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經典老爺車--Gran Torino

老爷车/经典老爷车(台)/驱逐(港)

8.1 / 823,028人    116分鐘

導演: 克林伊斯威特
編劇: 尼克史堅克
演員: 克林伊斯威特 克里斯多夫卡利 畢范 安妮赫爾 約翰卡羅林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_Agua

2012-12-07 22:21:34

關於救贖


我覺得這部影片最大的主題是關於「自我救贖」。
這裡不得不講到基督教中的「原罪」和「贖罪」意識。基督教認為人自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罪性,這種罪性是無法消除的,而且是一代傳給一代,永無停止,這就是「原罪」。 基督教徒認為,人世間的苦難,無論外在內在,都是來自於人的原罪,必需要贖罪才能獲得救贖。
影片就是在「贖罪」的主線上展開。主人公華特是個性情古怪、不近人情的老頭。他年輕時參加韓戰,據他所述,殺人不眨眼,最兇殘的一次是用槍殺死了手無寸鐵的孩子。他知道自己是有罪的,但是始終找不到一種有效的方式來贖罪。雖然年輕的神父常常拜訪他,引導他開口confess,但他始終脾氣暴躁地拒絕坦白過去,不願開口承認自己的罪行。我的理解是,其實從戰場上回來後,他已經在內心跟自己坦誠、懺悔無數次了,只是他不認為僅憑懺悔就能洗刷自己的手上的鮮血,所以乾脆拒絕懺悔。說到底是他自己無法原諒自己。並且這種沉默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機制。
他還對神父說他不信宗教。這不僅讓我聯想到少年Pi。Pi遭遇海難後,在被逼至絕境的情況下吃了人,這和他的信仰發生了劇烈的衝撞,甚至是他自己親手瓦解了自己的信仰。這種撕裂感和痛苦感是吾輩無神論者難以感同身受的。然而在李安在這部電影中構築了信仰「建立——毀滅——重建」的輪迴,Pi回歸人類社會後忘記了過去,依舊選擇了信仰。對於這種差異,一方面和不同宗教對於「救贖」的理解不同,另一方面也是導演個人的價值和審美取向所致。
基督教徒認為人靠自己不能解救自己,信仰耶穌才能得到救贖。印度教的救贖觀念是指生命從輪迴解放出來,並達到精神上的圓滿。在印度教的觀念中,這種解脫超越了現實世界,也使得不再受任何約束。他們肯定的是自我精神的解放,而不是某種特定形式的救贖。 華特在生命的最後一天,收拾乾淨,走進了懺悔室,然而他開口所提不過是年輕時背著妻子偷吻了別的女人、和兒子關係不好這樣的小事,以致於最後神父暗示他,就這些了?他也沒有把戰場上的罪行說出來。也許他認為,有些罪惡可以通過懺悔告白這樣的形式來擺脫,但有些無法用語言來承受。血債血還,an eye for an eye,他也許早已選定要用死亡來作為唯一也是最終的救贖。
對於影視劇藝術,西方人更強調矛盾、衝突,而東方更傾向於和解、圓融。所以華特被安排以慘烈的死來贖罪,而李安則讓Pi在痛苦後選擇逃離、遺忘。東方人典型的宅心仁厚啊。
華特追尋自我救贖這條線索貫穿始終。比如多次幫助陶和蘇擺脫幫派騷擾;扮演缺席的父親角色,教育陶如何做一名真正的男人;以及用手作為槍來警告那些不聽話的年輕人,等等。這些偽裝在冷酷硬漢外表下的溫柔其實是他自我救贖的方式。
而最終也是他選擇的最極端的救贖,就是死亡。平時出門總是隨後帶槍的他,最後去找那些流氓混混,反而隻身一人手無寸鐵,我想他就是做好了赴死準備。一個赤手空拳的老人被一群年輕人掃射,和一群手無寸鐵的孩子被士兵射殺,現實和往事形成了一組對照。這也是「果」和「因」的對照,「贖罪的完成」和「罪惡的釀造」之對照。
此外,在閱讀李安傳記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句話:「美國人對黑人有一種原罪感。」 這是他在談論自己的電影《與魔鬼共騎》時說的,因為美國在建國和日後的發展過程中奴役了大量黑人。其實不僅僅是黑人,像印第安人和各種外來民族都在某種程度上為「白人的美國」做出了犧牲。所以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導演設置和華特演對手戲的都是一些少數族裔,讓傳統意義上的「弱勢群體」幫助「強勢群體」贖清罪過,這體現了對現實的影射,暗含一定的政治隱喻,同時在藝術上講也達到一種力量之間的平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