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少年的奇幻漂流/漂流少年

7.9 / 667,355人    127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大衛馬季 揚馬特爾
演員: 蘇瑞吉夏爾瑪 伊凡卡漢 瑞夫史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ys.bob

2012-11-26 01:28:36

政治正確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迅速翻了下影評,令人驚訝的倒不是清一色的五星評價,而是居然那麼多人都沒有看懂還能給五星。

一,信仰和宗教
    我也沒看過原著,但是這部電影想表達的其實就是一個關於信仰的故事,如果忠實原著的話,原著大概也是表達同樣的思想。因此用這條線才能把整個故事梗概串起來。

1,印度有個敏感且內心無法平靜的小孩(主人公名字的由來)
2,小時候他藉由各種宗教來獲取內心平靜(信仰不同宗教)
3,他爸爸代表的世俗力量強行干擾了他的內心平靜(放老虎吃小驢)
4,遭遇海難,在漂流的過程中他經歷了人性最陰暗的一面(第二個故事)
5,雖然此時他還相信神,但他開始懷疑自己害怕自己(pi和象徵自己內心恐懼的老虎相處)
6,他開始懷疑自己對神的信仰(小舟遭遇暴風雨,對神怒吼)
7,陷入絕望和沉淪,既是對對現狀以及也是對自己的信仰(到達那個會吃人的小島,第二個故事裡面只剩他一個的時候)
8,通過追尋自己的內心,走出絕望和沉淪(離開小島,老虎重新走入叢林)
9,對這段經歷有了更深刻的領悟,並開始新的生活(把殘酷的經歷美化成第一個故事;組建自己的家庭並養育兩個小孩)

    電影裡面的pi經歷的是第二個故事,在第二個故事中,他經歷了各種苦難和悲痛,在這個過程中他重新認識了人生,並用第一個故事來寓意其中的種種磨難。最終獲得了平靜的內心和全新的生活。

    基本上每個宗教的創始人都有著上述類似的經歷,內心敏感(有悟性)——經歷苦難(領悟人生的真諦)——大徹大悟(重新認識生活)。在我看來,宗教本身的意義和力量也在於此——人類逃離現實苦難的避難所。
   
    這不完全是宗教的問題,可以廣義為人生的內心和信仰問題,蘇軾的《定風波》也是這個思想。兩者都是講一個經歷了苦難和風波的人最終收穫的是面對人生的豁達和平淡。就像那隻最後走入叢林連頭也不回的老虎:即使你認清了生活的悲劇,你仍然有勇氣面對生活。看吧,問題已經簡化為中學語文課本上面的教條答案。如果說pi有什麼信仰,那就是對自己內心的信仰,而不是大多數人意淫出來的對宗教的信仰。

     整個故事哪裡有什麼對宗教的信仰?信三個宗教等幹什麼宗教都不信。可怕的是好多人連宗教是什麼都沒個基本認識,就開始聊「三種宗教的交織」(以色列和哈馬斯的停火協議簽了嗎?你覺得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能交織麼,西方世界和阿拉伯世界天天吵吵什麼?),「pi一直信仰他心中的神」(那他在暴風雨裡面對神質問是什麼意思?)。

   
二,電影
    原著名是《life of pi》,完全忠實原著的話,應該譯為《pi的人生》《pi的一生》《pi的生活》,譯者這是苦心孤詣啊,又要傳達原文精神,又要照顧商業市場。翻譯成《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下不得了了。望文生義的馬上跳了出來,少年,冒險,奇幻。其實,這裡的少年等於所有人,冒險等於人生的苦難,奇幻等於經歷過苦難之後對人生的重新認識和定義,因為本來殘酷的第二個故事被領悟到人生真相的PI美化成第一個故事。

    故事就是這麼個故事,其實是個很好的題材,但是毋庸置疑,對於這類表達複雜內心活動的故事,文字比畫面精準太多。但即使是文字也用了很多物化的比喻來表達不同的情緒,諸如老虎鬣狗猩猩斑馬。

