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现代启示录/当代启示录

8.4 / 709,205人    147分鐘

導演: 法蘭西斯柯波拉
編劇: 法蘭西斯柯波拉
演員: 馬龍白蘭度 馬丁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零度傾斜

2012-12-02 04:41:20

意義,就是毫無意義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很久沒有看三個小時那麼長的電影了,而且是科波拉的電影。不過在開始看這部之前,我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科波拉作品,更不知道那個真正的男主角是我喜歡的馬龍•白蘭度。而且剛開始看的時候,我並不是很耐心。不過這部電影就是屬於那種漸入佳境的類型,越看到後面越沉入情緒,以致於看到後面非常絕望,看完後是身心俱疲。一部能讓你看得身心俱疲卻依舊唸唸不忘的電影,我覺得我必須寫點東西…..於是我就突然對所謂的「意義」產生懷疑。什麼是意義呢?你以為為國出征是光榮,可怎知光榮的背後是謊言呢?你以為衝鋒殺敵是英勇,可你殺的是無辜而孱弱的人,你變得士兵而是殺手你願意嗎?你以為按著世俗價值觀取得一切成績和榮譽就是成功,而一場炮火就能使這一切灰飛煙滅,你還會努力嗎?這個時候你就會想說,去他媽的意義,活著就是為自己。恩,很多人確實是為自己而活,但,如果當有一天,你連你自己都不認識,那麼剩下的惟有「恐懼」,就像科茨上教說的:「恐懼,有一張面龐,你必須與之結交,恐懼和道德恐懼必須是你的朋友,如果不是,那他們便是你應懼怕的敵人。」所以,科茨上教選擇了與恐懼為友,所以他能殺人如麻,他能操控眾生,他能將剛砍下人的頭骨鋪墊他的宮殿……被激起的嗜血本性一旦成慣性,不僅所謂的人類的道德、悲憫、情感蕩然無存,而且響徹這座城堡上空的是徹底的對人類的嘲笑。既然他能做到拋棄人類最大的敵人——恐懼,那也意味著他拋棄了所有作為人的情感——沒錯,他已經不是一個「人」了,這也是科茨上教自己承認的一點。這就是為什麼他之所以還活著就是為了尋求一死,不是隨便死,而是要像軍人一樣死。
    也許像我們這種生在和平發展時代的人,是無法想像戰爭所帶來的摧枯拉朽的破壞力的,一場非人的戰爭所帶來是什麼,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而我知道的只是,當你有一天發現,你曾經所努力的、所信仰的、所追求的其實都是一場他媽的謊言,我想那個時候,那一瞬間,你感到的不是激動、憤怒,而是絕望,是萬劫不復的心灰意冷。然後我相信也就到了那個時候你才會感到真正的「自由」——說來真諷刺,這就是自由,不顧他人甚至不顧自己的意識,有的只是本能。科茨上教說:「正是判斷(the judgement)令我們失敗。」判斷的價值,依託的就是「意義」,沒有意義,判斷也失效。

    我不知道科波拉導演創作這部電影是否有很強烈的政治立場,但越戰終究是披著民主和平外衣的美帝歷史上永恆的污點,美麗的湄公河,他的終點是柬埔寨,那個科茨上教建立了自己王國的地方。科茨上教家世顯赫,從小到大都是天之驕子,也曾是美軍在越戰中的英雄,戰功赫赫。然而,忽然有一天,他失蹤了…..後來美軍得到的情報就是,他在柬埔寨建立了自己的距地,組建了自己的軍隊,成了叛徒。然後美軍命令威拉德去奉行秘密處決科茨上教。然而,威拉德這一路的沿河而上,途中他和他的戰友們所經歷、目睹的種種暴行、殺戮,以及無論美軍士兵還是當地人在長期的戰爭中精神扭曲….乃至最終痛失兩位戰友才到達目的地,我想,如果不是他真的找到了科茨上教,他很可能也會成為第二個科茨…為什麼不?
電影的最後,威拉德目睹了科茨把屍體與頭骨一路點綴的瘋狂,目睹了他冷血無情殺人不眨眼、把威拉德戰友的頭顱砍下並放到他的面前,目睹了他在當地呼風喚雨的地位…..最後科茨還是救了他,並向他吐露真相,最終,他乞求的是,或者說希望的是,威拉德能親手殺了他,並且留下了一行字:Drop the Bomb Exterminate them all……是的,他要威拉德炸毀這個他親手建立的近乎烏托邦的王國。就像他說的,最痛恨謊言。美軍的標榜是謊言,而他自己所做的也是謊言,是烏有。
    電影給了美麗的高棉之國很多的特寫,那些廢墟,那些雕像,栩栩如生,曾經的高棉王國早已灰飛煙滅,留下這永恆的廢墟,然這廢墟又催生新一輪的灰飛煙滅….歷史其實永遠都是重複的。因為去過柬埔寨,我也被吳哥窟那龐大的廢墟震撼過,感覺就像是來到另一個時空那般不真實。那時候柬埔寨已經超過40°,非常悶熱的蒸鍋天氣,然而建築長廊里陰涼之處,卻讓我感覺有那麼一絲涼意,就是這種極端的碰撞之感,讓我相信高棉的靈魂從來沒有消失過,不然那高棉的微笑何以那麼生動? 所以電影看到這一部份我就覺得科波拉拍得真是太好了,因為就是這種非常不真實的窒息感覺,你逃不開。或許這就是羅蘭•巴特所說的,「文化虛構物」的魅力。
     然而,戰爭終究不是虛構….人性,也總是那麼赤裸。當然,你也可以選擇視而不見,或者,選擇成為它的一部份。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