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萬箭穿心--Feng shui

万箭穿心/风水/FengShui

7.7 / 674人    120分鐘

導演: 王競
編劇: 吳楠
演員: 顏丙燕 陳剛 焦剛 李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青衣

2012-11-29 23:57:51

《萬箭穿心》的電影改編以及幸福的不必然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跟《少年派》同期的電影《萬箭穿心》,海報上鮮紅的大心被箭刺得跟刺蝟一樣,還以為是鬼片。同事傳小說過來才知道,原來原著是方方,主角是顏丙燕,故事發生在漢口,電影用武漢話。本鄉本土,自然添幾分親切。

    小說不長,講武漢女人李寶莉沒文化脾氣暴,因為長得漂亮下嫁「鄉里人」馬學武,在家說一不二。馬學武被提拔成廠辦主任,分了新房。搬家之日李寶莉自謂命好,馬學武提出離婚。李寶莉躲在小旅館外打了報警電話,造成馬學武下崗。得知是老婆報警後,馬學武憤而自殺。從此李寶莉在漢正街挑扁擔賣血十七年,養活公婆供兒子讀名牌大學。年近五十,兒子終於碩士畢業,卻翻臉不認親媽,要為父親報仇,賣掉房子趕李寶莉出家門。

    電影看完十分驚喜。改動了很多地方,建建、小寶和奶奶都豐富起來,有了來龍去脈,整個故事從李寶莉的獨角戲轉化為群戲,改的好。尤其是建建,等於推倒重來。

    方方的小說我上學時很喜歡,看得多,但都是買書,這個估計是雜誌上登的中篇,錯過了。對比大名鼎鼎的《烏泥湖年譜》、《桃花燦爛》和《風景》,《萬箭穿心》寫成這樣,實在有點欠交功課。小說以李寶莉的視角展開,對馬學武的工作著墨不多,對小寶的情緒變化一筆帶過。而建建更像是怕讀者覺得李寶莉太慘編出來做安慰的。他在李寶莉婚前充當了一把追求不成悻悻散去的觀音兵,因打群架蹲了十年監獄,在夫妻拌嘴時被拿來過場子,出獄後搖身一變成了為給母親治病去扛冤獄的孝子,不僅莫名其妙從真兇手上拿到資金開酒吧,還一下子就斯文起來。建建每每在李寶莉不得意時出現,說兩句話,輕飄的就走了,對於劇情沒有推動,對於人物也沒有激起情緒。

電影中的建建多了很多戲份,兩人有了來路,有了交流,有了峰迴路轉。同在漢正街上討生活,誰也別嫌棄誰。建建在破麵包上很時髦的來了一把車震,那是按捺不住,也是實在沒個合適地方。對李寶莉來說,完全不享受當然不可能,但要她認為很享受,又有點兒「有這個福氣沒這個道理」的意思。家累重到干力氣活兒的地步,身體的歡愉就只剩下福氣。碰上了爽一把,沒機會也就算了。古人說「食色性也。」,其實必需品只是食,不是色。尤其女人,很能在這件事上壓抑自己。甚至於二者份量一個重於泰山,一個輕於鴻毛。比如為了錢嫁給行將就木的老頭子,萬分不敢出軌的女性,在吃上,其實早就比吃飽多滿足了許多倍,卻不肯只求吃飽嫁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這當中的曲折,再多想一分就是,飢餓的記憶可以多代遺傳,祖上窮過,會留下話,「坐吃山空/豐年防飢」。可是祖上性生活不和諧,論到哪一種文明里也不會交代後人,結婚前要試車。在李寶莉的需求里,建建再好,那也就是夏天一個免費雪糕。所以建建生氣,那幾句台詞妙極了,他忿忿不平的說:「老子坐了十年牢,外面真是開放了。這種事發生以後就跟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電影院裡哄堂大笑。以怨憤的口氣抱怨,在我們的文化里,多半是女人做的事,女人才會恨恨的說:「提起褲子就不認人。」,建建當然知道這一點,所以他聰明的把責任推到社會開放了,他還沒跟上趟。其實他心裡抱怨的還是「我肯負責,你怎麼不要我負責?」。建建愛李寶莉,在小說里只有幾句蒼白的表白,他說「我這種人,一輩子就愛一個人。」原文應當更武漢話口語一點,記不清了,但就這個意思。就算文字生活化了,意思——意思也還是很小白的。成年人說小白台詞,要嘛他蠢,要嘛他撒謊。可是電影裡又添多一層曲折。李寶莉在家裡受了憋屈,無處可去,她又遇到了建建。《lie to me》紅的時候,網上說「教你五十招認清男人」,等它不紅了網上又說行為辨認內心是鬼扯。可是誰都知道,你心裡愛著一個人的時候,吵完架,腿也是往他那裡走的。李寶莉的心裡裝不下愛情,可她知道,在建建那裡不會受委屈。兩人在簡陋悶熱的小屋子裡擦背,這又是導演高明了。要叫我寫戲,丈夫死了十幾年,當初挺風騷的小媳婦,這又遇到了心知肚明的追求者,又試過,必然是好的,一旦碰上了,還不是立刻大戰。鏡頭沒避諱這點,拍到了她穿褲子時穿了兩層。可是兩人自在相處的片段,拍的卻是擦背。李寶莉和建建這才是第二次赤裸相見,他們的關係的重點已經不是做愛,而是擦背了。多年前我在《看電影》上看到布拉德皮特的訪談,他說「安妮斯頓在我床上放屁,我知道我擁有她了。」,當時我好震驚啊!現在這把年紀當然明白,這才是穩定關係(當然只有在經歷過珍惜形象的不得了的階段,進入到這裡才是。一開始就是找個伴兒的,當然不是。)。另外一方面,李寶莉對建建,就是進展的這麼快,看似無意,但求一時爽,其實已經邁過了安全感的門檻。