    好像看到有人說過,這部小說很難用電影表現好。李安嘗試了,勇氣頗為可嘉,效果乏善可陳。可能是太相信3D的表現力,可能是對自己的挑戰。我甚至覺得這樣的題材不如拍成動畫片,並且需要完整展示第二個故事,這樣整部電影才會有更強的力量。

    但是李安導演的風格就是含蓄嘛,當然不能給觀眾講透。真把第二個故事講一遍,那就不是李安,而是馬丁西科塞斯。李安導演的風格不是拍激烈片子的,《斷背山》最後希斯萊傑對著他炮友的襯衣說「我怎麼捨得放你走」,算是他所有電影裡面情感最強烈的一次表露,也僅有那麼幾次而已。

    恰好最近在看《十年一覺電影夢》,我相信李安導演想拍這部電影的初衷是對原著的強烈共鳴。他的家庭婦男生涯應該是他最低潮的時期,那段時期他沒少經歷過自我懷疑的自我沉淪的折磨。直到最後鹹魚翻身,一舉成名天下知,更是感觸良多。

    對於這種勵志型的故事,我的普遍態度就是——沒態度。你信,說明你本身內心就強大,抗壓性好,祝你成功,雖然也不一定會成功。你不信,說明你天生命好,不需要經歷這樣的物質/精神苦難,挺有福氣,希望你惜福。

    紐約洛杉磯一大幫子人也和成名前的李安一樣,活得苦逼兮兮的天天憋劇本,你叫得上名字的編劇或導演能有幾個?就像北漂一樣,掙個三千塊住個地下室也要待在北京,不就是相信一個希望一個夢想嗎?李安這樣的案例能有幾個?你能夠接受夢想破滅嗎?也許只有當你夢想徹底破滅之後,你才能獲得自己真正的生活呢?你確定自己不會在夢想破滅的那一刻崩潰?

    要說本片的積極意義,就是告訴人們如何在看懂生活的真相之後,仍然能夠以一顆已經不瘋狂熾熱但也不會極度冰冷的心對待生活。「當你決定離開北京,回到自己家鄉買個小房組建家庭生個小孩,進入首都國際機場航站樓之前,不再回頭看看這個城市,因為你已經擁有一顆平靜面對生活的內心。」這個狀態差可比擬為那隻進入叢林的老虎。





三,政治正確
    但其實上面都不是我想說的重點,《pi》說不上多好,但也不算多差,3D效果很棒,7~8分是個合理的評價。但是當你所處的環境所秉持的主流價值觀與你自己的判斷髮生衝突的時候,就會發生類似於政治正確的問題。

    每個階層有每個階層的價值觀,美國的中產階級數量龐大,因此他們的價值觀代表著政治正確。就像白人不好在坐飛機的時候緊張兮兮的盯著一個阿拉伯人,或者白人警察不好隨便把一個黑人拖出來搜身是一樣。這個政治正確不是一個法律強制性的,但是違反這種原則就會受到輿論和道德的譴責。

    中國不像美國一樣有那麼統一那麼強大的階層,但是各個階層都有自己的「政治正確」。農村出來的不會夠嫌棄洗剪吹小伙,富人階層不認為小三或者出軌是多大個事情,一個月掙一萬的碼農最好不要租五千以上的房子。等等等等。

    在豆瓣,你的政治正確就是必需要對勵志型的故事保持高度敬意(尤其是拿過三大影展的華人導演作品)。即使你沒看懂這一部電影,當大家都說他小溫暖,小勵志;或者你自己覺得這個電影真心一般,還不如《大魚》呢,這也能值五星?但是你還是只能默默的打上五星,並且短評「3D效果太棒了,少年和冒險的奇幻故事完全沒有商業片的銅臭味兒」。

    以我現在的心情,我肯定是回復,「還少年嘞,還冒險嘞,冒險NMLGB,你哪隻眼睛看到冒險了?」但是我還想在豆瓣混下去,為了政治正確,我只能回復一句「呵呵,真是出乎意料的溫暖我心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