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搜索--Caught in the Web

搜索/CaughtintheWeb

6.5 / 1,157人    117分鐘

導演: 陳凱歌
演員: 趙又廷 高圓圓 姚晨 王學圻 陳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陰陵小濤

2012-11-28 18:06:19

一次不讓座引發的血案


 
——評凱哥影片《搜索》

    一個道德淪喪冷暴力氾濫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暴力的製造者。
  所有人都看到了葉藍秋不讓座的舉動,但沒有人知道她身患絕症的隱情;陳若兮搜到了男友劈腿的照片,但她不知道兩情相悅的無辜;莫小渝抓到了丈夫偷情的現行,但她不知道這只是上下級的溫情;沈流舒查到了小秘捲款逃走的行蹤,但他不知道這是一次絕望之旅。當我們坐在黑暗的電影院裡,看到陳凱歌勾勒出的這幅眾生百相圖,也許心裡不禁鄙視劇中人自以為是的愚蠢。
  可換個角度,如果:如果開片時我們沒有看到葉藍秋的癌症報告書,當她在公交車上絕望的說出「我就不讓座」時,我們會不會也如車上那位售票員,叉著腰大聲炮轟葉藍秋?
  你會嗎?
  當然,你也可以悄悄掏出新買的愛瘋,無聲無息拍張葉藍秋「絕對真相」的照片,手指輕輕一划就把它傳送到網路上。再配上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給段義憤填膺的評論——那麼恭喜你,很快這則消息就會得到上千回復。每一個正義感爆棚的網民都會對這張新聞照吐口唾沫,然後極盡所能評價、責難、辱罵甚至——人肉丫的。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大多數在生活中文質彬彬的路人會幹的事。在這個公民意識極強,可權利卻極其有限的時代,我們都學會了通過網路發出自己微弱但是真實的聲音。但當你一鼓作氣寫下140個字或者一篇洋洋灑灑的檄文,點擊「發表」的那一刻,有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什麼是真相?「
   在全民狂歡的網路平台上,在無孔不入的智慧型手機的監察下,我們能肯定自己發出的聲音一定是自己的嗎?每個人認知的特殊性,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每個人置身環境的影響,都讓我們有理由相信「眼見不一定為實,評論也不一定正義」。當隱藏在電腦螢幕後的人站在道德製高點上對世間蒼生嗤之以鼻時,他的道德難道就真的無可指摘?
  在這場搜索的保衛戰中,人人都有雜念,除了心境澄澈的葉藍秋;但人人也都活得真實,除了自絕人民的葉藍秋。當我們找尋逼死葉藍秋的真兇時,除了晴天霹靂的淋巴癌,是不是也得算上這場聲勢浩大的網路暴力?而每個人鋒利嗜血的兇器,僅僅是輕巧無害的滑鼠。
    也許導演要說並不只是搜索二字,但人肉搜索的確是故事裡最觸目驚心的傷疤。你很難想像,暌違現實主義創作十年之久的陳凱歌,在花甲之年仍能拍出這樣犀利的接地之作。但實際上,陳凱歌用自己一如既往的人文關懷之心,生動描摹了當下社會的各個階層。在紛繁複雜的人際大網裡,劇中的每個人都有可怕的一面,但同時他們也有可憐的一瞬。導演並沒有輕易評判任何人,這是不是在對網路亂象給出自己的答案呢?
  而我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得知真相時心頭翻湧的那一絲同情心,而是寬容善良的靈魂。若能如是,葉藍秋的悲劇便不再有發芽的土壤。
   《搜索》全面展現了媒體時代的眾生相,在眾生相聚相散中,暗藏著所謂有秩序的社會中的冷暴力。起因於一次讓座而引發的連鎖反應事件,既能讓觀眾聯繫現實,更能夠參與思考。讓座作為一種標記,寫在公共運輸工具之上,已然成為一種秩序和道德慣性。但是秩序所考慮的只有年齡差異等表面問題,而不會關注個體的具體情況,比如影片中高圓圓超級糟糕的心情。秩序本無可厚非,尊老愛幼的美德無法顛覆,但是秩序卻有意無意地消解了個體的存在。一句氣話,帶來的卻是命運的捉弄。也正是因為這種無可厚非的秩序存在,也才讓影片重提出那個被社會反覆嘴嚼的話題:老人倒地後該不該扶。是應該扶,不過緊接而來的「但是」里,包含著個體對社會的道德淪喪的恐懼和不信任。在這種事情上,有的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心理,有的是將個體的不良現象認作了全體的謬誤。不過說到底,還是人心作祟。
   我們看到了社會話語的冷暴力重新塑造出了一個女人。影片沒有給觀眾提供高圓圓之前的性格特徵,但是「不讓座」事件之後,我們知道她只是一個筋疲力盡的女人,一個被加上了沒愛心、風騷、不道德等等標籤的女人。無處不在的媒體,讓公權力與私權力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隱私不再成為個人問題。老闆、同事、媒體形成了令人畏懼的人肉搜索系統,其中每個人都很幸災樂禍。我們教訓一個犯錯的人,可以打他的屁股,但是不能因為證明他罪惡滔天就去挖出他的心,驗證它有沒有變黑。所以,電視辯論的老專家所拋出的仍是一套專制式的思維,即公權力可以完全凌駕於個人之上,可以像X光和顯微鏡一樣,檢驗骨骼和每一個細胞。或許,更加不幸的是,即便許多人認識到了掩藏在似乎公允的媒體權力下的暴力,但是當所謂的正義之劍出鞘之時,它的光芒仍然令人恍惚。於己無關時,我們都是冰冷的。試想,如果影片去掉了這個淋巴癌的病症,其實故事同樣也可能發展到死亡的地步,但是,作為觀眾的我們可能也會失去了最後那一點點的同情之心。有無癌症的不同之處,便可以檢驗我們到底對他人的生命有種怎樣的態度。
   陳凱歌並沒有讓悲劇故事裹上煽情的外衣,而是讓其兼具冷酷與溫情,姚晨的放開意味著一種態度,趙又廷的愛帶來一絲由心而發的溫暖。作為思考者的陳凱歌,既看到了這個世界無處不在的悲劇因子,也讓我們看到了無處不在的希望。
       當我們在議論他人時,是否該反思自己?因為通常弱者會衍生為暴力的製造者。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