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少年的奇幻漂流/漂流少年

7.9 / 667,355人    127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大衛馬季 揚馬特爾
演員: 蘇瑞吉夏爾瑪 伊凡卡漢 瑞夫史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燕子塢主人

2012-11-26 15:29:15

全面回憶:一艘船,一座海,一個上帝


相比於原著,電影在第二個故事的表述上要溫和得多:少年始終沒有說出自己吃了廚子。但電影的隱喻則讓人更加不安,因為那座島宛然一個女性的模樣,似乎暗示著少年最終吃了自己的母親!還有一種解釋更重口味,他一直留著母親的屍體作為感情的依戀,他沒有直接吃屍體而是蛆蟲。
-------------------------------------------------------------------------------------


48小時內看了兩遍,因為放不下心中的疑問。第一遍是視覺的洗禮,第二遍是意象的閱讀。
第一遍領略的是第一個故事的浪漫。那是用美到讓人心碎的畫面,講述的一段天方夜譚般的傳奇。
第二遍審視的是第二個故事的殘酷。當少年略帶調侃地開始講述,很多人或許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只需一個長鏡頭就講完的故事,會一下子將前一個故事擊碎。
但如果你相信了第二個故事,就相信了又一個「謊言」。你或許就不能理解,為什麼調查員選擇了第一個故事?又為什麼這是一個「讓人相信上帝」的故事?


【小清新背後的重口味】
相比於原著,電影在第二個故事的表述上要溫和得多:少年始終沒有說出自己吃了廚子。
其實少年在瀕死邊緣遇到的那座食人島,就是他因飢餓而喪失意志後,終於開始吃人的隱喻——書中關於那些海草的描述,很容易就會讓人聯想到血管(見附註);而電影裡那漫山遍野的狐獴,多像爬滿屍體的蛆蟲。
但電影的隱喻則讓人更加不安,因為那座島宛然一個女性的模樣,似乎暗示著少年最終吃了自己的母親!還有一種解釋更重口味,他一直留著母親的屍體作為感情的依戀,他沒有直接吃屍體而是吃蛆蟲(帕克就吃著狐獴)!

從電影裡一晃而過的幾個鏡頭來看,少年在船身上標記的天數不過幾十天。按原著中的說法:兩個星期後食物就見底了;再兩天後,水手被截肢,隨後死去被廚子肢解;之後的事件就都模糊了時間單位,而少年的漂流是227天!而對那段漫長的經歷,少年只是說:「孤獨開始了。我求助於上帝。我活了下來。」而對於一個能把圓周率寫滿四塊黑板的人來說,記憶不應該這麼混沌。

【理察•帕克是誰?】
那隻叫「理察•帕克」的老虎,名字的來由和少年很相似:都源於一個誤會,都和水有關(老虎原名「口渴」)。這暗示著他們的兩位一體。
在電影中,海難之前的輪船上似乎沒有看到帕克的身影,但海難之後它卻踏波而來。故事在這裡已經偏離了現實感——因為戀人阿南蒂的話,老虎成了少年自我對話時虛構的傾聽者。但帕克是誰,在故事中變換著不同的本體。

●帕克=少年
○看似兇殘的廚子,卻是少年的恩人——要不是他扔下救生圈,少年早已在一開始就被大海吞沒。但在第一個故事裡,是少年扔下救生圈,意外救上了老虎。在這裡,少年扮演了廚子的角色。或許是他不肯承認這樣的善行,出自廚子這樣的惡人。或許少年在反思:如果廚子沒有一念之仁,就不會有之後殺戮,而自己也不會被殺。救上的少年,卻是反噬的猛虎。

○當鬣狗咬死猩猩,少年怒不可遏,猛虎適時撲出,殺死鬣狗。這裡的猛虎當然是少年復仇心的外化。
值得注意的是,老虎上船後就沒有露面,合理的解釋是躲在油布之下。至於鬣狗如何上船,是四隻動物中唯一沒有交代的,第一次露面就是從油布下鑽出來。鬣狗和老虎怎能共存?合理的解釋是,老虎是善與惡的結合體,鬣狗是老虎惡的分身。

○當老虎落水而無法上船時,少年在掙扎之後,選擇了仁慈。
第二個故事中,廚子殺害母親時,少年逃上了筏子。如果廚子為免除後患,至少可以隔斷連結的繩子,但他卻沒有這樣做。書中寫道:「他留著我,就像留著內疚的良心」。這時少年又化身廚子,而老虎又變成了少年。少年用這種方式重溫廚子的「心路歷程」,是對自己殺戮行為的一次內省。

○少年邊哭邊殺鬼頭刀魚的過程,似乎是他殺廚子的重演(一是廚子沒有反抗,就像魚自投羅網;二是第二個故事裡,少年說那時廚子釣上一頭鬼頭刀)。之後他回到艇上馴服老虎,則是他規訓被喚醒的獸性的具象化。這之後,帕克和他合為一體。失去了虎視眈眈的對手,少年感到了孤獨。於是老虎有了星空下寂寞的背影、傷感的凝視,有了深海裡的幻境,有了在暴風雨中的倉惶和奄奄一息。

