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不在的時候--The Exchange

此生当别生/我不在的時候(台)/替代

6.2 / 328人    94分鐘

導演: 艾朗柯里林
編劇: 艾朗柯里林
演員: Dov Navon Sharon Tal 羅特凱南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hiouming

2012-11-18 04:30:35

在與不在之間


我個人覺得,這是一部比較用到概念的電影,就是說如果只單純的觀看,那可以滿足你的肯定不多,可"看"性不夠,沒有精采的劇情、人物和佈景和畫面,連性愛場面也沒什麼看頭。這部片試圖在表達、提出來討論的就是個觀念。

在一個人如果脫離了日常的軌道,離開工作崗位、擺脫日常慣有的作息、放掉與人的情誼與關係,一步一步的去除自己在生活上的痕跡,減低自己的存在感,直到週遭的人完全看不見你,或完全的對你視而不見。

整部片嘗試做到的,就是這件事。把一個人的存在,從社會中徹底抹去,這麼做了之後,他會變成什麼模樣?可以看到,就是完全的無意義,不管是客觀的從週遭關係來看,或是主觀的從他自身個體來看,都是。他都將沒有任何影響與價值,哪天從世界上消失了,也沒有人會在意,就連自己也不會在意,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所為何物,如果是有目的的消除自身與自身以外的體系,之間的任何關係,可能因為不認同、不理解所以不想服膺,那也就罷了,但還需要在自身以內,創造出另一個可以滿足自己的體系,一套自身存在的體系,可以用它來理解世界、理解存在本身,如果沒有自身的體系,如果沒有創造,那純粹的削減與去除,實在是很可悲的。

這部片做到的,就只有讓人邁向"不在場",這是一種想法上的實踐,艾倫·科勒林想把它提出來討論,這種狀態真實發生會怎麼樣,一個人處在這種狀態會怎樣,但他僅僅做到了把想法呈現出來,並沒有嘗試讓想法做後續的衍伸,甚至也沒有對這個想法,註下他個人的詮釋,我覺得這是很不足的地方,因此影片所能傳達到最多的,就如同大樓地下室那個防空洞,完全的空虛、無作用、無意義。

如果我們反對常規,企圖從日常中解放出來,如果我們質疑自己在現在的生活中,在既存的體系中,任何根本上的意義,那麼我們應該試圖尋找解答,我們在一切的破壞、消滅之後,應該要試圖整理、重建,否則我們將無法完結對自己的交代,影片中的男子,真正做到了讓自己"不在場",不論是自身肉體的不在,或是對社會、對他人的功用不在(不從事生產的工作,看別人出事而不去援助等),這兩個層面的斷絕,讓他不管真實的人在不在,對週遭都形同不在,成為了徹底的無用之物,無用的"用"字,隱含了一種與他者所關係的脈絡,就是說,對自身以外的對象,有沒有作用。成為了無用之物,擺脫了自身與外在的關聯,之後呢?當我接近了存在本身,之後呢?我可以得到一切想要的解答嗎?我可以一勞永逸嗎?我只會發覺,那裡什麼也沒有,我還需要對自身註下新的定義,讓自己遵從,我需要去創造,不論是一套適用於自身的體系,或是滿足精神的信仰,或是評斷一切對象的價值,這些都是接近了存在,之後的解答,必須讓自己服膺於這之中,在這之中刻劃自己的註解,存在才得以延續下去。我不能光是捨棄一切,那對存在來說不會有進展。

不認同的人也許可以辯說:「我就是只想捨棄,我就只想消失,我只想到達存在最邊緣的地方,這樣也許才能看到存在完整的面貌。」但在那麼邊緣的地方,也就無足輕重,去論及存在了,因為從那個位置本身,就是一種逃避。因此祁克果說「人性地說,我是最前進的存在。」他曉得存在是一種持續的動態,更表達出存在的積極面向:「如果有任何事情須做,那是我們所有的人之改革。這乃是我的存在所表達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