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悲惨世界/孤星泪(港)/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

7.5 / 347,297人    158分鐘

導演: 湯姆霍伯
編劇: 維克多雨果
演員: 休傑克曼 羅素克洛 安海瑟薇 亞曼達塞佛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不想擁抱我的人

2013-01-02 06:56:56

What a Wonderful World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記得還是2012年中在香港第一次刷諾蘭版蝙蝠俠終曲時,正片前放了《悲慘世界》的預告片。小學時拜讀過雨果的《巴黎聖母院》,被大段大段的描述性文字嚇得不敢看這位偉大法國作家的其他作品——但那預告片剛開始就將我震住了!請原諒我的土鱉吧,連這版本是音樂劇改編都不知道,可預告片裡畫面剛出現,演員一開口,我就無法自製地對這部陌生的電影一見鍾情了,決心一定得去電影院掀起她的蓋頭來!
今天是2013年的第一天,我把新年的清晨獻給《悲慘世界》。iSquare把早場電影安排在超大的IMAX廳放映,不能不說是一個驚喜:雖然本片並沒有自帶IMAX效果,但絕對是得放大來看的一部片子,一部該大寫的電影。不得不說,港譯名《孤星淚》將整部小說、整部電影的歌劇都改得小了——電影裡的世界,並不是圍繞一個人的孤獨抑或愛恨抑或眼淚的主觀世界。你看,你聽,look down,look down,do you hear the people,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這世上並沒有完美的電影。也許我會覺得沙威警長形象塑造的不夠豐滿完美,聲線過於平直,表演有點面癱,導致他最後理想幻滅的自盡也稍欠了幾分擲水而有金石聲的魄力;也許我會腹誹珂賽特不夠純美動人,或者感覺馬瑞斯多了幾點小雀斑——甚至冉阿讓的故事也不能完全打動我,電影時間所限,他的轉變似乎總有些突兀,缺了少許鋪墊。可是,我怎麼可能,怎麼可能,不會在法國大革命的炮聲中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最後哭至哽咽。
電影中的巴黎,多多少少有點像我曾經在旅行中浮光掠影的那座城市。有各種雄偉壯麗的巴洛克建築,就像沙威賭咒發誓時陰雨的顏色里一閃而過的巴黎聖母院——可這樣的巴黎,依舊是灰色的。現代的巴黎走過各種形形色色的途人,他們的身影甚至無法投影在五顏六色張牙舞爪的灰牆上千篇一律令我視覺疲勞乃至厭惡的塗鴉上。電影中的巴黎,每個鐵灰色的角落裡,可能都藏著一個卑微的人,以及他們心碎的故事。幾乎沒有人會低頭看看他們。即使是出身寒微的沙威,也只一味維護自己想像的公理和正義——他們的耳朵聾了,聽不到為了救外甥而去偷一塊麵包而在監獄虛擲十九年的冉阿讓的歌,聽不到被迫淪落風塵一無所有的芳汀的歌。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群眾不總是好的。人民中有冉阿讓這樣一念之差蒙主救贖重獲愛與勇氣的能量抗爭命運的人,有芳汀這樣被生活壓迫得失去所有再也無力反抗的人,飢餓的孩子躺在黑色的馬路邊嗷嗷待哺,殘廢的乞兒拄拐走過街市,眼睛裡早已喪失生命的光...可還有像芳汀昔年的工友那樣的人們,自己被生活虐待,轉而欺壓更弱小而無力還手的他者;可還有像酒館老闆夫婦那樣的人,心靈中除了對金錢不擇手段的掠奪再也剩不下什麼。中學的時候學法國大革命,一次又一次,」巴黎人民「憤怒地起義了,舊的政府就被推翻了——那時甚至覺得歷史書也有點幼稚好笑,一切都像過家家:傳說中人民的力量比塞納河水壩攔住的憤怒的潮水更洶湧,淹沒一切他們所認定的舊惡。可原來故事不是這樣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的幾個字的輕巧,革命開始了,人們把家裡的桌椅丟下來形成路障阻擋政府軍;可當戰鬥進入白熱化,家家關門閉戶,剩下的只是幾個年輕熱血的學生。
當安卓華揮舞的紅旗翻捲,那街道,那人潮,像絕了那幅初中美術書中屢次出現的油畫:勝利女神領導人民;可當明天勝利的光影幻滅,安卓華、馬瑞斯和他們的朋友們,躲在路障後,還只是幾個隨時要為革命犧牲沒有準備好的孩子。
而那個真正的孩子加羅珠,他在街上跑過、歌唱的時候,是那樣地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就像是一個昭示著美好的one more day之後的美好明天的使者;轉瞬間,他小小的身體就倒在路障前,而他還沒有看到過他所等待的明天的日出。我幾乎以為,在那一刻,憤怒的人民會起來,會用他們怒的鐵蹄踏平壓在他們頭上的悲慘世界,可是沒有,什麼都沒有,只有理想逐漸動搖的沙威,給這個小小的孩子別上最後的勳章。
也許我真不懂得原著,也許我真不懂得電影,也許我真不懂得革命,也許我真不懂得革命的失敗,破碎的苦痛。安卓華的身體吊在紅旗上,黑色是無法告別的過去,紅色是胎死腹中的明天。我想電影中的浪漫主義的法國人的革命竟然是失敗了吧,馬瑞斯回到他貴族的富有的爺爺身邊,他從哀悼他所有死去的」同志「的痛苦中飛快走出,投奔死亡與戰爭成全的小愛情,婚禮上高朋滿座:我猜,那大概都是從來都不曾look down,審視過這個悲慘世界的有錢人。
一個人的悲慘,或者多少還能算尤有餘慶:冉阿讓畢竟被主教救贖,過過好幾年嶄新的生活;芳汀畢竟孤女得托,了卻了最後的念想;馬瑞斯和珂賽特畢竟得到了一見鍾情愛情美滿的祝福;安卓華和他的朋友們畢竟算得上死得其所;就連,艾波妮,也畢竟能算曾經愛過,曾經和愛過的人在一起...但他們各自的小悲慘,所有人的悲慘加在一起,就是這個鐵籠子般的世界:籠中吶喊著自由法蘭西的歌音。
最後的最後,我想這悲慘世界也許也被從根基動搖了吧:最後的一幕,所有死去的人都回來,唱著他們沒能唱出的勝利光榮之歌。這一筆煽情,也許不算煽得高明而不露痕跡,但看到最後,被全劇催得淚點極低的我,實在不得不再掏出一張紙巾來擦淚。

所以,這齣大戲,或者細節有失之於輕忽,或許人物塑造並不盡如人意,抑或演員唱腔水平參差(個人音盲聽不出來感覺大部份都很好),但我依舊不吝於表示,這是最近這段時間個人最推薦的一部我看過的電影。如果有機會,我一定會走入影院,看第二次,第三次。我也一定會把原著補完,甚至會去尋找原音樂劇的周邊欣賞。

矮馬,這個2013年逃離了末日預言的世界,有好看的電影欣賞,有不好看的電影吐槽,有感動,有淚,有笑,有一起看電影聽歌分享感動的朋友,新年1月1日,不得不說,what a wonderful world。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