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上羅馬--To Rome with Love

爱在罗马/情迷罗马(港)/爱上罗马(台)

6.3 / 91,477人    112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潘妮洛普克魯茲 艾倫佩姬 傑西艾森柏格 亞歷鮑德溫 羅貝多貝尼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七月期

2012-12-10 00:07:38

老紐約客的義大利站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顯然,老紐約客伍迪•艾倫近年來的歐洲之行讓他頗得其樂,繼《賽末點》《獨家新聞》《午夜巴塞隆納》《午夜巴黎》等之後,他又來到歐洲文明發源地之一的羅馬,除了繼續暢行玩樂於歐洲外,順帶對偶像費里尼聊表敬意。《愛在羅馬》里伍迪•艾倫式的輕喜劇風格十分純粹,或喜悅,或窘迫,或嘲諷,不同的故事串聯出同樣的歡樂。無論是嚮往義大利的,喜歡文青做派的,夢想走上紅毯的,或是像伍迪一樣樂於自嘲的,大概都能在其中找到自我的影子。

    「敘事者」的概念在伍迪的電影中總是很顯眼。拿他的「歐洲城市」電影系列作為例子,《賽末點》和《午夜巴塞隆納》里均以旁白作為敘事者。《愛在羅馬》的開頭在習慣性地展示城市街景過後,羅馬街頭的交警登場,由他見證隨後的一切,在最終以他的話作結。有意思的是,看片過程里會時不時地讓人覺得這次敘事者的身份有了更多符號化的特徵,原因可能就在於伍迪•艾倫本人的回歸。自從他在《獨家新聞》里「死了」之後,就再沒有作為「敘事者」在自己的電影裡出現過;而這次的復活,冷不丁使人感覺影片裡的每一個主角,怎麼看著都像另一個伍迪•艾倫,已然被敘事和言語符號化了。

    從飛機上開始,伍迪•艾倫的手勢和囉嗦就從未停止過:他恐懼飛行,害怕死亡,看不慣「共產主義分子」的未來女婿,無法容忍從事殯儀工作的未來親家,難以理解其天賦過人卻韜晦終生。和《午夜巴黎》全然不同,伍迪這次用自己的演出告訴大家,他不再像在巴黎時精心設計一出穿越故事,嘲諷一番危機中的美國中產階級心態,編織一場只能屬於巴黎浪漫特質的文化幻想之旅——儘管他這次仍然沒忘記嘲弄「掉書袋」行徑——他只想回歸故事本身而非某種形式,即使巴黎的故事成為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不過這不算什麼,反正他從來不去領獎。

    《愛在羅馬》裡的四組故事看上去雜亂無章,彼此間也沒有類似非線性敘事的聯繫,好比一鍋亂燉的大雜燴,但令人入口便得其味,沒有任何奇怪和惱人的味道。不同的故事外衣就像添入的各色作料,浸染著一樣相同的主菜:伍迪•艾倫在述說故事的背後,總不忘表達些許焦慮。初到義大利的傑瑞感受著迥異的價值觀,「退休就等於死亡」的他力勸以把人「裝進盒子」為職業的詹卡洛「跳出盒子思考」,荒謬地將浴室搬上歌劇舞台;訂婚的安東尼奧和米莉彼此相誓忠於對方卻相繼出軌,反倒在擁有「高端客戶」名單的妓女和入室搶劫的混混面前受教一番;建築師約翰看著大侃安東尼•高迪和霍華德•洛克、炫耀同性性經驗的「掉書袋」莫妮卡裝大尾巴狼,然後已經驗勸誡與年輕時的自己如出一轍的傑克;日夜渴望被人關注的平民皮薩內羅被時刻籠罩在聚光燈下,上電視、睡女人、走紅毯樣樣不少,最終在可笑鬧劇終結過後釋然。可以說,所有故事裡都帶著對愛情、道德、觀念等的焦慮感,並通過戲謔的包裝,使其不至於沖淡喜劇的意味。不過,即使是在自己出演的故事裡最後看似皆大歡喜的時刻,伍迪•艾倫還是借他人之口自嘲了一下:「那個想出這場腦殘表演的白痴該被拖出去砍頭!」想來頗令人捧腹。

    有趣的是,這部電影的片名前後改了又改,從頗具文學性的《波普十日談》,到源自義大利諺語的《尼祿拉琴》,再到最終確定的《愛在羅馬》,「尋找」片名的過程,就好像伍迪•艾倫自身那樣在歐洲之行里徘徊和玩味著。不過我們也大可以驚呼這最終的名字是命中注定的:「愛」(Amor)和「羅馬」(Roma)兩個詞的拼寫,不過顛倒了次序而已。羅馬之於電影是那樣神聖與美好,那裡有度假的公主赫本,也有費里尼鏡頭下的甜蜜生活。這一次,又多了伍迪的歡笑。

    然而,全片留有一種感覺:這四組故事並非那麼羅馬,在歌劇元素、狗仔隊(paparazzi)和全景鏡頭之外,基本沒有多少義大利標誌可言¬。這一點神似《午夜巴塞隆納》——它們沒有某種必須如巴黎左岸文青的氣質才能自圓其說的敘事特徵,它們只是時而發生於聖家堂、威尼斯廣場、噴泉許願池,時而讓人不禁憧憬高迪和畢卡索的伍迪式的嬉笑怒罵罷了。儘管他對媒體說這部電影有致敬偶像、義大利殿堂級大師費里尼的意思,並且似乎某個橋段暗含《大路》的影子,但歸根結底,伍迪•艾倫可能從未想過永遠像《午夜巴黎》那樣拍片子,而是要留存住和回歸於屬於自己的電影符號。而他本人,無疑就是最顯然的符號——伍迪在《獨家新聞》里直到死了也依然在擺弄蹩腳的樸克魔術,甚至連對死亡都不焦慮了——《愛在羅馬》裡的這次復活,他也不用真的再去焦慮什麼,將自己的「歐洲風光劇」繼續做下去,在歡笑中戲謔他人、嘲弄自己,順便有可能再有機會無視和鄙視一下奧斯卡,有此足矣。對於我們來說,能在每年品嚐到伍迪烹製的大餐,也無疑很是幸福——如有人所說:布努埃爾不在了,至少還有伍迪•艾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