兒子小寶來攪場,鬧了一頓。建建動手打了小寶,我解氣的想,這小東西就欠揍。可是李寶莉一啤酒瓶就砸在了漢正街老大的頭上。事後李寶莉去送醫藥費,建建來一句「你還倒給我錢?」,這句台詞真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對在愛情中的人來說,處於弱勢的一方自尊心特彆強,但是又特別能去壓制自尊。一個男人被自己愛著,但是又沒過明路,莫名其妙就睡了的女人的兒子罵噁心,他馬上就受不了了。本來麼,人家的先夫是知識分子,是廠辦主任,帶著一家老小住上了有電梯的兩室一廳。他不過是個在漢正街混的地痞,身上紋著龍,手下提把錘頭,要多不上檯面有多不上檯面。對一個男人和另一個男人社會身份上的差距,最清楚、最在意的,不是有權做選擇的那個女人,而是兩個男人中弱勢的一方。建建和李寶莉的關係,因為李寶莉無所圖,而使得建建處在弱勢。正因此,他格外的要表白表白,一下子就把關係拉到了花錢買樂子的檔次,把李寶莉變成了在賣身而自己都不知道的荒唐境地。

這個改動實在太妙了,這才是建建的思路,是建建這種人能想出來的給自己解圍的辦法。小說裡的建建假模假式的說:「你來我酒吧洗碗。」。我們武漢男人疼女人沒這麼磨嘰,武漢女人也沒這麼拎不清。

    馬學武和小寶在電影中的改動也很大。這個演員挑的妙,怎麼都記不住長相,還就是武漢滿大街男人的長相,可惜他講的武漢話也不太對頭。小說里沒有多於筆墨給與他通姦的女同事,可是在電影裡,揮之不去的感覺卻是,那女人絲毫都沒有想跟他怎麼樣的意思,就是玩一玩,他卻當真了。電影裡的馬學武比小說里更可悲三分。故事後半段唯一推動力小寶,在小說里莫名其妙就恨上了媽媽。恍惚記得方方唯一強調的只有一句「在小寶的記憶里這樣平淡的片段是溫馨的。」。這個句子太無力了。電影裡的小寶承受著「媽媽是扁擔」的壓力,承受著少年時期奶奶對媽媽的埋怨和誤導,也承受著獨自發現真相的驚悚。小寶做出絕情的舉動,因而有了說服力。

顏丙燕演的很好,我都不記得還看過她別的電影,有些演員會融化在角色里認不出來。電影結束導演和顏丙燕出來跟觀眾交流了很久。就現場提問環節來說,顏丙燕是個能做創作者的女演員,雖然登場之初努力賣萌,但是喜歡/能夠講邏輯的本質掩蓋不了。不管觀眾的問題多空洞(東京電影節欠您一個影后),她都能一下子將之拔高到有意義的層次。這樣的女演員註定是無法大紅大紫的。演員一定要安於做一個側面有限的人偶,對大多數人員這要求沒難度,他們本來就有限,對少數真的敏感的演員,掩藏反而是有利的。

提問時說到池莉有篇小說很適合建建的男演員,故事也好。散場後被個中年人攔住問是哪篇,可惜記不起來。池莉的小說其實更市民氣,每一篇的主題更專。導演說開拍前請教方方如何看待李寶莉,方方回答她是中國女性的脊樑。不禁失笑,這才是方方,寫這樣的小市民,她總是有點兒覺得自己虧了的。

