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袁小波

2013-01-04 06:38:25

卡夫卡式的階級輓歌


海德格爾說:人是一種」被拋」的存在者。因此當玩世不恭的陳桂林騎著摩托隨波逐流,作為一個工人階級失語的意象,只能在自言自語中自娛自樂。在時代變革的輓歌下,被遺忘的個體不斷髮現這樣的荒誕奇觀:時代在劇烈運動,而自己卻一直在原地打轉,像極了卡夫卡式的自我救贖。

直到妻子小菊帶回的外來「資本」的強勢介入迫使陳桂林下定決心去做一件偉大的事業:為自己的女兒造一架鋼琴。從這開始,鋼的琴就不再承擔敘事動機,而開始抒情與寫意。而在這個過程中,曾經的集體回憶在破敗的工廠里復活。電影也從前面極其形而上的舞台夢幻逐漸變得了相對形而下的音樂和機器聲,導演張猛也從悲天憫人慢慢開始苦中作樂。所以父親帶著一群二了吧唧的夥伴企圖重新拾起埋葬在工廠廢墟裡的文藝夢,並漸漸樂此不疲。然而,一個階級的窮途末路勢不可擋,那些試圖撥亂反正的人們最終還是被煙囪爆破的灰塵所淹沒,正如白嫩細弱的警察最終依然會押走高大威猛的流氓。

辛酸的是,有一天,陳桂林在理性與智識上無可奈何的承認自我階級身份的虛無,但在情感和德性上卻難以像切割闌尾一樣粗暴簡單的一刀兩斷。因為正是與城市、工廠、煙囪、老歌等建立起的特殊記憶讓自我之所以能成為自我。

最後鋼琴造好了,卻並沒有想像的快樂結局,陳桂林沒有贏得女兒,也沒有贏回身份認同,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地,每天還是不得不游弋於私人與時代兩個空間。但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這種同機器的曖昧複雜情懷是多麼的彌足珍貴,哪怕只是短暫的迴光返照。

本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寫道: 「在電影的諸社會功能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人與機器間的平衡。」因而當現實中由於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的衝擊下工業與城市、人與機器間的平衡被打破,我們便希望通過影像來彌補內心的缺憾及患得患失。毫無疑問,《鋼的琴》用純粹的質感重構了那段歷史記憶,承載了一代人卑微卻又不卑不亢的生命力。因此桑多羅扎克說: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個人認同的找尋及個人命運定向的私人體驗本身,都變成是一種主要的顛覆性政治力量。

但是影片的力量卻幾乎不間斷的被主題先行的俄羅斯後現代鄉愁充斥著,配樂的滿溢而出其實並不是結構上的缺點。相反,為了敘事邏輯上的連貫,音樂被強迫性的戛然而止帶來的失落以及過多的支線恰恰適得其反的破壞了整體氣韻的流暢和節制。當然,導演張猛對於城市以及階級的強烈情懷是不言而喻的,但鏡語上高度的風格化讓群戲時個體的動作產生了違和感,即行動為了目的而缺乏了合理性。

不過最難得的是,張猛很幽默,所以我們都不會難堪。《鋼的琴》只是戲謔的彈奏了一曲老歌,卻在這個虛假繁榮的中國電影市場裡振聾發聵。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