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聖袍千秋--The Robe

圣袍千秋/圣袍/圣袍千秋

6.8 / 7,783人    135分鐘


演員: 李察波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陸支羽

2012-12-03 20:15:26

《聖袍千秋》:羅馬的詛咒


很大程度上,[聖袍千秋]對於觀眾的意義更在影史定位上。作為影史第一部變形寬螢幕電影,[聖袍千秋]就像搶先登陸月球的阿姆斯特朗,趕在了奧爾德林之前。1953年,為了把觀眾從電視螢屏奪回來,好萊塢決意推出立體電影,意即3D電影的前身。然而,生不逢時的立體電影最終曇花一現,而Cinemascope寬螢幕技術卻搶先提上了日程。那一年,福克斯宣佈推出寬螢幕技術,並且它們公司的電影都將用這個畫面比例來拍攝。同樣領跑於Cinemascope寬螢幕技術的電影有兩部,其一為[如何嫁給百萬富翁],其二才是[聖袍千秋]。而在公映之前,[聖袍千秋]最終捷足先登,成為影史第一部公映的Cinemascope電影。

毋庸置疑,[聖袍千秋]是50年代首當其衝的重要作品,被世人譽為繼[暴君焚城錄]後的又一部宗教史詩經典,影響力僅次於[賓虛]。印象中,在這大片初登場的黃金年代,很多電影公司都親睞於拍攝宗教題材,一方面便於彰顯影像氣息上的宏大感,再者也能借基督教義體現出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比之於1951年的[暴君焚城錄],[聖袍千秋]的大場面卻表現得極為冷靜克制,只在卡里古拉宮殿的佈置上稍顯出輝煌宏偉之氣;但若細究其美工及服裝上的細節,我們卻不難發現其無處不在的奢華一面。而這種低姿態的華麗效果一直延續至1959年的[賓虛],及至1962年的[絕代艷后]才汪洋恣肆。換句話說,[聖袍千秋]的誕生,正如一場大片浪潮時代的精彩預演;伴隨著好萊塢新一輪技術革命,它與[賓虛]、[戰爭與和平]、[斯巴達克斯]等大片一起,為日後新一批史詩電影的創製奠定了一個宏大的基礎。

[聖袍千秋]講述了一個「神諭感化民心」的宗教主旋律故事。影片中,主人公馬賽勒是羅馬帝國時期的護民官,他即將面臨人生中最痛苦最煎熬的一項職務:將基督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然而,羅馬當局眼中妖言惑眾的耶穌,卻藉由愛的神諭慢慢感化了馬賽勒的心。身為護民官,馬賽勒最終選擇了自己心中的上帝,拋棄罪惡的帝國,而皈依為神的信徒。及至影片後半場,在卡里古拉登基後,馬賽勒因一場劫獄行動被捕,在帝國審判廳裡,他最終道出了內心的神聖道義:即便帝皇再尊貴,亦無法詆毀我心中的神;倘若要我放棄心中的上帝,那我寧願放棄自己的生命,選擇死亡。

影片最大的噱頭來自於那件有魔力的聖袍。在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後的一場戲中,一路追隨耶穌的奴隸揀起了掉落的紅袍。而後,這件紅袍則輾轉至男主角馬賽勒手中。奇異的是,那一刻突然天色大變,暴風雨驟降;遂而,行刑人作鳥獸散,而馬賽勒試圖披上袍子擋風,卻猛然感覺袍子在勒緊他。這一瞬,黑暗與光明的角力開始了。奴隸幫他從聖袍中解脫,並藉此譴責了他對聖人的無情屠戮。而馬賽勒心中,則開始湧出一股異樣的暖流。從這一場戲可見,[聖袍千秋]很大程度上是對基督教義的一次正面昇華,當屬於宗教領域的主旋律之作。與此同時,它也藉機傳達了一種精神理念:人懼怕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

聖袍上的魔咒,其實並非來自聖袍本身,而更是來自人心內部的恐懼。同理於「善惡終有報」的東方觀念,耶穌的聖袍也傳達了「人心須向善」的永恆真理。而向來臃腫貪婪、驕奢淫逸的羅馬帝國,則勢必是有違於這一真理。但即便如此,人間疾苦依然無力消減,光明亦無力覆滅黑暗。正如影片最後那場悲亢的審判。卡里古拉問,你為什麼要背叛國家?馬賽勒說,我沒有,我熱愛羅馬,並效忠於它。卡里古拉追問,那你是說我不效忠羅馬?馬賽勒回答,陛下,今天是我被審判,而不是您。於是,那一刻,我們最終心知肚明,詛咒只是詛咒,真正敵不過的是現實;光明亦僅僅是光明,無力完全覆滅黑暗。然而,即便如此,人心的善念亦不會隨之逝去,信仰的力量亦不會無故消失。回想黑塞在《悉達多》中的話:「人只應服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不屈從於任何外力的驅使,並等待覺醒那一刻的到來;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為,其他的一切均毫無意義。」正如影片中所言,人們全因疑惑而出賣靈魂,而「疑惑」的源頭正在於那些看似紛繁複雜,實而毫無意義的「外力」。

回望當年,[聖袍千秋]曾獲得了五項奧斯卡提名,除佈景方面的最佳藝術指導,以及最佳服裝設計外,還榮獲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攝影的提名。可惜,最終只拿了佈景與服裝的最佳。有人慨嘆說,要是遵照福克斯最初的想法,請茂文·勒洛依([魂斷藍橋]導演)來執導本片就好了。而無論如何,英倫男星理察·伯頓卻藉助本片,開始在好萊塢打響了知名度。在影片中,伯頓搭檔同為英國籍的女星珍·賽門斯,奉上了從影以來的第一次最佳表演,即便被許多影片人調侃為「像一塊木頭」,卻到底贏得了好萊塢的賞識。

直到1962年,伯頓再次有幸參與福克斯公司籌謀已久的超級巨製[埃及豔后]。那一年,他與女主角伊莉莎白·泰勒的愛情轟動整個好萊塢,倆人分分合合,一直延續至60年代。直到泰勒死去,有人懷念說:「他和她的野心不合時宜,他和她的愛情也不合時宜,而現在的人,卻懷念那份不合時宜。」或許,對身為電影人的伯頓而言,真正遺憾的是,六度提名奧斯卡卻至死無緣榮獲影帝。而一生經歷過七任丈夫的伊莉莎白·泰勒,又究竟將伯頓置於內心的何地呢?當然,不得不提的還有福克斯,歷來慣以出奇制勝,卻被區區一部[埃及豔后]搞得瀕臨倒閉。

原載於《看電影》「天地街66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