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人間師格王肥肥

2012-12-02 20:09:17

青春苦短,來日方長


自由與體制,個性與主流,追求自我與承擔家庭責任的衝突矛盾在暗沉的冬夜裡尼爾射向自己的那一聲槍聲中達到高潮。
半夜床上被槍聲驚醒的父親,忐忑的走下樓梯,一股強烈的悲劇預感逐漸湧向心頭,這時候他也許已對之前的強硬態度心生些許悔意,惴惴不安的打開書房的燈,裊裊升起的余煙驗證了他的預感,絕望從他的眼裡噴薄而出。父親呼天喊地地奔向兒子的屍體,慈愛而軟弱順從的母親更是無法接受現實,暈厥在兒子依舊溫熱的屍體旁邊丈夫的懷裡。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哀心境裡有幾分是對這個孩子本身的真正的愛與惋惜,有幾分是對自己期冀所寄的客體隕滅的失望,對自己後繼無人,無人送終的恐懼。
不想要一個違背你的意願去劇院演戲的兒子的是你,失去了這個兒子後痛不欲生的也是你;用不那麼富裕的家境供養兒子上最好的學校,給兒子提供最權威的教育的是你,禁止兒子發展自己的天分,衝著肯定兒子成就的老師發火的也是你;給兒子施加壓力,逼迫兒子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的是你,兒子自殺後把責任推給校方與老師的也是你;父親啊父親,你是兒子最尊敬也是最鄙夷的人,是兒子最畏懼也是最想反抗的人。
自古父子關係就是辯證矛盾的存在:子遺傳而得父的秉性,在父的庇護下成長,發展成一個獨立個體後又會影響到父的絕對權威。父與子既是血濃於水的親人,又是父系社會裡的競爭者。
當尼爾站出來反抗父親的安排時,頭髮花白的父親感受到了當年事事依賴自己的小男孩早已消失不見,站在他面前的是一個男人,有著能與他抗衡的潛力。父親開始不由地心生畏懼,想要奪回自己的統治霸權,便拼命壓制尼爾的主動權:不許他在公共場合反駁自己,不許他再幹校刊社編輯,不許他去演戲,希望藉此來彰顯自己的權威。
父親已然是這部影片裡與死亡詩社,船長,青春與自由站在對立面的大反派:每部片子裡總有些反面人物來反襯英雄主角。父親和諾蘭先生站在統一戰線:父親希望兒子走上自己為他設計的人生軌跡:當醫生,上軍校,努力將家裡中產階級的富裕生活繼續下去;諾蘭先生希望將學生納入整個學校的體制內,希望學生謹遵四大信念:傳統,榮譽,紀律,卓越。而個性,則是他們極其厭棄的東西,他們總喜歡把脫離主流的人看作「異端」。個性,卻也是基廷老師千方百計從學生身上挖掘出來的東西,是使學生得以發展得以成長為自我的關鍵。學生便成為了矛盾的中心,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尼爾便是這種環境下犧牲品。
尼爾,一方面,成績優異、天賦過人,思維活躍自由,有著對藝術的美好追求和嚮往,在班級中也有著很強的號召力,算是重組死亡詩社的發起人;另一方面,被灌輸肩負父親的厚望,成熟懂事不希望違抗父命。相比於內斂含蓄的陶德和豪爽不羈的「努安達」,尼爾身上的兩方面的特質無疑讓他承受了更多更大的壓力。
尼爾是十分欣賞基廷老師的啟發性的教學法的,不然也不會在上完他神神鬼鬼的課後就去圖書館翻出他的高年級年鑑,從而發現死亡詩社這一組織。其實基廷老師這樣的教學法對受夠地獄學園壓迫的青春期少年來說無疑是新鮮有趣的,但是像卡梅隆這樣已經被洗腦思想僵化的學生來說,他根本就沒有理解那些庭中散步,操場投球對他的文學學習有什麼幫助,他只是在隨大溜,跟著老師走,為了完成這門課的任務,所以最終他也是毫不猶豫的選擇背棄基廷。而尼爾則是真心接受基廷老師的教誨的,他對「Carpe Diem」的理解不是像奈克斯那樣追求美麗的女孩,不是像查理那樣隨心所欲享受生活,而是在這有限的青春年華里,勇敢嘗試,做自己想做的事,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浪費這珍貴的大好年華。所以他決意復活死亡詩社,探尋人生詩意,參加話劇演員選拔,發揮自己才藝。他希望如死亡詩社傳統開幕詞所描述的一般「活得充實,吸取生命中的精髓,揚棄一切與生命無關的東西。」
然而現實卻百般折損理想主義光輝。
月光下的尼爾戴上花環,化為精靈,赤足走向毀滅。彷彿完成一種殉道儀式。 「無自由 毋寧死」,尼爾在服從父親麻木地活下去和葬身於自己的青春美夢中里選擇了後者。一方面死得盪氣迴腸,某種程度上堅持了基廷老師那一派的理想主義操守,另一方面又讓人惋惜不已。
年輕的生命,充滿希望的未來,一切都灰飛煙滅。陶德在大雪地裡狂奔哭泣,也不足以釋放自己的難過。
死,太過沉重。卻發生在如此靈動如精靈般的少年身上。該去責備誰呢?除了父親的壓迫,母親的放任,校方的管制,還有就是理想主義自身的脆弱。在殘酷堅硬的現實面前不堪一擊的美好生活的理想。
基廷老師在教育孩子們發展天性,解放自我,活在詩與美的薰陶之時,卻忘了教會他們如何面對生活的黑暗面,美好的青春何其短暫,更長的是人生啊。
電影的最後一幕:「船長,我的船長!」將理想主義氛圍推向高潮。然而現實卻是基廷老師的離開,何其無奈的離開。
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改變這樣的世界,而不是認輸,躲避,自殺,離開。
「吸取了生命中的精髓」之後呢,是應該「揚棄一切與生命無關的東西」。
也許電影製作人便是期望我們這群現實中的人們可以為其書寫續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