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浩劫奇蹟--The Impossible

海啸奇迹/惊天巨啸/浩劫奇迹(台)

7.5 / 244,319人    114分鐘

導演: 胡恩安東尼奧巴亞納
演員: 伊旺麥奎格 娜歐蜜華茲 瑪塔圖拉 湯姆‧荷蘭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艾晨

2013-01-11 16:01:05

《驚天巨嘯》裡的成長教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文>艾晨
     
    這裡的「成長教育」指的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監護人對其所進行的德智體等方面的教育,與「生命教育」內容相契合。(百度百科:「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對生命的關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
    上一部讓我對國外的成長教育有所思考的電影是《陽光小美女》,而這部《驚天巨嘯》亦讓我感受頗多。特別是片中Lucas面對災難時的表現,讓人印象尤為深刻。這與其父母平時的教育自然是分不開的。本文試著對片中場景略做評析,多有劇透,請謹慎閱讀。

一、尊重教育
場景一:酒店裡,Lucas打開冰箱看到可樂,不敢造次,問媽媽可不可以喝。媽媽讓他喝水,他乖乖把可樂放了回去。
場景二:Lucas發現Maria腳上的傷,Maria轉身過來時,衣服已經破爛,胸部外露,Lucas一下轉過頭去,說自己不能看到她沒穿衣服的樣子,然後道歉。
場景三:樹上,Lucas打開可樂先給了媽媽,Maria喝了一口遞給了Daniel,Daniel喝了一口之後,又給回Maria,並輕撫著她的頭髮,握住她的手。
場景四:車上,小Simon說尿急,Tomas讓他憋著。直到後來實在憋不住了,Simon才跑下車尿尿。

這幾個場景里,分別體現了孩子對長輩的尊重、對女性的尊重、彼此尊重、對他人的尊重。誠然看上去似乎都太過微不足道,只是最基本的一種禮貌問題。但是正是這些最基本的,也經常最為孩童所忽略,甚至為大人所不以為然。
私以為,下意識的反應其實最能體現出教育的潛移默化。

二、善良教育
場景一:聽到Daniel的呼救聲時,Lucas認為「我們自身難保,幫不上忙」,媽媽則說「即使我們會死,也得去救他」。
場景二:醫院裡,媽媽要Lucas把橘子分一半給別人,並誇他是最擅長幫助人的孩子,讓他去醫院幫忙,做任何事都行。
場景三:父親自己找人的時候也在幫別人找人。

同情、幫助弱小者是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重要內容。善良教育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愛的教育」。無論孩子以後是否能成功,至少都要有一顆金子般的心。

三、責任教育
場景一:Lucas,從海嘯發生之後就擔負起了照顧媽媽的責任。
場景二:Tomas,一個坐飛機會因為顛簸而害怕,在酒店因為害怕而睡不著跑去找媽媽的小孩,卻能答應父親,承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在山頂的避難所,Simon說害怕,小Tomas教他「閉上眼睛,想點快樂的事」,並幫他蓋好被子。

「Promise」這個詞在電影裡出現了很多次:在送媽媽去醫院的路上,Lucas說「我不會丟下你的」,promise;醫院裡,媽媽要Lucas去幫忙,他擔心「我走開你真的不要緊嗎」,媽媽promise之後他才走……信守承諾是負責任的重要表現。

四、生存教育
場景一:游泳,如果不是小到Simon那樣的小孩都會游泳,那麼海嘯一來,基本已無生還希望。
場景二:海嘯過後,Lucas從水中撿起可樂,凸顯其求生意識。水退後他就和媽媽撤到高處等待救援,並且明白在不知道救援何時到來的情況下,收集手邊的淡水資源十分重要。

生存教育裡重要的一門課就是「災難教育」。培養生存意識、生存能力和生存態度,這是教育的主要內容。
在水裡的時候,Lucas因為恐懼而發抖,抱著媽媽哭喊著「我害怕,我們回家好不好」,媽媽則溫柔地在他耳邊說「我也怕」。相似的對話在父親與兩個孩子間也出現過:父親要繼續去尋找妻子和大兒子的下落,拜託Tomas照顧小兒子Simon,他說「我害怕」,爸爸說「我也害怕」,然後說「如果媽媽和Lucas也一個人孤伶伶的害怕,該怎麼辦」,Tomas似懂非懂,就明白了。
正是這樣的教育,讓我們覺得,面對災難時,恐懼本身並不可怕,也不可恥,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只不過恐懼之外,我們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與其說是災難讓男孩成為一個小男子漢,還不如說是平時的教育在這時起了作用。

五、死亡教育
場景一:送媽媽去醫院的路上,Lucas沿途看到那麼多的屍體。
場景二:帳篷里,Lucas翻看死亡登記冊,看著那些面目全非的照片。
場景三:山頂上,74歲的女人和7歲半的湯瑪士之間的對話。
湯瑪士說他喜歡看星星,女人說:「Some of those stars have been burnt out for a long, long time. They』re dead, but once they were so bright that their light is still travelling through space. We can still see them.」(有些星星,早已在很久很久以前燃燒殆盡。它們死了,但它們也曾經發出過耀眼的光芒,那些光芒穿過浩瀚的宇宙,終為我們的雙眼所見。)

這裡直接引用百度百科上的一段話:絕大多數美國家長是將「死亡」視為一種「情感知識」存入孩子的「知識庫」的。他們斷言:可能有那麼一天,家中一隻小狗小貓或家庭成員真的歸西時,孩子便能動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識」,來理解他將面臨的深深悲傷究竟是怎麼回事了。

六、後記
也許有人會質疑,認為這只不過是電影而已,當然存在虛構、誇張成份。誠然片中的小孩都有超過我們意識里認為的「應有的」成熟與冷靜,換做成年人都未必做的到。我們要分析的其實不是這部電影裡的具體事例,而是這些事例所反映出的現象。
試想一下,為什麼我們一提起天朝的小孩,首先想到最多的標籤是:不尊重別人、任性、霸道、嬌慣、生存能力差、自私……諸如此類貶義的形容?褒義的當然也不少,個例是不能代表共性,但是卻能反應共性。
與天朝廣為詬病的「應試教育」相比,國外的「素質教育」歷來為人推崇、嚮往。然而寫這樣一篇文章,本意不是崇洋媚外,只是想說明「怎麼做是對的」,而非「誰是對的」。國外自然也有不那麼做的,國內自然也有那麼做的,只是從比例上,國外的多為普遍現象,國內的卻是鮮見的個案。
教育的本質即是以教育人,「教」是手段,「育」才是目的。然而國內學校、家庭卻多重於教疏於育,且限於形而松於心,每每看到各類無下限、三觀不正的「熊孩子」,多感詫異、憤怒。作為「社會關係的總和」的人,最基本的特質是素質和智慧,因此教育也應注重人的心理能力和思想能力的培養。這就是我們所要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電影裡,車站團聚的那一幕讓我印象深刻。在奔跑而來的弟弟們面前,Lucas就是個兄長的模樣;而在父親面前,奔跑而去的他就是個孩子的模樣。Lucas和多數小孩一樣,也會欺負弟弟,也有恐懼的時候,開始時也不想救丹尼爾,但是後來的表現我們都看在眼裡了。他並不是一步就成長到位的,正是在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引導下,他才慢慢展現出他的成熟。

2013-1-1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