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天鵝--Black Swan

黑天鹅/夺命黑天鹅/霸王别鹅(豆友译名)

8 / 838,351人    108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演員: 娜塔莉波曼 蜜拉庫妮絲 薇諾娜瑞德 文森卡索 芭芭拉荷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你好像很好吃呢

2012-11-24 06:08:04

《黑天鵝》與夢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原諒我把公選課作業貼上來。。。

     「夢是願望的滿足。」弗洛伊德如是說。作為一名精神分析學說的信奉者,我還是非常認同這句判言的,而且我自己也親身體會過在夢中回到某個壓抑積聚的情景,修改了一下「劇情」之後,第二天早上醒來之時真覺神清氣爽,真彷彿大量通過大量的被壓抑的力比多在夢中得以釋放了一般。
閒話少敘,進入《黑天鵝》的分析。確乎是一個如夢的電影,記得第一次看它是在華師電影院的通宵場,看過後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完全沒有辜負因為娜塔麗波特曼而對這部電影期許極高的我。雖說在精神分析的解析層面,俄國導演可能無法與精通於精神分析學的大衛林奇相媲美,但是在美感與可欣賞性方面,個人來看,《黑天鵝》絕對是要比《穆赫蘭道》和《藍絲絨》更勝一籌的。
《黑天鵝》的敘事也明顯是在運用夢的機制,恐怖跟突兀元素的加入時而顯得這是一個詭異的噩夢,Lily的出現又增添了這場「夢」的詭異性,當然,也增添了這場夢的香艷程度。當然,導演所交給觀眾的都是能指而已,個人認為所指則需要再經過每個個人的認知結構過濾一番才可得到,往往並不能得到完全統一的結論。麥茨在《想像的所指》中也曾提到「被攝對象的「缺席」,使影片成為缺席的「在場(者)」,因而,影像隻是想像中的能指,觀眾對影片「意義」理解必鬚根據自己先在的經驗和文化結構補足缺席者。換言之,他得將被攝對象的缺席理解為「在場」。」全片就這樣處處包裹著缺席的在場,就連身體變化(天鵝體徵)以及Lily對她生活的進入這兩個重要線索都是一個有著豐富能指意味的所指,巧妙地將夢的表象化以及二度修飾的編碼機制運用到影片中。
開篇即是以夢開始,夢中的內容是女主角妮娜的夢想——做舞台上的天鵝女王。當然,這幾分鐘也奠定了全片暗黑色系的基調。而女主角醒來時,娜塔莉略蘿莉式的面孔加上暖暖的一縷陽光所營造出來的純美形象與夢中那個魅惑的舞者有著極大的不同。或許這也是導演在向我們表明這部影片的關鍵就在於敘說出這個改變。
Lily則是以一個完全顛覆妮娜世界觀的形象出現的,她妖媚,爆粗口。當她在妮娜面試遇到困難的時候突然闖進來的時候,一場「分裂的夢」就開始了……隨後妮娜的身體接連出現變異,當然,這身體上的變化必然伴隨著心理上的轉變。妮娜與Lily的關係變化也在表徵著妮娜心理上的變化,開始的沒有絲毫好感表明著妮娜對黑天鵝氣質的排斥;而後來她與Lily的瘋狂我覺得實在表達她在接受黑天鵝的鬼魅的洗禮,同期她對母親的反抗也在表明著原來的乖寶寶妮娜再也不存在了;最終她殺掉臆想中的「Lily」則宣告著白天鵝的徹徹底底的蛻變,當然,隨後超越完美的黑天鵝的演出也在證明著這一點。
 導演將線索巧妙地以夢的編碼的形式融進影片中,於是一切靜悄悄的但又很自然的平穩發展著,一節一節的推入高潮,推向最終轉變的節點。個人認為這是影片最精妙之處,當然,我們也絕對要肯定娜塔麗波特曼的表演功底,從《這個殺手不太冷》到《偷心》,再到《黑天鵝》,無不向世人展示著什麼是才華。
一部夢一樣的電影,以夢開始,以完美的死亡結束。當然,完美也屬於夢的範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