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子子

2012-11-22 07:14:24

終究無法超脫。


  很早以前就想在咖啡店裡放這個電影,前期也做了一些宣傳,只是到了時間卻無人來看。。可能是這個晦澀的片名讓人沒有興趣。總之那塊小黑板被我尷尬地收了起來。。
  直到這個下午,為了下載新的電影,發現記憶體不夠要刪些東西,才又驚覺這部片子的存在。清冷的天氣,無人的店舖,關上燈點擊了播放。但是看完之後內心的激動真的無法形容,想要找人訴說卻覺得這樣的震撼是沒辦法用隻言片語解釋,唯有親身去看才會明白。同時我又很慶幸這樣一部電影不是在魚龍混雜的咖啡館放映廳裡看到的,只怕男主細微敏感深沉的獨白會被情侶們的竊竊私語給淹沒。
  電影充分運用了鏡頭語言。很多難以言語的複雜心情,都通過極快速的鏡頭切換來表達。而男主獨自一人時,或行走,或乘公交,或喃喃自語,畫面都會在不同的角度給予確認,彷彿是在貼近他的靈魂,又似把看電影的我們吸入他的身體裡去理解他的世界。
  在影片開頭,憂鬱的Henry在夜色中踽踽獨行,他的內心獨白深沉而絕望,他說「我不是鈔票,但我卻像一張被揉過的紙幣,在社會上流動著」,這句話分毫不差地交代了影片的基調。他有著自己執著的堅持,卻對身邊的一切抱有不確定性。又因為童年時期痛苦的回憶,使他一直沉浸在揮之不去的陰影中無法自拔,於是他害怕建立任何一段長久的關係,沒有伴侶,沒有朋友,甚至沒有穩定的工作。但幸好他還懷有慈悲的內心,這使得後面的一切成為可能。
  影片始終沒有講明Henry小時候到底遭遇了什麼。爺爺的愧疚,母親的自殺,一盤沒有播放的錄音帶,還有一個七歲小男孩絕望恐懼的眼神,但這無疑這全部對他的成長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痕。他在獨白中說:「每個人在決定當父母之前,都必須先上一課」,他對把對自己童年的憐憫轉嫁到他人身上,他試圖把曾經沒有得到過的理解與關懷給予別人。於是他順理成章的當了一名代課老師。
  然後就如同大多數關於教育的電影一樣,惡劣的學生,迂腐的規章,但這部電影還是在面對問題時尖銳地不可一世。《放牛班的春天》里雖說是一群放牛的學生,但總體上離現代文明社會太遠,學生的頑劣不構成典型。而《死亡詩社》戳中了與這部電影同樣的關注點,只是那裡面的老師只是以一個正面的啟發者的形象出現,去改變別人的價值觀。而《超脫》中,作為老師的男主角本身就是一個需要被救贖的對象,而在這裡教育的過程便是老師與學生的共同超脫。說出來感覺是個挺積極的故事,但由於每個人的靈魂都不是靜止的,每個人的所思所想也不是單一的,所以這短短90分鐘裡所表現出來的,是讓人窒息的陰暗。
  不管在怎樣的社會,發達也好落後也好,教育的最高水平都是在正確的方向上解放學生的天性。在電影裡的那所私立學校,學生已然得到了高度的解放,隨心所欲到達了極點,卻不在一個正確的方向上。充滿憤怒的黑人男孩,喜好偷拍的胖女孩,穿著不得體的少女,虐貓的自閉少年。他們看似無藥可救,卻又能在別人的指責過後陷入思考,他們並不是不想變好,去順應社會,只是缺乏對理解同情的期待。換句話說沒有人期待挽救他們。可是單憑Henry的一己之力也不現實,畢竟他自己都是一個問題青年。他們所面臨的共同的問題,就是不被理解與愛。於是他們共同有著幾乎滿溢的憤怒,當社會沒有為其找到出口時,憤怒便幻化成無力感,深深的無力感,除了放縱自己別無他法。村上春樹說,無力感會徹底侵蝕一個人。說的是《1Q84》裡的青豆,被困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的女人。她又何嘗不像這部電影裡的男主角Henry,他們了解自己的過去,卻對未來一片迷茫,他們想要改變,卻束手無策。所以當Henry在公交上遇到那個失足小女孩時,會把她帶回自己家,並給予照顧,那全是源自於想要衝破無力感的渴望。
