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蝙蝠侠黑暗骑士/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黑暗骑士(台)

9 / 2,913,206人    152分鐘

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
編劇: 克里斯多福諾蘭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瑪姬葛倫霍 希斯萊傑 蓋瑞歐德曼 亞倫艾克哈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N米

2012-11-19 21:50:47

《黑暗騎士》帶給我的五年


  上一次寫影評都是好遙遠的事情了,在高中的時候,因為寂寞到沒有人跟我高談電影,我便自發的自己給自己寫影評來跟自己對話。導致藝考的時候影評是我最得意的一項。
大學進入了電影聖殿,每天都在說著電影,太過美好了。
畢業後,有次去找嘉恆,再一次聊著最近看的佳作。嘉恆說了一句:就是要定期找個人談論電影啊。
我想是啊,這才能證明白己還活著。已經走到今日,如果拍電影要下到地獄,那我義不容辭的先去下邊替哥幾個占座了。
也便是因為每天都在電影世界,看電影,拍電影,也便不再寫影評。

首次知道《黑暗騎士》,是在08年上楊超老師的影視劇作課的時候,楊老師問了句:蝙蝠俠都看了嗎?
當時班上無一人看過,楊導問了句:為什麼不看呢?
我心裡想,為什麼要去看呢?
而後馮源買了張盜版dvd,我窩在床上看了一遍,困得不行了,只記得小丑演得不錯。而就在之後的寒假裡,收到了馮源給的QQ留言:「你下載一遍《黑暗騎士》再看一遍,我那張碟子他媽的字幕翻譯全是錯的。」
我很不情願的又看了一遍,這一遍看完,加上之後幾年的六遍,都把我震撼的五體投地!
回到學校,我讓整個導演系都知道,黑暗騎士才是我們的必修課!什麼他媽的《橄欖樹下的情人》啊、《祝福》啊、《尤利西斯生命之旅》啊!弱爆了。

我可以承認,在當時,說喜歡《黑暗騎士》的確不夠裝逼。一個導演居然喜歡這麼商業的片子。
過了這些年,在交流中如果你說喜歡《黑暗騎士》被別人歧視,那個別人一定會被說成孤弱寡聞。
因為蝙蝠俠系列一直是被鄙視的,最平庸的超人電影,但是諾蘭,改變了一切。

簡單分析一下片子吧。
每一個英雄電影,都要有一個反派,而往往為了劇情精彩,一定要設置這個反派比較厲害,甚至可以打敗主角。而這個打敗,回想一下之前的英雄電影的設計。《蜘蛛人》、《鋼鐵人》等等,反派往往力量更大,裝備更齊全。而主角代表的正義力量又稍稍薄弱,最後突然不知哪兒來的雞血,打敗對方。
再看《黑暗騎士》,小丑什麼都沒有,力量、武器、金錢,通通都跟蝙蝠俠差的遙遠。
而我們必須承認,這是史上所有英雄電影裡,反派最厲害的一個!
原因我們可以慢慢解答,小丑靠的是什麼對抗蝙蝠俠?
以往的英雄代表正義,反派代表邪惡,這便很明顯的看出了差距。在這種經典對抗模式下,邪惡永遠戰勝不了正義,因為這是我們都知道的常理。所以,這種情況下,即使反派力量再強大,說強大到戰勝主角都是牽強的,因為從角色定位上,他已經輸了。
小丑也代表著邪惡,但同時,小丑有以前英雄電影所不具有的一個觀點,就是這個觀點,幾乎打敗了蝙蝠俠。
小丑代表邪惡,但他認為,衣冠楚楚的每一個人,在內心都是有邪惡存在的,只需要有一個人輕輕一推,這個邪惡便會被推出來。
小丑在像世人展示著他的觀點,展示給市民,展示給蝙蝠俠。而蝙蝠俠雖然一直代表正義,但在不斷地小醜的證實中,這個正義的力量被不斷削弱,觀眾都會感到,小醜的觀點不無道理。甚至立場都會動搖。這才是真正的對手!不在力量上跟你爭端,但我有更加完善的觀點,更成熟的體系。你可以打我,我不但不還手,還會笑你只能靠幾個拳頭出氣。
因而,設置了 哈維·鄧特這個角色,他代表著正常人中的正義天使,因為蝙蝠俠始終是活在黑暗中的,無可見人,而必須有這麼一個人,活在光明里,帶給市民希望。哈維·鄧特定位非常準確,年輕帥氣,充滿正義感,是個懲治邪惡的法官。因而小醜的目標也鎖定在了這個人身上,蝙蝠俠只是一個附帶品。
因為小丑可以告訴天下:如果連這個他們心目中正義的化身(哈維·鄧特)都被他邪惡化了,那他的觀點便可以得到證實。
在影片進行到約一小時三十分鐘的時候,一場精彩的追車戲過後,靠戈登警長假死,哈維·鄧特做誘餌,抓到了小丑,已經完成了一個正常的商業片套路,這樣上映也不會遭到太多口水。
但是一個最佳的戲劇模式一定是有兩個小高潮,像兩個駝峰,只是第二個要比第一個高出不少。
於是,第二個高潮隨之到來。這是另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設計。小丑被捉,關到監獄只是他計謀的一部份,所有人都在小醜的計劃掌控之中,絲毫不差。小醜的智商遠遠超越蝙蝠俠。
小丑成功的把哈維·鄧特的黑暗逼了出來(過程略),此過程合理而毫無破綻。
小丑贏了,他的觀點成功了,而蝙蝠俠靠的捨身取義,把哈維·鄧特邪惡後做的事蹟,推到了自己身上,使人們繼續相信哈維·鄧特,而排斥了蝙蝠俠(因此到了第三部蝙蝠俠退出江湖了八年)。靠此辦法維護了人們內心對美好的嚮往。
而影片一直的黑暗,導演需要給觀眾設計一個希望,就是即便再黑暗,也是有希望存在的(詳見炸油輪情節)。這個希望彌足珍貴。就是哪怕導演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給觀眾奪去了,看到後半段已經絕望到極致了。此時,需要一個調和劑,這個調和劑選擇了希望,恰到好處!(希望是美好的,而且或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肖申克救贖》)

大一聽得戴錦華的講座中,戴錦華說商業和藝術電影永遠會是分開的,從電影含有的銅臭味的誕生體系中便可見到,商業片和藝術片是兩種流水線出來的東西。
當時我聽得十分沮喪,還跟戴錦華提問辯駁。第二天上楊超老師的課,又對楊老師提出這個疑問,跟楊老師舉了《教父》的例子,我認為它就二者兼備。楊老師當時困惑住了,說《教父》好像確實是個怪胎。說你如果昨天給戴錦華提出教父,她或許也會被問住,思考一會兒。

而到了《黑暗騎士》的出現,標誌著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的界限已經完全打開!藝術電影也可以拍的無比好看,藝術片不是一定要拍成瞌睡片的,它和商業元素根本不犯沖。自認為把片子拍的誰都看不懂就很藝術的導演可以下地獄了。藝術片不是難看的代名詞,只是因為以前人們做不到好看,沒有出現這樣一部電影把二者做到,歷史證明,我們永遠可以做的更好,《黑暗騎士》是見證。
感謝這部電影帶給我的五年,讓我對我心中電影的定義得到了認可與證實。
當時所有跟我一起爭論商業和藝術片的朋友、話題,直到黑暗騎士,銷聲匿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