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阿拉伯的劳伦斯/沙漠枭雄(港)/阿拉伯的罗伦斯(台)

8.3 / 315,980人    216分鐘 | UK:228分鐘 (director's cut) | UK:187分鐘 (1970 re-release) | UK:210分鐘 (original version) | UK:2

導演: 大衛連
編劇: T.E. Lawrence 羅伯‧波特
演員: 彼得奧圖 亞歷堅尼斯 安東尼昆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ack.Lee

2012-12-31 05:05:44

文明與野蠻,自由與夢想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文明與野蠻,自由與夢想

So long as the Arabs fight tribe against tribe
so long will they be a little people
a silly people.
Greedy, barbarous and cruel,as you are.

史詩片是史詩片,不是因為大場面,抑或壯闊的風光,而是對歷史文化的深入解讀和批判。

第一次看《阿拉伯的勞倫斯》,馬上就想到了里恩的另一部經典《桂河大橋》,與其說是導演風格相近,不如說是兩部片子對文化的深刻反思。

開頭這一段勞倫斯對阿里所說的這幾句,幾乎是一語成讖。之後雖然勞倫斯極力彌合部落間的仇恨,把文明,紀律,帶給阿拉伯,還是沒能改變殘忍野蠻,互相攻伐而非合作的民族傳統。

最後攻入大馬士革,英國人先機已失,只能做壁上觀。但阿拉伯臨時議會做了什麼呢?無休止的爭吵,破壞,掠奪。他們只是一幫沙漠裡打家劫舍的野蠻人,完全不會用民主的方式決策,執行,用文明的方式讓所有人受益。當你用殘忍的方式對待敵人,你也是這樣對待自己,幾千土耳其傷員在沒水沒食,蒼蠅亂飛的醫院裡等死,也昭示了這個文明的無力。大英成為日不落帝國,就像羅馬等歷史上的帝國一樣,不是因為堅船利炮,而是文明戰勝野蠻。

水,電,基本的城市秩序都維持不了,蠻荒沙漠裡來的部落只能回到蠻荒的沙漠裡去,英國人的付出,不過是「一個掛阿拉伯旗的英國水務局」,就接管了大馬士革。勞倫斯的失敗,與其說遭到政府的背叛,不如說是個人無力改變阿拉伯的文化和傳統。

里恩是一個偉大的導演,他從歷史文化的角度用宏闊的畫面和史詩的敘事拍出一部偉大的作品。相比之下,被國內奉為「經典」的埃及豔后對歷史的解讀簡直可說是莫名其妙了。

在這裡我無意為英國文明唱讚歌,只不過是說出事實。里恩也是如此,本片也有一部份對英國社會文化的批判。勞倫斯差點變成一個阿拉伯人,也於此有關,私生子的身份,強調「紀律」等等。但即便如此,勞倫斯畢竟獲得社會認可,成了一個英雄。

對文明和野蠻批判最深刻的,還是里恩的另一部作品《桂河大橋》,可說是揭示了日本人必敗的文化邏輯。日本人是亞洲「全盤西化」最徹底的國家,尚且沒能完全學到西方文明的精髓,有時候看到國內網上類似「打土豪,分田地」似的言論,真的不知道說什麼好。扯遠了,呵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