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史蒂芬金之迷霧驚魂--The Mist

迷雾/史蒂芬金之迷雾惊魂/雾地异煞

7.1 / 340,625人    126分鐘

導演: 法蘭克戴瑞邦
編劇: 法蘭克戴瑞邦 史蒂芬金
演員: 湯瑪斯潔恩 瑪西亞蓋哈登 蘿莉荷登 安德魯布瑞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清水淺井

2012-11-26 06:09:09

結局是最大的諷刺



迷霧The Mist     
發行年份:2007年11月21日   
發行國家:美國   
影片類別:驚悚/科幻/恐怖   
主要語言:英語   
影片時長:127分鐘   
導演:法蘭克•達拉邦特Frank Darabont   
原著小說: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導演法蘭克•達拉邦特可能很多人不認識,但他的電影我相信大多數愛看電影的人都知道,那部作品就是《肖申克的救贖》,另外他的《綠里奇蹟》拍得也很好。你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擅長拍好電影的導演。原著作者史蒂芬•金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恐怖小說作家,他的作品多次改編成電影,其中名氣最大就是上文提到的《肖申克的救贖》,最經典的莫過於恐怖片開山之作,由傑克•尼克爾森主演的《閃靈》。我最近在看的《1408幻影凶間》和《神秘窗》也是值得一看的電影,演員分別是約翰•庫薩克、塞繆爾•傑克遜和強尼•德普。
我一直這樣理解文藝作品,只有帶給人思考的作品,才能算得上經典作品。如此讚譽,《迷霧》當之無愧。我不否認我也喜歡看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和王晶的惡搞電影,這些電影帶給我歡樂,不過歡樂都是暫時的,笑過即往,缺乏思考的深度。


先從爭議最大的結尾開始。
影片快到最後,主角一行五人在濃霧中驅車前行。他們的行程沒有終點,路線也沒有規劃,他們根本不知道要去哪裡,只能在讓人迷茫的迷霧中不停前行,盡力躲避怪獸的襲擊。當鏡頭拉遠,我們看到了在他們頭頂盤旋的大鳥,還有難見全貌的六足巨獸。沒有目標,只有絕望。看不到盡頭的迷霧和不知躲在何處的怪獸,讓人的神經緊繃的一碰就斷,所有的希望都在汽車裡了。汽車也害怕了,汽油最終用完了,這最後一根稻草壓了下來,一切希望都在瞬間破滅了,人心靈上最後一道防線也被攻破了,剩下的只有死亡。是選擇自殺,還是成為怪獸的零食。勇敢的男主角拿出手槍,用四顆子彈結束四個患難者的生命,把最後的恐怖留給了自己。無論怎樣,我們應該對男主角的勇敢致敬。作為父親,他實現了對兒子的承諾。作為領頭者,他把安詳的死亡留給了其他人,把未知的恐懼留給自己。
這陣迷霧,沒有任何出口,也絕計無法解脫,唯有一死。
諷刺的是,他等來的不是吃人的怪獸,而是救人的軍隊。在一段淒涼的女高音中,一車車被救援的人掠過男主角的眼前,在人堆中我們看到了那個在片頭離開超市去救自己孩子的母親(有人說她是第一個離開的超市的,其實不對,最先離開的人是個男人,在迷霧快到超市前奔向了他的汽車),旁邊站的是她的兒子和女兒。歌聲繼續,螢幕變黑,影片結束。
看完電影,很多人表示受不了,結局太虐心,太讓人絕望了。這樣的結局,確實讓有中國大團圓結局情結和有美國英雄主義情結的觀眾失望。如果,最後男主角一行人逃出生天,成功獲救,那樣結局既是大團圓,又實現了英雄主義的成功。那我就不會讚賞這部電影,更不會寫這篇影評了。
一個父親親手殺了自己的兒子,一個母親成功救了自己的一兒一女。對於這樣安排結局的原因,我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說這是愛的勝利,我說你這是狗屁,母愛是愛,父愛就不是愛啊!有的人說,是男主角太懦弱,沒能堅持到最後。我對持指責態度的人表示不滿,對持惋惜態度的人表示理解。看不穿的迷霧,隨處可能出現的怪獸,人類又互相殘殺,妻子也死了。你帶著深深的悔恨和自責抵抗著一切,你幾乎不能抵抗了,只不過是本能的抽搐。在這種情況下,你說還能堅持到最後嗎?我想你連到最後的機會都沒有,見到怪獸時,腿就軟了,早已成為了糞土。這樣的結局,對男主角的最後選擇表示惋惜,實屬正常,我同意此想法。但我要說,堅持未必就是勝利,只有堅持對的方向,才有可能勝利。
導演安排這樣的情節,就是為了做出對比,形成更強的諷刺效果,使得電影更具戲劇性,更富有張力。同樣,男主角殺了所有人,決心赴死卻奇蹟存活的情節也是在為整部電影服務。往往當人一心求死的時候,上帝會給你出路,並告訴你,死是解脫只有活下來才是最痛苦的。男主角無盡的哭號讓人痛惜,可為時已晚。困擾我很久的問題,終於在最近得到了解答。在回顧電影時,我突然發現男主角儘管很有思想,但一直都是被動的思考,缺乏主動的謀劃。具體說,就是沒有思考出逃生的正確方案。自始至終,他們的行動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在那樣極端的情況下,我不苛求主人公的種種行為應怎樣怎樣,但我想他若是有一個堅持的方向,結局也許會不一樣。他似乎高估了怪獸的能力,整部電影中,怪獸的智力和破壞力都很一般,遠遠比不上異形和各種鬼怪。要不是人們用燈光吸引它們,他們也沒闖進過超市。而且不難發現,怪獸的主要食物也不是人,它們看似可怕,其實很笨,就是種類多,個頭大或者有毒。有方向的努力,有目標的堅持,才能獲得一線生機。母親的堅持,就是救孩子的明確方向,她面對迷霧毫無遲疑,最終,她獲救了。這是我給出的解釋。
我在看豆瓣影評時,有個說法很有意思。說所有的努力比不上備齊糧食,躲在超市的角落,渾渾噩噩的過幾天,不定就得救了。像男主角那麼費勁,不相信政府怎麼能行,一定要相信政府不會拋棄人民的。也許這位都有是在諷刺,但他的前半句並不算錯,不是嗎?只是逃避在現實中可以的,在電影裡卻不能解決問題,我們總不能看他們怎麼混日子吧。
看電影,我習慣把自己帶到電影的情景中。我作為一個弱小的個體,應該也會跟隨男主角。我想,那個其貌不揚的神槍手奧利,可能就是我吧。只是我不會用槍,但我會保持冷靜,提出自己的方案。
僅此而已。我盡力了,生死之類的事了,我決定不了。


