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再見了,拉札老師--Monsieur Lazhar

拉扎老师/再见了拉札老师(台)/我的插班老师(港)

7.5 / 17,654人    Canada:94分鐘

導演: 菲立普法拉多
編劇: 菲立普法拉多
演員: 蒙漢費拉 蘇菲奈里斯 艾姆利恩捏倫 丹妮拉寶拉克思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西帕克

2012-12-25 16:40:33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
[拉扎老師]Monsieur Lazhar
導演:菲利普·法拉迪約
主演:默罕默德·弗拉格/瑪麗-伊娃·博嘉德/西德里克·波希曼尼
類型:劇情
出品:加拿大Christal Films Distribution
片長:94分鐘
文_西帕克
★★★☆
       代表加拿大提名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拉扎老師],延續了它的魁北克電影前輩[野蠻入侵]和[蒙特婁的耶穌]注重生死思索的哲學核心。與[野蠻入侵]類似,本片亦將主人公設定成教書育人的老師,只不過這一次並非是等待死亡,而是換了個角度,講述了一個接受死亡的故事,也因此在美國被定為R級。但這並不代表本片是一出嚴肅而又沉悶的作品。相反,觀眾可以明顯感覺出主創們的真誠和用心。在大多數的時候,人物都處於充滿活力的狀態,並適時有一些無傷大雅的笑料調節觀影情緒。比如拉紮在教室中的一段自我陶醉的滑稽獨舞,便很讓人印象深刻。導演菲利普·法拉迪約顯然知道保持輕鬆心情,才更有助於幫助觀眾消化沉重的主題。
       死亡在本片中是一個始終貫穿的元素。開場拉扎的前任班主任便在教室中上吊自殺,被學生賽門發現,也讓死亡過早的進入了全班同學的視線。而隨後毛遂自薦前來代課的拉扎老師,則是妻女被恐怖份子殺害的阿爾及利亞政治難民。在這樣一個班級,從老師到學生都必須學會接受如何在死亡的陰影之下繼續生活。「向死而生」這句中國成語,便是對全片情節的概括。
       與[死亡詩社]這類塑造崇高人生導師形象或者[牆壁之間]這類大講種族問題的校園電影有所不同,[拉扎老師]雖然也存在以上兩種傾向,但更多的還是強調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相完善。片中的拉扎老師,並不擅長他的工作(事實上他在阿爾及利亞只是個開雜貨鋪的,真正的老師是他死去的妻子),在課堂上常常需要學生糾正。而學生也對於他來自阿爾及利亞的背景,也抱有偏見。但這些問題均是全片生死問題的鋪墊,死亡的影響被埋藏在平靜的表現之下,雖然所有人都有意迴避,不願點明,但每個人都可以感知到。拉扎作為片中幾乎唯一一個願意調查討論這一事件的成年人,也遭遇了極大的阻力。在導演法拉迪約眼中,片中的兒童其實早已學會了客觀正視,而真正大驚小怪的卻是家長和學校。但這層誤解也是致命的,過度的保護,往往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從不少細節都可以看出,這一問題並非只存在於片中的班級,而帶有社會共通性。加拿大法律禁止老師和學生有任何方式的肢體接觸,雖然杜絕了對兒童性犯罪的可能,但也讓孩子和社會間的隔閡更加嚴重。這也是為什麼僅僅是前任班主任的一個擁抱,便給小賽門巨大創傷的真正癥結。
       本片改編自伊芙琳·車那琳爾的舞台劇,原劇只有拉紮一人對著空氣上課的獨角戲。在法拉迪約的改編中,則將學生的形象進行了極大的加強。片中兩位戲份吃重的兒童角色愛麗絲和賽門,則是全片師生互動的重要節點。愛麗絲冷靜客觀,對死亡有著極深的思索,是拉扎極力推崇的理性一極;而賽門則容易爆發,對老師的死帶有極大的自責和恐懼,是死亡消極影響的感性一極。也正是二者的相互作用,更加豐滿了全片的故事。而其他學生雖然戲份不多,但都對於死亡有著自己的見解和感知,不管是天真的習以為常,還是敏感的大驚效果,其目的都是為了讓更多的觀眾能有所代入。而人物之間的互相溫暖和幫助,也給全片增加了足以打動觀眾的真實情感。
       全片的最後,加拿大政府承認了拉扎的妻女是被恐怖份子所殺,並批准了他作為政治難民的永久居留權,其實是一個絕妙的反諷。事實的死亡並不構成效應,只有被認可的死亡才是真正有效的死亡。而前任老師近在眼前的死亡,卻一直無法認可,既而持續影響著活人的認知。關於這場自殺,始終沒有給出任何明確的原因,彷彿處在死於未死的真空地帶。而試圖正視真相化解這層死亡的拉扎,不得不被迫悄悄離職。死亡並不可怕,真正讓人不安的卻是人們對於其不必要的惶恐。這一有些反高潮意味的平淡結尾,顯然並菲是看慣心靈雞湯式師生片觀眾的期望。從片頭的死亡,到片尾的淡然,全片的衝擊力一直處於遞減狀態。但死亡的陰影卻依然存在,問題也沒有真正解決,只是就這麼被永遠擱置了。不過,對於觀眾和片中的角色來說,輕微的波瀾便已足夠,死亡的問題其實永遠沒有正確答案,更重要的其實是你面對它的態度。從這個角度來說,[拉扎老師]的超脫便更加難能可貴。

高潮時刻:第三分鐘,賽門發現班主任在課堂上吊自殺。
精彩台詞:大樹愛著蝶蛹,希望它成長,又不願它離去。
適宜人群:家長與老師

(原載於《看電影》審片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