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巴頓將軍--Patton

巴顿将军/铁血将军巴顿/Patton:ASalutetoaRebel

7.9 / 109,501人    172分鐘

導演: 法蘭克林沙夫納
編劇: 法蘭西斯柯波拉 Edmund H. North
演員: 喬治史考特 卡爾馬登 Stephen Young (Ⅰ) Michael Strong (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肥嘟嘟左衛門

2012-12-31 00:01:04

盟軍中的戰爭狂人


1970年,正是越戰最緊張的年頭。美國在此時拍《巴頓將軍》,無疑是為軍方宣傳打氣,那麼此片的主旋律基調也就毋庸置疑了。但美國主旋律還是與某朝主旋律不同,儘管口風很正面,但巴頓還是被塑造成了一個精彩豐富的人物形象。

巴頓是二戰盟軍將領中性格色彩最富戲劇性的一位,如專門研究他的德軍上尉所言,他是來自16世紀的浪漫騎士,他熱愛軍事歷史,片中每到一處就要憑弔懷古一番,還不時賦詩一首,再揮斥方遒。比如在突尼西亞回顧迦太基與羅馬的布匿戰爭,在巴勒莫講這是史上易手最多的城市,在馬爾他則是馬爾他騎士團。巴頓在二戰中非常活躍的是西西裡的戰役,前年我剛去過哪裡,在片中我也看到了許多熟悉的地名,除了巴勒莫,還有Siracusa, Catania, Messina, Agritento等等,各個都是今日旅遊勝地。

巴頓相信自己是漢尼拔、腓特烈、拿破崙轉世,他是個絕對的戰爭狂人,只不過屬於盟軍一方。他的名言是「防禦工事是人類愚昧的紀念碑」,其作戰方針是進攻進攻再進攻。軍紀嚴明,身先士卒,能打最硬的仗。片中諸如「我們已經殺到地圖外面了」,「就算出於禮貌,巴頓也該告訴我們他的位置」,「給他一個頭條,他又能前進30英里」等等細節都體現了這一特色。他瞧不起大多數同僚與對手,最大的願望是能和隆美爾對決,甚至單獨開著坦克決鬥,可惜他未能和隆美爾正面交鋒。至於蒙哥馬利和朱可夫,他完全不放在眼裡,而本片作為巴頓的主旋律傳記片,也明顯醜化了這兩位的形象,蒙哥馬利如同跳樑小丑,朱可夫矮了巴頓一截還挺猥瑣。除了和德軍的戰鬥,本片的一大亮點就是巴頓和蒙哥馬利的隔空咒罵,甚至為了與蒙哥馬利爭口氣,而擅自變更路線冒大險。「I smell Monty」是讓他接到停止進攻的命令時的口頭禪。

巴頓的粗暴性格更是吸引觀眾的元素,本片一開頭巴頓在巨大的國旗前的一段純爺們的演講就讓他的性格特徵躍然紙上:「戰爭不是為了馬革裹屍還,而是要讓敵國的混蛋們馬革裹屍還。」這一段不僅是巴頓的個人表演,也是美軍的一段主旋律宣傳。手持馬鞭,叼著雪茄,滿口髒話的特色讓他吸引眼球,也招惹了不少麻煩。這個純粹的戰爭狂人,如同中國戰國時期的廉頗一樣,對政治沒有絲毫興趣,唯一的生存意義就是有仗可打,甚至揚言要集合納粹殘軍把蘇聯打下來。這樣的人在戰爭結束後就一定要退出歷史舞台的,果然他不久便死於一場詭異的車禍。

這樣一個傳奇軍事人物,用來做美軍的宣傳偶像是再合適不過了。片中的巴頓雖然缺點多多,但塑造成了一個很有性格魅力的人,在業績上更突出他戰功顯赫,是一員虎將。整個電影也平鋪直敘,非常主旋律,北非戰場的視野非常開闊。近3個小時的篇幅把巴頓在二戰中的戰功細數一遍,同時也突出了他掌摑懦弱的士兵引起的政治風波,來塑造他純爺們的形象。這樣的敘事方式在今天有點老套,但二戰的輝煌歷史和巴頓的個人魅力,還是不會讓這3個小時無聊。

巴頓死於車禍後,葬於盧森堡美軍公墓。前年大雨瓢潑的一天,我前去拜謁了一番,在漫山遍野整齊劃一的十字架中找到了他。他與他的士兵們長眠在了一起,相信這是他所要的歸宿。

照片請點擊
http://www.saoyuying.com/2012/12/patton/

微信公眾號: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