吃槍子是最舒服的死法,好過被肢解,好過被大怪獸踩扁,更
好過成為蜘蛛的寄生體——清水淺井


··························································································································································································


一直在尋思電影的主題,為什麼那樣設置結局。主人公一路荊棘最終失敗,母親意外的全家獲救。電影想要告訴觀眾什麼呢?
我先說個往事。小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捉弄過螞蟻,尤其是男孩子。清楚記得,當時的我總是趴在地上,觀察螞蟻搬運食物。長長的隊伍十分有序,一條細細的黑線在地上是那麼顯眼,把我從大老遠給吸引過來。我會使出很多手段,阻礙它們的行動。有時會水淹,使得它們不得不改變行程;有時會殺掉裡面的大螞蟻,造成整個群體的騷動;有時甚至會毀了它們的巢穴,讓他們無家可歸。在螞蟻面前,我如同全知全能的上帝,決定著它們的一切,生殺大權盡在我手。
看完電影,唯一想到的是命運的無常。就是你無論如何努力,仍避免不了失敗。有些事,我們只能盡人事而聽天命。男主角帶領人們抗擊獸眾,搶奪藥品,衝出超市,他不可謂沒嘗試,不可謂沒盡力,結果呢,還是只能手刃四人,自己欲死而不得。那位母親,我不喜歡,先表明態度。她一開始就離開看似像避難所的超市,結果成功獲救。這能說明什麼呢?有些事,有些人,不是你想改變就可以改變的。
總是聽到很多人說:「我不信命,我信自己」。多麼頑強的現代人意識,多麼執著的唯物論價值觀。我時常是也是這麼想的,可總是有太多的特殊存在,讓我不解,讓我難受。我一直是個無神論者,堅定不堅定就不知道了。但命運這個東西太奇妙,非我凡夫俗子能夠掌握得了。人一生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關鍵的一步會改變你整個人生的軌跡。1977恢復的高考,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當時有的人都年近而立之年,仍然要參加,參加高考的這群人,今天很多是所在單位的骨幹,是所在行業的菁英。可在你選擇的時候,你又怎會知道這個選擇是對是錯呢?你就不怕又來一次上山下鄉?
英國人法拉第曾說:努力去爭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會成功。很多事,很多人,只能無奈的說,可遇不可求。向命運抗爭,終究失敗,但這種精神值得歌頌,這是留給生者寶貴的精神財富。男主角是我們喜愛的,但他會失敗,母親我不喜歡,但她全家活了下來。命運是由許多不確定組成的。愛因斯坦不也相信上帝愛擲骰子嗎?反過來想想,這一切的不確定,增加入生多少的樂趣,預知一切,也就沒有了未來。
電影在反思的是人類的狂妄自大。你自以為是,無所不能,電影就設置一個幽閉的空間,一群駭人的怪獸,讓你變得沮喪,最終發狂。大自然的能量是無窮的,在她的面前,人類實在渺小,就像頑童控制下的螞蟻,總是抗爭,無濟於事。有時你有送氣的機會,以為自己勝利了,其實那是頑童回家吃飯了。你說人定勝天,她就讓你嘗嘗狂妄的苦果。那不勝枚舉的人造災難不在此贅述。有時好像一想我們與大自然的關係,就會領悟好多。時常反省自己,才能進步向前。
可是呢?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我要是男主角,一定要跟怪獸拼命,我不喜歡自殺——清水淺井


http://yanrevip.blog.163.com/blog/static/2127621432012108111016723/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