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浮城--Floating City

浮城大亨/百年浮城/FloatingCity

6.4 / 331人    104分鐘

導演: 嚴浩
演員: 郭富城 楊采妮 鮑起靜 梁祖堯 劉心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林愈靜

2012-12-11 20:31:29

賣仔莫摸頭,摸頭淚流流


倪匡剛逃難到HK時,在碼頭扛包卸貨,等活兒的時候就拿撿來的報紙看,看上面的連載小說,他覺得連載小說沒什麼,我也能寫,於是就寫了幾篇投稿,從此就不用扛包,轉職寫稿寫到享盡富貴榮華,淋漓盡致到如今。

黎智英偷渡輾轉從廣州到澳門再到HK,一上岸就做了童工,打工期間,一個老會計看他孺子可教,對他說,你要想做老闆,不要一輩子打工,就一定得會「雞腸」(英文),我可以教你。然後就從ABC開始學,後來果然發達,從做服裝開始,到如今黎智英是HK第一的傳媒大亨,英文自不必說,好到像母語一樣。

這是兩個HK夢的故事,這兩個人,像我們口中美國夢裡的美國人一樣,充滿了傳奇色彩,但他們其實又都不是「香港人」--起碼不是HK土著。如何定義HK人?答案比如何定義美國人簡單多了。

《百年浮城》這部電影,講了一個本土HK人的故事--根據真人真事兒改編。這個叫布華泉的HK人,那時候應該生活在柴灣筲箕灣一代,是幾乎一生都在海上度過的艇上人家,即他們自稱的」疍家人「,那時候HK是個小魚港,零零落落生活著一生都在海上漂漂浮浮的漁民,而新界,估計更加零落的分散著一些種田維生的農民。這些HK人過著「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生活。然後,英國人耶律發現了這個深水港,改寫了這個小島以及它的島民的命運,其後滄桑百年,人物輩出,布華泉,是其中之一。

發自內心覺得這是今年看過的最棒的一部電影--居然是港片,港片和好萊塢一樣,時不時就會證明一下,自己不僅僅是精彩的」三俗「,也有深度,也有詩意。而總會有幾個導演,成為為商業充斥的電影圈兒拔份的人物。

我一貫討厭電影用畫外音,認為是鏡頭語言功力不足的表現,這部電影用了不少。卻非常貼切,將整部電影精煉了不少,原來,有的畫外音顯得做作不堪,而有的則恰如其分,這是我看過的第一部畫外音恰如其分的電影,如果沒有畫外音,這部電影勢必要拍150分鐘以上。

其瑰麗壯觀的畫面,柔情似水的配樂,可謂水乳交融,足見導演功力非凡。

電影中展示的貧困交加但熱氣騰騰充滿詩意的平民生活,小兒女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純真浪漫,自然、淳樸、真實,令人懷念,尤其是中國人,喚起許多同感時刻,猶如讀思無邪的《詩經》民歌、看山水畫中茅屋炊煙升起的感覺,艇上小女孩一個笑容,一句」回來就結婚「的童言,以及小女孩媽媽隨手拿條鹹魚輕打她的畫面,都讓人感受到中國人獨有的氣蘊--這不就是電影的終極意義嗎?讓你在100分鐘裡,去體驗一種你夢寐以求的詩情畫意,去感同身受別人的悲歡離合。而且,同時,它還很勵志。一個十七八歲才開始認識第一個字,第一次穿鞋的人,靠自己的努力,40歲就達到人生頂峰,躋身上流社會,卻未迷失於權錢美色,不忘自己根本,因而得享家庭天倫歡樂,可謂難得。這也是上一代HK人的人中龍鳳。再看看如今這些被視為上流社會的馬會會員,讓人禁不住喟嘆,時無英雄,讓一群土鱉上位。

讓我們來理一理影響布華泉人生的幾股力量:
其一,我覺得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基督教。基督教的傳教士,遍佈全球的感人事蹟,真讓人覺得宗教的魅力為世人難擋。片中的牧師阿東,可謂影響了布華泉的一生,在他青春期時,就讓他明白天堂與地獄,讓他懂得感恩和知足。這種神奇的力量一次次的幫助他走過事業和人生的困境。牧師在艇戶搖搖擺擺的船上傳教,給他們信仰,幫他們做聯絡員,無意中他向十幾歲的布華泉說:你可以出去讀書識字的。而到影片最後,布的媽媽樂享天年,他主持了他的葬禮。

布華泉父親出海死去後一家人走投無路時,是教會接收了他的三個妹妹。到後來,他短暫的迷失於Fion和阿娣之間時,也是這單純的天堂與地獄的觀念救了他(我不能成為阿娣的地獄),當他事業有成,出入社交場合,的確需要一個像Fion這樣拿得出手的女人,而阿娣一方面也覺得自己幫不上忙,自慚形穢。另一方面卻又害怕丈夫從此離自己而去,家庭破碎,鬱鬱寡歡。

這是很多靠自己奮鬥成功的男人都會面臨的問題,而他,就倚靠最初的信仰,喚回了最初的愛情,當他再次拉起妻子的手,唱起那首鹹水歌,不由得人不動容。這種處理順理成章,所以打動人心。

