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倭寇的蹤跡--The Sword Identity

倭寇的踪迹/TheSwordIdentity

5.4 / 692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浩峰
編劇: 徐浩峰
演員: 于承惠 宋洋 趙圓圓 馬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耳聽為真

2012-12-28 06:45:37

至刃無鋒,大巧不工


倭寇的蹤跡並不是一部武俠片。 甚至於並不是一個電影。倭寇的蹤跡,是徐浩峰向這個世界拋出的一根釣絲。
   心明萬物而以一跡行之。
   看倭寇的蹤跡,觀眾讀的是徐浩峰本人的一種思想。思想可以通過任何形式與人交流,卻與表達思想的形式無關。佛化身千萬,皆本心如一。徐導的思想,外相是小說、電影,是新式武俠根本不重要。關鍵在於閱讀的人,能否透過電影紛繁五色的外相,看破其中至簡至易的大道。
   徐浩峰說過:好的東西,應該是笨的。這部電影,乍一看來講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代表「自我」的年輕人,為了自己堅守的東西能得到世俗的承認,去做了很多努力。在努力的過程中這個年輕人成長了,最後他以一種近於荒謬的方式彷彿得到了世俗的承認。但這種承認,只是把他的精神束之高閣。片子結尾,他抱得美人歸,卻沒有解決他要到何處去的問題。
   只有真正的武俠片,才不是武俠片。只有真正的電影,才不是電影。整個電影的語言,是在一種拙樸的敘述氛圍中,假託了明朝這個倭寇鎩羽後,刀槍入庫的時代。一個和平的背景往往才會出現真實的世風。一個和平的小鎮,比武都是點到即止,守城的兵將整天在想著立功後把身上的紙盔甲換成鐵的。此時動盪的因素出現了,所有事都開始圍繞「倭寇」開始運動。由於徐導對電影風格的一個把握,使得影片很多地方是引人發笑的。但是觀眾所笑的這些點,反而恰恰是整部片子最嚴肅的地方。是最應該拋開表面而去深深體味的地方。笑的越大,就越是內涵厚重的地方。這是一種反差,是導演的高明之處。想看懂這部電影很難,卻是對欣賞這部電影非常重要的。
   任何一部傳世的電影佳作,首先需要有哲學核心和人文思考。沒有靈魂的電影只是金錢投入金錢產出的文化空殼。在徐導的第一部電影倭寇的蹤跡裡面,徐浩峰開始漸漸的在嘗試他的哲學體系。倭寇的蹤跡是一個試水之作,徐浩峰拋出了一根釣絲,就像片中的武功無影無響一樣伸出棍頭來試探各方面的反應。 演員是導演手足的延伸,導演的意圖要由演員的表演來表達給觀眾。電影選用了青年演員宋洋出演男一號梁痕錄,於承惠老先生出演代表武林勢力之一的裘老。宋洋的螢幕形像有種冷峻的武人氣質,非常符合中國古典審美。宋洋形象的拙樸、入骨的剛毅,以及在武打上的天賦和踏實努力的風格應該是導演選角的重要考量因素。而實際上,看過影片的觀眾都很認可宋洋對男主角的詮釋。對於演員選擇的嘗試,徐導獲得了成功。
  當然,這部電影作為徐浩峰今後一系列電影的序幕,有很多地方還是生澀和不成熟的。首先倭寇的蹤跡的敘事風格很小眾。這部電影去了威尼斯電影節,其風格受到許多影評人的讚賞。但是中國的大多數觀眾由於理解力的限制,很難欣賞並認為這是部好片子。深入易,淺出難,如何在大眾能接受的尺度和自我對電影的追求之間尋找平衡點,是徐浩峰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其次,由於徐導的意圖很深,演員與工作團隊如何完美地體會並且表達出徐浩峰的要求,也是一個需要長期溝通和磨合的過程。這部電影裡有一些地方可以看出,演員不是那麼理解導演要表達的東西,有些地方演的糙了。這兩點是接下來的一系列電影中,要慢慢解決的主要問題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