  印象很深刻的是當Henry在佈置一項作業時,一個黑人少年向他挑釁,Henry不動聲色,沒有半點憤怒,他只是撕了一張紙遞給學生,然後告訴他「我是世上僅有的幾個可能為你指明正確道路的人」,這話說的無比堅決,聽著可能叫人絕望,但卻在為那些年輕氣盛的人們潑上一盆合適的冷水,澆熄他們無知的憤怒,好讓他們有空閒去思考正確的事情。片中幾處上課的情景其實也很值得琢磨。Henry提出了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比如他認真的解釋什麼是普遍性的吸收,比如他提問你有沒有欺騙自己去相信一個謊言?這一切都是在說服學生們去接受社會,也是在說服自己。他問有多少人看過喬治奧威爾的《1984》,而書里所塑造的集權與盲目的社會環境可能正是無數未成年在目前的社會中所經歷的。
  想到這裡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悲哀。在西方私有制的國家裡,學校並未擔負太大的使命,同時又拜民主與自由的觀念所賜,學生容易放任自由,容易迷失。而同樣的情景在我國是很難出現的,即使老師不夠慈悲,不管不顧,也有大批學生和學生家長上杆子去籠絡去獻媚,大部份學生都知道什麼是對的,或者說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裡的對的,沒有憤怒與無力,因為我們來不及思考天性與自我,就「轟」的一聲滾出了學校。人說思想是悲傷的源泉,那麼學生時期的我們不配有悲傷。(好吧跑題了)
  接著我還像提劇中出現的兩個人,一個是男主角的同事,一個相貌平平的男老師,他的生活過份的機械化,沒有絲毫溫暖的家庭,沒有絲毫激情的工作,甚至連他說句話都沒人接下去。他時常在操場邊,抓著柵欄凝神靜思。這個鏡頭有過很多次。直到影片快要結束時,男主過去與他打了招呼,他突然被嚇到,驚訝於男主居然看得到他,「上帝,我居然又與世界建立了聯接點」他說。鼻頭很酸,一個不起眼的影子,在社會上漂游放蕩,而誰又能保證我們自己不是其中之一呢。另一個便是最後服毒自殺的胖女孩,她想要的理解最終也沒有人能給,故事在個地方處理的非常好。Henry不可能被塑造成救世主的形象,因為他心裡上的缺陷,因此他不能像別的電影中為大團圓結局而特地為女孩講一大堆人生哲理,引導她走向光明。他只能本能的拒絕她的擁抱,對她抱有善意的憐憫,僅此而已。他淡淡地告訴女孩「一切都會好的」,但在女孩已經扭曲的精神世界裡,不允許自己活下去就是最好的出口。
  看這電影,真的沒有半點溫暖,冷到下班回家的路上都一直難以平覆。電影名字叫超脫,可實際上並沒有超脫。開場時他在公交上黯然神傷,結束時他坐在教室裡灰飛煙滅。離開的終究離開,留下的也不見得更好,唯一慶幸的可能是他還是決定接受小女孩,可他們所看到的更大的問題卻無從交代。不過也好,這就是現實,靈魂貼的太近會疏遠生活,很多問題我們更要學會迴避才能讓自己更加舒坦。看了電影,難免聯繫自身,然後發現自己活著的方式可能也出了問題,但就像這個沒有結尾的結尾一樣,它留給我的是不容辯解的質問,是無力還擊的斥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