其二,我覺得是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的英國文化精神。從這部片子可以明確的看到,英國人,如何用等級社會來證明了自己無等級的公平。沒錯,英國是有上流社會和所謂藍血貴族,但他並不排斥,甚至鼓勵你通過努力躋身上流社會,並且他會從上流社會淘汰不是菁英的人,這是個神奇的悖論,而大部份人往往只看到了英國的等級,沒看到英國的公平。布華泉的獨白中說東印度公司那個大班,是他的伯樂,這個英國人賞識他,一路提拔他,介紹他入馬會,在他迷惑於自己身份時,給他申請英國國籍,像朋友一樣和他交流97回歸後自己的憂慮,最後把一切交託給他,退休回英國,病逝於一家養老院--也許他的一生沒有布華泉這麼傳奇,但他詮釋了英國的胸襟和英國文化的主要特質--這中特質就是英國殖民的秘密,他會令被殖民過的民族永遠感懷其恩。

其三,就是並不太明顯的「土共」(HK本土共產黨)的影響,不知道何故,這部份拍的很隱晦,完全是春秋筆法,刪削的令人費解。不會是為了照顧國內市場吧?這樣的電影,配上國語,就完全失去了味道。他得以免費識字,讀書,小時候是教會的幫助,大了就是土共(表現為東印度公司裡的華人工會)的功勞,教會是不會在班上給人看國旗的--老師說,你們的考試不重要,這個才重要:this is China。
然後67暴動閃了一下就語焉不詳了。

電影沒交代的,我大概可以補充完整。布華泉沒有選擇五星紅旗,這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他擇優而上,選擇了英國文化,哪怕從office boy,端茶倒水掃地抹桌子做起。他的好友,選擇了填寫不識字的表格,去做技工,土共策劃下,參與「生劏白皮豬,火燒黃皮狗」的六七暴動,被皇家警察抓走。如果運氣好,拘留一下放出來,如果犯的事兒比較大,坐幾年監獄再出來,識時務者(話說識時務者也不會去做土共了),改過自新,徹底忘記馬列主義,可能還能混的不錯。永懷共產主義理想的,在HK就會一世潦倒,最後流落在維多利亞公園變成一個神奇的族群:維園阿伯。最近還有一單新聞,一群曾高喊永遠忠於毛主席,打倒港英的暴動份子,要求賠償和平反。

在這三股力量中,布華泉毫不猶疑的選擇耶教,選擇英國--這種選擇並非因為他是個」番仔「(混血兒,也即字幕中出現的洋雜),他一直感恩於養母,最後當母親把他生母留下的耳環交給他時,他接過來,默默的補給母戴上,暗示他已經決定此生只有一個」阿奶「(疍家方言裡母親)。這種選擇恰恰顯示了他的天生不凡,正合於當時的時代大潮,於是順流而上,成就自己的絢麗人生。

這部電影畫面非常唯美,這也是嚴浩最擅長之處,內容異常豐富,小民風,大歷史。短短100分鐘(其實,我真希望能長一點兒)講了HK幾十年歷史,當時英國人的好與不好,中國人警察(也就是所謂黃皮狗)對中國人的欺凌和對英國人的崇敬,也頗為真實--這些故事都離我們不遠,你隨便找幾個五十歲以上的HK人,就可以驗證。



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羅囉嗦縮寫了這麼多往往就是我真的被一部電影感染的標誌,我不知道如何精煉的表達,只好將自己的想法一股腦兒全寫下來,如果讓我選一部今年看過的最值得推薦的電影,我一定會選擇這一部,但我在港鐵的廣告牌上看到它上畫,很快就看不到它的檔期,票房也一般般,如今這個平庸的年代,配不上這部不平凡的史詩電影,知音少也在所難免,但這些演員,尤其是郭富城和劉心悠,演的非常入戲,令我對他們改觀。

整部影片有兩個地方讓我想要落淚(終於還是沒有哭),其一是一開頭,老太太抱著布華泉交給阿萍(布的養母)時,生母的不捨,老太太(這個老太太在很多部電影裡演奶奶,姥姥,演的非常好)說:賣仔莫摸頭,摸頭淚流流,其實我倒是覺得這裡,和片尾的97回歸呼應,英國就這樣把HK又交給中國了,頭都沒摸一下就毅然決然走掉了。太Reasonable了。其二是頭髮花白的布華泉給髮妻買了最好的助聽器,幫她戴上,拉起她的手又唱起那首鹹水歌:
買包金針隨街撒,搵針容易搵妹難,阿妹呢~~~(翻譯成國語,失了味道)

有人覺得這是關於身份認同困惑的電影,我不以為然,我覺得布華泉基本上沒有困惑自己的身份,他對中國人身份的焦慮,剛剛浮現就消弭了,尤其是結尾安排的他和那個問路的東北遊客的對話(他說英語,遊客說國語,他說國語,遊客又要改說英語和他看齊),也讓他覺得釋然。他半生寡言少語,做的多,說的少,不介意自己是中國人還是英國人,不介意自己是上流社會還是普通人,但會永遠記得,自己是疍家人,來自大海。

我曾經有機會乘遊艇從尖沙嘴出發一路向柴灣方向繞香港島一週,在鯉魚門那兒,仍可以看到不少泊船,只是已經不會再住人,不會再有艇戶。自然,再也沒有了布華泉這樣的傳奇人物。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