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陸支羽

2013-01-11 17:18:09

《林肯》:從解放姜戈開始


自去年《胡佛》和《鐵娘子》之後,好萊塢便開始掀起一股政治人物傳記風。於是,史匹柏醞釀多年的《林肯》便隨之火熱出爐了。業界向來有一種說法,說一個拍傳記片的導演,往往都有狐假虎威的嫌疑,即意借他人之名來榮耀自己。但顯然,久已聲名遠播的史匹柏無需這一茬。他接手《林肯》的初衷顯然要單純得多。拋開影片本身炙手可熱的話題性,史匹柏更大的擔憂在於,如何重述歷史真相,如何拍活林肯總統,如何將一代偉人的命運切實熔鑄於整個故事中。

【林肯不是一座雕像】

印象中,美國人曾不厭其煩地拍攝了大量的南北戰爭電影,而作為重要歷史人物的林肯卻鮮少出現於大螢幕。追溯上一部林肯傳記片,恐怕還得推前至1939年約翰·福特導演的《青年林肯》,且影片的事件焦點僅僅集中於律師時代的年輕林肯身上,全無涉及「南北戰爭」及「解放黑奴宣言」的命運巔峰期。顯然,在大多數人眼裡,林肯僅僅是歷史教科書上的重要一筆,經典無疑,卻遠遠談不上濃墨重彩。

直到2005年,普利茲獎得主桃麗絲·基恩斯·古德溫寫出了近1000頁的巨著《對手團隊:政治天才林肯》,講述林肯政治團隊「四虎將」眼中的林肯,藉由他們的目光側面還原林肯總統的強大人格魅力。由此,一代偉人的政治生涯開始有了真正動人的細節。伴隨著長期熱銷,此書更一度被宣傳為:除了聖經,美國總統歐巴馬最想帶進白宮的書。於是,史匹柏接手電影版《林肯》的計劃也進一步提上了日程。

夢工廠請來托尼·庫什納為《林肯》量身打造電影劇本。算起來,這是庫什納與史匹柏繼《慕尼黑》之後的第二次合作了。據《時代》週刊透露,庫什納的第一稿《林肯》劇本長達500頁,史匹柏認為太過龐雜,拍不了。於是,最終定稿劇本便僅僅聚焦於內戰最後階段,以及林肯在眾議院奮力爭取第十三號修正案的故事脈絡上。從《林肯》投入劇本創作至今,我們遲遲等了六年;而事實是,早在《丁丁歷險記》與《戰馬》之前,《林肯》便已開始籌措拍攝計劃,但直到今年才最終殺青出爐。所幸,比之於2011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胡佛》與菲利達·勞埃德的《鐵娘子》,《林肯》的影響力顯然更加不容小覷。早在今年美國大選之際,《林肯》便已趁熱打鐵推出過一款助陣預告片,以美國國會大廈起頭,以廢除黑奴宣言一刻的歡呼作尾。於是,黑人總統歐巴馬便果然再度連任了,戲裡戲外相得益彰,應景非常。

除了《林肯》本身的歷史性噱頭外,影片最大的看點則在於丹尼爾·戴-劉易斯的出色演技。這位縱橫好萊塢多年的老戲骨,曾憑藉《我的左腳》和《血色將至》兩度榮膺奧斯卡影帝;如今,在他演繹下的《林肯》,再次被視為奪獎大熱門。想來,劉易斯的出色正在於,他並不著力於呈現林肯的偉大之處,更在於將林肯還原為普通人。史匹柏也心知肚明,拍傳記片最忌諱的是:什麼都有了,除了沒有人。於是,當第十三號修正案在眾議院通過的那一瞬,林肯的靈魂與我們達成一種永恆的共振。在美國人眼裡,這是美利堅民族的精氣神時刻。對於異邦人而言,這一刻的歡呼,則正如梅爾·吉勃遜在《勇敢的心》中吶喊「自由」。

