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冥想高潮

2012-12-19 13:24:45

Best regard.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拖了一年才看到這部片子, 我已經太過於依賴電影院和netflix了,
影院的票價是可以接受的$10, netflix是每月$8, 好像是因為北美區發行代理做的不好,本片上映一週就被拿下了. 錯過之後等到最近無意在Netflix上看到, 就抽空看了.

看完我和也是最近才看過的Joe異口同聲的說 "I liked it, it's a good film".
As a film itself, It's good, not great great, but good.
Joe聽說很多外國人都不喜歡, 我聽說很多中國人不太感冒.
我不想追究其原因, 很多東西都太主觀. 可是如果大家都是同一慣性的褒貶, 那定然是有客觀因素的.

本片就"南京大屠殺"這一民族傷疤, 並沒有交代始末, 通過旁敲側擊的形式, 很微觀主觀的視角, 相對「1942」 或是 「Schindler's list" 的宏觀模式.
且說觀眾,對於南京是怎麼淪陷的? 日軍作為一個紀律嚴明的隊伍; 暴行的trigger是什麼? 從上到下的縱容, 還是個別士兵的行徑? 都只是假定大家都熟悉. 西方觀眾不了解, 中國觀眾又了解嗎?
國人一概是從小到大被灌輸」南京大屠殺「這一概念, 日軍暴行,三十萬,殺人比賽, 姦淫婦女. 很少有教育說理性的分析事件的緣由. 如此類比到蒙古入侵,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 秦滅趙, 都很難區分開.


在此故事大前提模糊的情況下, 需要理解人物的行為動機都會有悖作者產生歧義.

就電影本身之所以稱為"good film", 是它把故事敘述得很完整,有頭有尾,節奏也比較到位, 角色思路清晰. 畫面延續了張藝謀一貫的個人風格,鮮艷明亮. 細節處理也很下功夫, 讓人不容易齣戲. (比如槍械, 服飾與髮型, 說話的用詞以及地方的口音)

故事的protagonist應該算是 Bale的角色. 由他帶出南京廢墟的景像,以及日軍屠殺的行徑, 再帶出女學生. 而後女學生過渡到南京最後一支抵抗隊伍. 但這一過程並沒有帶出主線問題, 最重要的conflict.

我認為最重要的conflict在於日軍聽完學生們唱歌, 要她們三天後赴宴. 他試圖勸說軍官,失敗了. 他在這一點他沒有糾結和取捨,他在之前一次出城, 遇到朋友Paul Schneider, 朋友說可以帶他出城, 他拒絕了. 那一刻他已經決定留下保護學生並帶學生逃跑. 那麼真正的conflict在於, 是否讓妓女們頂替學生去赴宴. 顯而易見真真的選擇權在妓女. 妓女里受教育程度和覺悟最高的, 是倪妮的角色, 所以她的選擇又最有影響力.
trigger她們做決定的, 是學生們的跳樓之舉.

兩個人的動機轉變讓我不完全理解. Bale幾乎是在一天之內, 從貪生怕死的投機分子, 到主動放棄出城的機會. 僅僅是因為目睹學生被強姦, 以及跳樓, 受內心的譴責嗎?
而主動跑出去的兩位妓女, 既然已經在日軍把守大門的情況下跑出去了, 那為什麼不離開這座城市? 是妓女們的頭腦簡單,為了琵琶弦和耳環而去冒險, 還是作者需要這樣的一幕"犧牲"來凸顯日軍的殘暴. 這一幕畫面我是看不下去.

對於佟大為的角色, 我覺得開場可以理解, 但是後面那一段 仿「拯救大兵」的戰鬥戲, 太多餘了. 是有一種「中國軍人不都是孬種」的宣言,以及戰鬥到最後一顆子彈的精神. 這有弘揚民族精神的作用, 但對電影主線完全沒有幫助. 採取的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模式, 對片子的主旨也相悖.

不帶主觀民族情感,但對背景知識有恰當的了解, 此番前提下看,確實一部"好看"的電影.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