●帕克=廚子
第二個故事裡,少年提到廚子吃老鼠的經過,所以吞下老鼠的帕克,又成了廚子的化身。
旅程開始時出現的那本幽默的逃生手冊,其實就是少年寫下的故事。那時救生艇上有四個人,所以他還樂觀地把逃生,想像成可以打牌、集體唱歌的輕鬆之旅。但當他發現船上不和諧的氣氛,他只好用寫故事來保持意識的清醒。
他把兇惡的廚子想像成「帕克」,想像用馬戲團的招數來馴服,以此享受精神勝利。或許是孤獨中思考,他還把廚子當作有利的存在:因為恐懼,所以保持警醒;因為要餵飽它,讓我有生存的慾望。

●帕克=?
走向叢林的老虎到底沒有回頭,它是不堪回首的回憶,還是曾經純真的年少?
獲救後的少年,已懂得父親所說的「社會複雜」,獨自走進社會這座大叢林,他已學會保護自己。所以他編造了第一個故事,即便在追問下說出的第二個故事,也是有選擇性的真相。
又或許那是曾經純潔的信仰,少年在飢餓的驅使下,來不及掙扎,來不及「告別」,就違背了信仰。所以當他重回文明世界,望著信仰離他而去的背影,「我的心都碎了」。

【與上帝同在】
●十九世紀英國的一個吃人事件,因為哈佛公正課而為人熟知:困在救生艇上的三個船員,靠吃了一個叫「理察·帕克」的少年而活了下來。但獲救的他們,以殺人罪受到審判。他們倖存的肉身,卻被社會唾棄。
小說讓「帕克」化身猛虎完成復仇,目的在於迫使讀者重新審判這一案件。故事情境從西方移到東方、人物關係的複雜化(親人、敵人、朋友),以及主角的多信仰背景,都是希望能豐富讀者思考的角度。
試想,如果日本調查員不選擇相信第一個故事,那少年是否也要遭到同樣的命運?調查員的選擇,是相信了一個少年的無辜,並給了一個孤兒以希望,這無疑是與上帝同在的善舉。

●電影開頭用了很多筆墨講述少年的多重信仰。但在漂流過程,少年呼喊的卻是上帝;當別人選擇相信他的故事,他總說:所以你和上帝在一起。
這或許與基督教的聖餐有關:每個教徒分吃一小塊麵包,代表吃了耶穌的肉;喝一口酒,代表喝了耶穌肋骨下流出的血,以此「悄悄地和基督結合在一起」。
所以少年在內心,選擇用基督教義,來詮釋和寬恕自己迫不得已的吃人行為。

【主題:信仰與人性的掙扎】
宗教信仰多有飲食上的戒律,當面對飢餓,是遵從信仰還是順從人性?
母親因為素食問題和廚子爭執,因為屠殺水手而扇廚子耳光,但後來她也吃廚子用水手的肉餌釣上的漁獲(原著中,她甚至因此與廚子談笑風生),這與吃水手的廚子有什麼區別?
廚子就是邪惡,少年就是正義的嗎?正如老虎和鬣狗,其實對其它動物威脅最大的是老虎,只因鬣狗施暴在前,老虎發威在後,似乎就分出了正邪。廚子是作惡了,但他保留了人類的底線:羞恥心。面對少年的復仇,他引頸就戮完成了懺悔和救贖,並用自己的肉體拯救了少年。
一個藐視宗教信仰的惡人,最終成聖。一個有多個信仰的少年,最終吃人為生。無論是否有信仰,其實最終殊途同歸。正如電影中的那句話:多信仰其實等於沒有信仰。

【關於回憶與未來】
少年曾把食人島當作世外桃源,不想離開,這顯然暗喻著他因吃人而自暴自棄,不想重返人世,直到發現果實中的牙齒。按少年的說法,這牙齒屬於前一個被小島吞噬的迷失者。關於牙齒的寓意,是我看不到答案的謎團。(島上的湖顯然像徵著胃,是否少年在母親的胃裡發現了牙齒,由此醒悟虔誠的母親為了生存,也容許信仰與人性妥協,從而解開了心結?)

原著的狡猾之處,就在於毫不隱瞞地說出了兩個故事在主幹上的呼應,但對細節上的隱喻卻諱莫如深。而當這些細節變成具象化的畫面時,隱喻的符號就更加盤根錯節。一個自以為是的讀者和觀眾,註定會忍不住過度解讀。而答案就像無理數π,無窮無盡。

選擇怎樣的答案,決定在你心目中,這是一部怎樣的電影。正如少年選擇的回憶,決定了他選擇的未來。把困頓想像成勇氣,把不堪想像成童話,那未來依然會是一部傳奇。


---------------------------------
附註:
原著吃海草片段:海草的橫截面上有兩道同心壁:呈非常鮮明的綠色的外壁是潮濕的,有些粗糙,內壁在外壁和草芯之間。由內壁和外壁所形成的兩根管子之間的分界非常明顯:中間那根管子是白色的,而包裹在它外面的管子是綠色的,越接近內壁顏色越淺。我把一根海草放在鼻子下面。除了令人愉快的植物香氣以外,它還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氣味。我舔了舔。我的脈搏變快了。海草里含有淡水。

原著吃廚子片段:他的心臟很難弄——連著那麼多管子。我還是把它挖出來了。味道很好,比海龜好吃多了。


-----------------------------------
其實這個故事還可以有更重口味的解釋:
四隻動物就是一家四口!患麻痹症的父親不正是瘸腿的斑馬?鬣狗是哥哥。
但這種解釋的漏洞在於,電影中沒有渲染哥哥的狂暴性格。因此更合理的解釋是:從父親開始,一家人根據長幼順序,自願犧牲自己。這可以解釋,少年為什麼在救生艇上呼喊對不起親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