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萬箭穿心--Feng shui

万箭穿心/风水/FengShui

7.7 / 674人    120分鐘

導演: 王競
編劇: 吳楠
演員: 顏丙燕 陳剛 焦剛 李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劇本胖子李亦樹

2012-11-17 21:41:00

關於那些不開心的中國人



作為文學改編作品,我沒看過原著小說,不知道原本的故事是什麼樣的。不過坐在電影院裡,《萬箭穿心》打動了我,雖然我刁鑽刻薄自以為是,但是我喜歡這個電影。

關於武漢的故事環境是讓我喜歡的原因之一,不僅僅是選景,更因為影片中武漢的味道是那麼濃烈,倘若說前不久的《浮城謎事》在雲端,那麼萬箭穿心無疑更腳踏實地。喜歡稱老子,外表凶蠻,內心脆弱,武漢的家庭婦女似乎就是這個樣的;而一臉窩囊卻又心思糾結的男主人,外表彪悍但是江湖氣息的街頭混混,滿腹牢騷的底層勞動者,影片裡大多數的角色感覺都是對的,更別提那些因為雨水而顯的髒兮兮的方塊樓,七扭八歪破舊凌亂的城中村了。

整個電影做的非常「紮實」,無論是技術還是內容層面。在內容上,人們常說做電影要接地氣,在《萬箭穿心》裡,接地氣不是矯揉造作的俏皮話,而是它通過女主角個人的生活片段,非常自然的把二十年內造成大多數中國人痛苦的東西全部串齊了:掙錢少、家庭矛盾、房子、出軌、下崗、高考、地位差異造成的侮辱和歧視……..雖然講的只是一個人的小事,但是背後的東西,讓人分外熟悉和感同身受。這種態度和視角很難得,電影沒有明顯的善惡衝突循循善誘,或者是過於糾結渲染苦難的過程本身,而僅僅是擺出一個樣本一個事實,讓觀眾自己去感受。在一個口號滿天飛,概念強姦大腦,人人亂貼標籤的時代,老派劇情片的路數,顯得彌足珍貴,永不過時。

在技術層面,電影創作的技術指標過硬,視聽語言高度寫實,攝影貼近人物而又不故弄玄虛,鏡頭之間的銜接流暢,佈景的細緻用心…….. 得感謝編劇導演以及謝飛等人的共同努力,讓電影沒有時下嬌柔造作之感。正是這些看似普通,特點也不鮮明的諸多電影環節的做功的總合,卻把電影的綜合水準支撐在較高的層面上。我想這和慢工出細活的創作過程,老藝術家的創作把關是分不開的。在當下,一部既不「二b」,又不「文藝」的「普通電影」,普通還好看,其實是最難尋覓的。

電影的用心體現在很多細節上,非常出彩,無論是在情節上,還是置景上的。在場景的佈置上,那些生了銹的彈簧床,那些長著青苔和霉斑的牆壁,看似不經意,可有可無,確實非常難得的。在一個「缺東西就花錢買新的」的大時代,舊的東西,反而讓觀眾沉下心來,有心思去體會點什麼。提一句,看電影時候除了我是小年輕,其他十來個觀眾大多是老頭老太太,一面看一面聊天,倒是別有趣味。

在故事上,小說原著不提,影片的劇本我認為改寫得不錯,拋開創作方向另議,在現有方向上,體現出了較高的能力和水準。儘管不是一個好萊塢結構的典型劇情片,儘管故事被跨時代的攔腰斬斷,儘管只是簡單人物的簡單遭遇,但是絲毫不影響電影本身的故事性和意味。可以說在劇作上沒有那些符號化的花活技巧,而是很紮實的在寫戲。每場戲,都是用心去安排的,值得一提,台詞語言寫的相當不錯,無論女主角,她的閨蜜,以及建建,甚至是絲襪老闆這些醬油角色,台詞寫的既不煽情又別有味道。

人物整體上做的不錯,儘管女主角武漢話說的不太好,有時候國語夾雜武漢話顯得很彆扭,但是整個人物還是很鮮活的。閨蜜和建建2個角色戲份雖然不多,更是惹人喜歡,閨蜜一個鮮活的小嫂子形象,建建江湖的無情中又帶著調皮的溫情,讓人感覺人味十足。老公的角色中等偏上,主要是因為情節原因,一個窩囊廢很難體現出什麼明顯的性格特點。小三的角色比較一般,雖然是配角,但是她對男主角究竟有沒有感情直接影響著整個電影的三觀,以及觀眾對整個事情的情感判斷,這裡電影其實做的有點含糊。奶奶的角色也過於流水化,至於兒子,最大敗筆,下面再談。

整體的情節上,因為是改編作品,顯得略有扭捏,與小說不同,小說可以依靠各種文字渲染,把離奇的行為解釋的天衣無縫,可是電影不是這樣,李寶莉在老公自殺後當扁擔的選擇,略顯突兀,而那些勞作的沉重,又很難通過一閃而過的鏡頭深入觀眾內心。而電影中攔腰斬斷的十年間隔,又讓電影的後半部稍微顯得齣戲,在整體故事結構上也有些散亂。至於那個夾在字典裡的照片,以及捉姦報警的環節,個人倒是覺得顯得有些刻意。如果真覺得想弄成類似於環形的故事結構,那麼母子間的情感交流顯然單薄了,在故事後半段,兒子的角色,應該情緒有個轉變,比如先設定兒子不知道父親出軌,知道後理解了母親,和母親緩和下,觀眾和母親都以為兒子知道了父親婚外情,會對母親和好,結果最後再拋出兒子的之真相後的母子決裂,可能效果會更加突出。

說到這,還是認為最大的問題上來自於兒子的角色,以及圍繞兒子展開的一些蠢戲,在整體生活質感不錯的影片中,兒子的行為臉譜化、標籤化、弱智化。或許是由於原著的引導,也或許是因為創作者為了突出女主角的苦難,又或者為了讓故事結構更加規整,女主角和丈夫兒子的兩端對抗…也難怪,供兒子上學,母子關係是影片後半部最為重要的內容和情緒線。不過我想,倘若對兒子的表現不那麼直白,而是一種漸進式的,冷暴力形式的處理,比如不是強令母親搬離房子,而只是拒絕和母親說任何的話而又無盡的索取學費,倘若兒子不是那麼爭氣,而只是不斷給母親惹麻煩的話,可能會讓故事看上去更加自然,恐怕這就是不同代次的創作觀念差異吧。

在表演上,兒子的表演也毀了電影的後半段,那幾個閃回和「父子重逢」的想像,可能創作者洋洋得意,但是實際上和影片整體的氣質差得挺遠,感覺太強的齣戲。不過總體來說,正是因為女主角的出彩,有效彌補了兒子所造成的減分。

總體來說,算是一個好電影,關於那些不開心的中國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