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楓雲

2012-12-01 18:29:19

老照片與一個時代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影片運用對稱,黃金分割線等方法來構圖,還使用了大量空鏡頭,使影片的每一個鏡頭雖然內容破敗卻反而充滿了美感。不像是在講述片中人物發生的一件件故事,而像是一幅幅老照片在串聯起來描述一個故事,一群人,一種情感,一個時代。
      電影一開始的畫面構圖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一對男女佔據畫面正中,討論離婚的事宜。背景的破舊的廠房,舊工業基地(背景將在後面闡述,這裡不多做說明)。天空多雲,冷風吹。整個畫面偏冷色調。兩人雖然站的很近(曾經是親密的夫妻關係),但是兩人卻都沒有與曾經的妻子,丈夫作任何眼神交流,目視前方,面無表情的交談(彼此之間已經毫無感情可言)。在討論到孩子的問題時,畫面切換了。先是女人佔據畫面左側,右邊是景物;然後是男人佔據畫面右側,左邊是景物。給人一種特殊的視覺衝擊,利用人眼的獨特視角,彷彿一對「鬥雞眼」,與之前兩人站在正中聯想起來,暗示了兩人的鬥爭互不相讓。尤其是孩子的問題,兩個人都想要小元撫養權,都不肯讓給對方。暗示後文兩人的所作所為的動機,為後文的情節發展作出了鋪墊。這種構圖方式非常新鮮,僅對筆者而言(孤陋寡聞或未有細心留意),鮮有看到。用畫面構圖來講故事的手法,確實高招。
      在影片末尾(89分鐘左右),這個場景又出現了一次。兩人又站在相同的位置,穿著同樣的衣服,男人同樣叼著煙,同樣的風,同樣的天氣,同樣的冷色調。經過種種事件,男人放棄了小元的撫養權。女人望向前夫,歉意的問「你不會怪我吧?」男人沉默的一小會兒,沒有正面回答(不甘而無奈):「時間過得真快啊」。這時,畫面沒有再像片頭一樣,而是使用了推鏡頭,由正對兩人向兩人背後推去,像是在訴說時間流逝的悄無聲息。兩人在回憶過去,爭論起小元出生時候的重量。這時,已不再是意氣之爭了,倒像是恩愛的兩夫妻在訴說著陳年往事,氣氛反而溫暖歡快起來。此時人物形象,情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通過這之前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使人物的形象豐滿立體起來。變化過渡的非常自然,毫不做作,令人觀後回味。
      在影片第4分鐘左右的時候,出現了一個長達28秒的靜景鏡頭。畫面近景是一個葬禮佈景,周圍荒草叢生,後靠破敗的圍牆;遠景則是工業區的兩個大煙囪,冒著滾滾濃煙。這個葬禮也意味著這個煙囪,這個老工業區的葬禮。因為整個鏡頭給人一種老照片的感覺。這種鏡頭在整部電影中出現了多次,導演刻意用照片式風格的鏡頭,給人一種想要把這些畫面,事物永遠留下來的情感。
      煙囪在整部電影裡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幾乎每一個電影中的場景都會有煙囪的出現,電影中眾人身邊的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與煙囪有不可磨滅的關係。好像煙囪就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煙囪便是他們。在拍攝煙囪被炸毀的場景的時,桂林逐個給大夥發煙(這是在哪個時代的常見情形,導演非常仔細的把這些細節真實的還原)。大家默默的抽菸,默默地聽著一聲聲爆破的聲音,默默地看著煙囪在揚起的灰塵中轟然倒塌。最後的畫面是灰塵把這些人,整個畫面都掩蓋了起來。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這些工人們費勁千辛萬苦把煙囪建立起來了,為的是在「美帝」,「蘇修」面前爭口氣,這是當年中國工人的人格力量,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戰天鬥地,艱苦創業。然而今天為了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而炸掉。多麼諷刺,就像小元最終跟了她媽,象徵著商業社會的勝利。這些產業工人,原本的國家主人公們,幾乎是一夜之間褪去了身上的榮光而變成歧路亡羊,下崗,落魄,貧窮,迷茫,無奈……他們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陣痛,卻不得不接受被時代拋棄的命運。
      影片用一個溫情的故事來折射社會巨變之下心理動盪,而且片中大量運用前蘇聯和俄羅斯各個時期的流行歌曲作為配樂和有源音樂,更是突出了這種語境。但如果整部影片只展示這麼一種沉重的情感,那就太黑暗和絕望了。所以,影片在涉及到有關懷舊的惆悵和現實的無奈這些情緒時,避免了庸俗做作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來化解掉影片本應有的沉重和感傷,這一方面有利於觀眾始終以較為歡快的狀態接收資訊,另一方面也不至於讓黑暗和消極內容影響到影片過審。在他們高歌《懷念戰友》時的陶醉忘我,正是他們面對殘酷而無奈現實的方法。此刻我開心,我快樂,縱情歌舞,舉杯交盞,忘卻一切煩惱。等明天醒來繼續面對這操蛋的生活。在他們結伴偷鋼琴失敗時,畫面切到了虛幻的場景。陳桂林在一束白光的照射下,頂著飄雪寒風,瀟灑激昂,縱情忘我的彈起了鋼琴。導演用這種浪漫的詩意的現實主義(不知道這樣表述是否恰當)方式,來表達了父親對女兒的深沉的愛和各種複雜的情感。非常令人感動。
      但筆者認為有些地方用的過頭了導致整體感覺有些生硬。如片尾鋼琴即將造好時的歌舞劇,筆者就認為歡快過了頭。雖然能感覺到導演是想表現勞動者的偉大,激昂,無所畏懼,但影片本身的基調就是略帶傷感,結尾過於歡快激昂使得這種基調被淡化而且銜接的有點生硬,有種不倫不類的感覺。
      影片結尾,雖然煙囪被炸了,小元和媽媽走了,但是工友們努力過了,鋼琴也造出來了,結果如何,真的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東西。不需要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影片給人感覺雖然充斥著憂傷和無奈,但給人的感覺還是向上的。然而現實卻很殘酷。張猛說他在拍攝電影時發現那些工人已經到了自憐自賤的狀態,不禁使人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慨。有些工人還罵他,甚至被打了兩回,只因為拍戲擋住了工人們回家的路。希望那些工人看了這部片子後能有所體會,在其中找到感動和希望。
      我不能改變現實,但我可以改變我生活的態度。
(參考了部份影評)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