講完改編,應該跳出來文本比較說說這個故事的價值。

李寶莉的媽是市場賣魚的小販,爸爸的背景在電影和小說里都沒有提及,但小說又說她父母感情很好。父親臨死之前說:「這一輩子享福,死在妻子前面也是享福。」。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女孩子,對於幸福的不必然性是沒有認識的。她滿嘴髒話,沒錢沒本事沒讀過書只有一把子力氣,可她的家人一樣愛護她,一樣知道並且享受她的愛和付出。小說里有很好的一段可惜電影刪掉了。李寶莉週末回娘家,把爹媽趕到鄰居家麻將,自己大做掃除,邊做邊想,「我沒錢沒本事,但我有力氣也能孝順。」這個思路其實就是她以後做扁擔的基礎。很多人會說,我沒有所以我不做。反正我再努力,也不一定幸福。但是李寶莉不會。這是一種骨子裡對幸福的自信。

當然成熟的我們都知道,自信不是一定能自我實現的。李寶莉在丈夫提出離婚以前,完全沒有想過,一個男人會放棄一頭好好的家。顏丙燕在現場說,如果李寶莉一開始就選擇了一個建建那樣的男人,她不會悲劇。我想她的意思是說,李寶莉高攀了,她是個市井裡的女人,一家子小販,結交的朋友就是混混地痞,馬學武是讀過書的國企幹部,他們好不了。

這個事情還是要從小說里去找根源。李寶莉話裡話外的「鄉里人」,其實武漢人嘴裡的鄉里人,不是指農村人,而是武漢以外的湖北人。馬學武父母都是中學老師,雙份國家退休工資,正經書香門第,配武漢賣菜丫頭大美女李寶莉,剛剛好,半斤八兩。他廠里那麼多人在外面花,就他被抓,其實誰也沒當個大事情,就連李寶莉也問,「怎麼我屋裡馬學武還二進宮?」。他自殺的原因是感情受挫(相好發了好人卡)、事業無望,又沒理由離婚。老婆明明給自己使了袢子,還要念她的恩德,謝謝她沒甩了自己。從國企幹部跌落到下崗工人,一下子就跟李寶莉平齊了,他受不了。

換句話說,馬學武的自殺是他們婚姻生活中的意外。如果他沒有一時想不開,故事沿著原來的軌道繼續,兩人你出軌我捉姦,從平衡過渡到不平衡然後達到動態平衡,最終離婚後的李寶莉仍然會找到自己幸福生活的期望和滿足。她可能帶著兒子搬到娘家,接著賣襪子或者當扁擔,也可能兒子跟了馬學武,她一個人搬回娘家,賣襪子當扁擔。然後相個親調個情,八面玲瓏的,順水推舟的,就又找到個伴。
說到底,李寶莉的幸福是來自她自己的踏實,自己的舒坦,自己給自己的希望(享兒子的福)。就算離婚後搶不到兒子,她還會找到下一個希望。她這種女人,外人看著苦,心裡邊兒糊塗的很,根本不覺得苦。

馬學武一念之差跳了江,李寶莉反而踏實了。她不用再對報警的事情如履薄冰。本來她報警是報的很硬氣的,事後還做為有效打擊手段講給朋友。但現實(朋友警告她馬學武如果知道後果不堪設想)讓她不敢痛快的說痛快的做。一旦馬學武真的死了,她反而踏實下來。這一點也是小說通過她母親強調但是被電影忽略的。

馬學武死了,李寶莉獨自贍養公婆(小說里只有婆婆)撫養兒子。很多現代女性認為犧牲的太徹底。但這種「原地踏步」對她來說並沒有什麼問題,她實際上通過這個走到了馬學武給她的幸福感帶來困擾之前的境地。如果不是兒子步步緊逼,李寶莉可能根本不想和建建更進一步,平時有空互相安撫一下就好了。最後李寶莉上車的表情,並不是「老子漂泊了這多年終於有個搭手的了哈哈哈哈」,而是「這麼著也行,也算是一條路,先這麼地吧。」。她有特別想要和建建一塊兒嗎?沒有。如果世界上沒有建建這個人,她會有別人,如果誰都沒有,她一個人也能過,就像何嫂。李寶莉並不需要某種形式來體現她的幸福感,她天生自帶,隨遇而安。

現場有觀眾說小成本電影很多這種倔強的女主角。我看得少,不過我想,小成本片可能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狀態。這個世界上大部份人對幸福都是不懷疑的,所以人間煙火,特別絢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