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袁長庚

2013-01-06 06:09:41

人間的教養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不安地瞥了一眼時間軸,還有二十分鐘結束,《放牛班的春天》是不可能了,但巴望導演不必關閉這所學校,不必撤換校長,不必讓胖乎乎的女生死,不必讓老師最終走掉……

還有很多的「不必」。這好比是純淨的「人間」的夢想:老師應當帶領我們找到靈魂,童年的廢墟上應當有金色的港口,黑白照片著色,疤痕速朽。人類因此才需要發明「教養」,指望著無論爹媽們的生活有多齷齪,孩子們都還盤踞著葡萄架下一張書桌。校門張開,好比天使們羽翼招展,圍牆外的枯水和污泥,早晚被導師們的盥洗池滌盪。人類因此不相信軟弱的園丁,好比不相信將軍的戰敗,義士的身亡,有情人的不能終成眷屬。

《超脫》是即將崩潰而不得的故事,教育,於是變成黑魔法,先前不知廉恥的惡童們,如果從未讀愛倫•坡,如果從未目睹過教員的軟弱,如果不會寫作,說不定還會幸福少許。但這畢竟是奢望,片子裡,男男女女不分老少都僵硬地懸掛在各自的社會角色上,明知不可為而為。我漸漸地覺得人類這動物的偉大:我們誰也不會心甘情願地墮落,賣淫要賣的有腔調,拯救也要拯救的有涵養。

王朔說:地球是個滿佈垃圾的重力場,你我都被「拘」在這兒。當年我讀這話,心裡佩服文學痞子的文筆:那個超自然力,命運也罷,上帝也好,本來就妖里妖氣,長著一雙蠻橫的手。

上學期的末尾,旁聽一個教育人類學的講座,著名的教授說:你們這些大人,幻想著給孩子們愛、安全、溫飽,幻想著讓他們得以啟蒙,成為茁壯的種子。屁,以上奢望沒有經驗材料能加以支撐。人類歷史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裡,孩子們養護孩子們,孩子們教育孩子們,在龐然的「社會」的裙邊,家長們無非配戲。

我坐在下面很沮喪:也就是說,畢竟我最多只能盡力教育我未來的幼子,但沒辦法教育他的鄰居,他的街區,他耳機裡的音樂,他掠奪的初吻。最重要的,我管束不了他的父親。

大人們,歷朝歷代,總願意批評孩子們。說他們不衛生,不乖巧,不本分。大人們驚詫於孩子們研究生畢業最心儀的居然是公務員,痛心疾首於孩子們在小小的年紀失卻了好奇心。大人們總是願意甚至樂於「驚詫」,這並不妨礙他們酒過三巡後批評兒子們玩音樂的夢想「太幼稚」,也不妨礙他們做老闆招工的時候,寫明一定要「北京戶口」。

這世界與孩子們無關,總是大人們在戰鬥,有些人夢想著拯救,有些人衝進校長辦公室打鬧、吐口水。

渾身刺青的兇猛少年,二十年後會不會同樣破口大罵:你他媽真是個社會的渣滓,廢物,你就不能陽光一點兒?白養你!

身在學院,少不了看見講台的背面。博士學生崩潰的百態:災難一般的消化系統,一次次煉獄一樣的相親和失戀,黑白顛倒作息失調,餐桌邊的說笑只能用來墊桌角。他們是以後的為人師表。偶爾見了酒肉朋友或遠房親戚,「你們做老師的,真好。」我暗地裡苦笑,你們可知道將來閨女兒子會落在誰手?教養,說得好聽,連實驗也算不上,學院,有人說那就是情商的墳場。我當然不服氣,但也不太有底氣。

人們硬著頭皮走進學校,真的為尋找牧羊人嗎?未必。我們做孩子的時候,就明白先生們的煩惱和無力,正如《陽光燦爛的日子》,馬小軍的望遠鏡里,清清楚楚看見老師撒尿,還要渾身一抖。

只是大家多少還存著奢侈的幻想,幻想著遇到一位教師:落魄、憂傷的紳士,無不良嗜好,背負著成長的枷鎖,住在一間租來的公寓,擺滿宜家的器具,晚上批改作業,上班坐公車。長大到今天,還留在記憶裡的老師們,大都曾經真實地承認過那種無助,抑或分享過奢侈的相互溫暖,走過一程。路要自己走,老師們替代不了,家長們替代不了,「教養」也不行。

但因為「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的對「超脫」的渴望,有些人和有些故事,得以不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