蘊藏在這個開放式的結尾中。在今天的社會中,貪嗔痴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愈演愈烈,折磨著看不透的世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