整體而言,劉易斯對林肯內心的捕捉並非照本宣科,而是注入了自身對政治人物的深度理解。正如史匹柏所言,林肯不僅僅是一座雕像,首先它是踏足過這片土地的一個活生生的人。而劉易斯的詮釋,更表達了林肯對這片沃土的熱愛。無獨有偶,追尋美國夢是每一個人的權利與自由;即便破滅無數次,也依然會有人堅守如初。可見,史匹柏還是那個尊崇真善美的老孩子,《林肯》的主旋律底色,也無疑是對好萊塢價值觀的又一次正面弘揚。當世,或許唯有這樣的正能量,才足以抵抗末日危途的憂懼與恐慌罷。
  
【低調冒險中的蛻變】

史匹柏老了,他的童心也跟著老了。從《大白鯊》、《ET外星人》和《侏羅紀公園》的科幻童話時代,到《辛德勒名單》、《慕尼黑》和《林肯》的歷史風雲時代,史匹柏彷彿經歷了從孩子到成人的蛻變。或許,唯一不變的是,他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則一如既往迎合著好萊塢的普世價值觀。想來,史匹柏之所以能夠成為好萊塢導演中的常青樹,便在於對好萊塢規則的完美貼合。回想早年,史匹柏曾說,他的成功正在於,他所熱愛的東西也是全世界人民所熱愛的。顯然,不同於其他導演與好萊塢的殊途同歸,史匹柏則是與好萊塢共進退。

史匹柏的世界性野心始於《辛德勒名單》。1993年,《辛德勒名單》廣受讚譽,席捲了奧斯卡七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重量級獎項。在關於奧斯維辛的反戰題材電影中,《辛德勒名單》的知名度更無疑是名利前茅。作為美國導演,史匹柏第一次真正彰顯了一部電影的影響力;他本人也藉此榮登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巔峰時代,甚而第一次在藝術高度上為歐洲人所賞識。史匹柏開始有了拍出更偉大的世界性作品的念想。2005年,他一鼓作氣拍出了《世界大戰》,以一種憂心忡忡的姿態,借影像模擬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本片較其以往的大片更彰顯大場面,絕望地還原了人類自戕的末日危途。我們徜徉於黑壓壓的廢墟中,像一群精疲力竭的小丑。遺憾的是,《世界大戰》並沒有給史匹柏帶來更大的聲譽。大片轟炸的年代來了,世人反而懷念起《ET外星人》時代的純真幻想。科幻大片從原始萌芽到氾濫成長,影片品質每況愈下,卻反而培養起電影人兇猛的自信。史匹柏開始明白,當影像技術抵達到一定高度,藝術淪喪便將成為可怕的事實。

回溯1982年的《ET外星人》,我們難免感慨萬千。史匹柏借孩子與外星人的神秘接觸,將目光投向遙遠而奇妙的宇宙,一場幼時夢想還原而成的科幻童話,曾溫暖過多少孩子的心扉。作為科幻電影百佳之一,《ET外星人》對後世科幻片的影響亦不容小覷。若說《星球大戰》是奠定了科幻電影發展進程中的結構格局,那麼《ET外星人》則堪稱電影人對外星人形象的一次真正摸索。及至2011年,史匹柏推出《丁丁歷險記》和《戰馬》,前者是對兒時夢想的深切緬懷,後者是對奔騰年代的愛與勇氣。雖然這兩部電影的整體口碑都不如《大白鯊》、《ET外星人》等早期電影,但他對人性真善美和人道主義的不懈追求,卻依然打動人心。正如影迷所言,或許史匹柏其實從未老去,而是作為觀眾的我們老了,看慣了風雨兼程,便不再相信生命的純真與美好。

縱觀史匹柏近年來的作品,整體較以往晦暗陰沉了不少,一方面是由於涉及題材的變遷,再者也反映了導演心態的變化。從影像色調上而言,《林肯》的整體品質類似於《戰馬》,這也是史匹柏近年來的慣性基調。從近來講,這是對2005年《慕尼黑》的歷史性延續;從遠來講,則是其後期創作的整體性變奏。至於美國人所以為的,馮小剛就像中國版的史匹柏,這種說法我看就算了罷。倆人除了都是賺票房高手外,別無可比之處。換句話說,馮小剛再如何吹水都只屬於中國;而史匹柏卻至少有過屬於世界的時刻。

PS:此標題與正文無關,不,當然也有關。^_^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