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萬箭穿心--Feng shui

万箭穿心/风水/FengShui

7.7 / 676人    120分鐘

導演: 王競
編劇: 吳楠
演員: 顏丙燕 陳剛 焦剛 李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半枝煙

2012-11-23 05:27:49

殊途同歸的現實


  11月底開始,就是大片如約而至一部接一部看不過來的時候:《少年Pi的奇幻漂流》,《王的盛宴》,《1942》,《一代宗師》,《十二生肖》……所以趕在「大片季」轟轟烈烈現眼之前,在電影院看了兩部堪稱炮灰的「小片」。

  現在的電影市場就是這樣:期待越高的,越叫人失望——失望並不是因為之前期待太高,而是因為某些大片質量實在太差。真正優秀的小成本藝術電影,因為有限的螢幕、逐利的院線、秀逗的宣傳,還有良莠不齊的觀眾,悄無聲息地就被埋沒了,比如11月中旬來的這兩位:《一次別離》和《萬箭穿心》。

  前者是柏林金熊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雙料得主,可謂是重磅炸彈;後者就沒什麼可資炫耀的了,但在我看來,真是一部可以和前者對抗的力作。國產「小片」,去年有《鋼的琴》,今年有《萬箭穿心》,而且就我個人而言,《萬箭穿心》比《鋼的琴》還要棒。

  《一次別離》和《萬箭穿心》之所以放在一塊說,是因為它們都是非常好的現實主義作品,而且它們表達現實主義的方式都非常地一致:通過一個僅限於家庭之內的世俗悲劇,展現了人性最根本層面上的衝突;至於影射社會現實這一面,全無刻意指向,但在片子的各種細節里體現得一清二楚,甚至可以供考據癖用以研究劇中人所代表階層的真實生活。

  我覺得,最好的現實主義作品就應該是這樣的。讓生活推動劇情,讓人物自己說話,把所有的資訊量都放在檯面上,觀眾不是傻子,他們都知道各取所需,自己下判斷。很多導演的拙劣之處恰恰在於他們太「聰明」了,使勁佈局、賣力下套,想牽著觀眾走。

  在《萬箭穿心》裡,可以找到活生生的漢口和漢正街。但,導演的鏡頭並無事無鉅細地掃過漢口或漢正街的每個角落,他只是講了一個人及其朋友生活在其中的故事。他們或許受到此地社會巨大變遷的影響,但最終決定命運的是性格里埋下的悲劇,又或者歸於虛無縹緲的「宿命」。

  同樣的,《一次別離》展現了一個波瀾壯闊的當代伊朗。之前不了解那個國度的觀眾在看過此片後,不可能再把它片面地理解成霍梅尼、伊斯蘭革命、包頭巾的女子、古蘭經這些同樣模糊的詞。我們能在其中找到充滿變化、遍地矛盾的伊朗世俗生活,而由於在那個國家裡宗教處於至高地位,在電影中它的份量也就相應地沉重許多,這可能是《一次別離》更令觀眾體察到信仰支配之力的原因。

  《萬箭穿心》的導演王競此前一直拍的都是話題作品,如《一年到頭》講的是春運,《我是植物人》講的是醫患關係。這次返璞歸真,更加精細紮實地講了一個「普通」的悲劇。正因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和社會熱門議題自覺拉開了距離,反而更令人找到感同身受、對號入座的力量:顏丙燕扮演的李寶莉,像是我們的朋友,也像是我們平生討厭的人,更像是我們自己。我想,《萬箭穿心》應該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將來會被人提起。

  王競本身是電影學院的老師,而本片的藝術總監是資深的第四代老導演謝飛,《萬箭穿心》在技法上非常純熟、幾無漏洞。謝飛早年《香魂女》、《本命年》裡那種對現實鞭辟入裡的力道,在《萬箭穿心》上也能找到。雖然從格局上說,《萬箭穿心》小了一點,個體身上很難說映射了時代,但對個體命運的關切、對角色本身的尊重,是一脈相承的。

  我記得《本命年》的結尾,年輕的姜文孤獨地倒下,好像是那一代迷茫青年的集體身亡,中國電影也有了自己的《計程車司機》。而在《萬箭穿心》的結尾,顏丙燕帶著渾身的霉運開始新生活,新男人才剛接手,車就熄火了——鏡頭從空中冷冷地俯視,她下車推啊推,把車子推離了這個「萬箭穿心」的小區。我想說的是,這個結局和《一次別離》的結尾一樣餘韻悠長,而《萬箭穿心》這樣的好片子,就是中國電影自己能拍出來的《一次別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