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萬箭穿心--Feng shui

万箭穿心/风水/FengShui

7.7 / 686人    120分鐘

導演: 王競
編劇: 吳楠
演員: 顏丙燕 陳剛 焦剛 李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侯曉林

2013-01-19 01:14:18

《萬箭穿心》:可恨又可憐、害人又害己


《萬箭穿心》:可恨又可憐、害人又害己

本片講述了一個中國普通女人的艱辛生活,看過之後,很多觀眾朋友們內心感覺十分糾結,又難以演說,現特別邀請網路情感專家「有肉吃跟著你」先生,來為各位深入剖析本片!請用浪聲歡迎——

有肉吃跟著你:大家好!這部電影過於黑暗,過於沉重,甚至將人性之惡一絲不掛地呈現在了觀眾眼前,咱們今天就來談一下片子的主人公李寶莉,對於中國人的印象還停留在「勤勞勇敢,世界第一、幸福無比,走進新時代」的朋友請繞行,否則中槍,概不負責。

片子主要講的李寶莉遭遇丈夫出軌、下崗、投河等一系列風波後,獨自挑起生活重擔,養育婆婆與兒子的故事,看似平常,實則不然。咱們從頭開始說。
故事一開篇李寶莉就以一個女強人的姿態出現,從搬家開始就忙前忙後比丈夫還能耐,不僅如此還當著外人和兒子的面「挖苦」丈夫,毫不留情。夜裡,慾望降臨,可以滿腹屈辱的丈夫對於那事興趣全無……丈夫要提出離婚,她也有去反思婚姻到底出了什麼錯。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非常自我,只顧著自己的情緒宣洩與意圖實現,而缺少與其丈夫有情感上的溝通,他們的心靈之間似乎並不用愛情相連。

隨後的捉姦,戲拍的非常經驗,演員十分老練,李寶莉從怒不可遏到痛哭流涕,似乎是每位正常妻子的必然反映,但值得深思的是,其實她對丈夫並沒有那麼深刻的愛(前面除了夜晚需求之外,毫無描寫),那麼她為什麼如此難過?這就碰到了中國婚姻的痛處,即使不愛另一半,但另一半的出軌也構成了對於自己的羞辱與徹底否定,這種心疼更多是來自於「被傷害」而不是「真愛的破碎」!!!

這樣以來,她的「報復」變顯得合情合理,她要讓「傷害她的人」得到「懲罰」,然後再「裝好人」奪回「丈夫」。

但深層上,用「丈夫因為妻子的寬容而留在家庭」,這樣名存實亡的婚姻到底有何意義?更殘忍的是,丈夫的不行就像一種「懲罰」。或者說,丈夫在她的心裡似乎無非只是一個長期固定的人肉zi慰器,當這個「夥計」失效,她才會將此作為利器作為夫妻爭吵時的必殺鐧!丈夫投河,她的眼中無淚,只是履行一種「義務」般去挑起生活的重擔。

接下來的十年,是艱苦卓絕的十年。看似是一個肩負生活重擔的苦命女人,看似一個含辛茹苦的偉大母親,這一切都喚起中國女人的共鳴,因為她們會看到,一個女人的好年華就這樣被生活蹂躪得銹跡斑斑,但是……

強行霸佔近乎無愛的丈夫,強行捍衛貌合神離的婚姻,讓這個家庭不堪重負,而外在的「打擊」一下變可以把這個家庭震得七零八落,誰之過?

沒有辛勞也有苦勞,可是偉大的媽媽為什麼不去關注孩子內心的成長?任由憎恨的種子在孩子的心裡生根發芽,無視母子間的隔閡任其肆意蔓延,不關注孩子心靈的媽媽,怎麼算是合格、稱職、偉大的母親?

然而,在這片地大物博幅員遼闊的土地上,又有多少這樣忙著掙錢就覺得自己已經完成了養育重任的母親??
又有多少顆幼稚純真的心靈只得生理的溫飽、卻無心理的疏導、遭受母愛的忽視?

她是這場悲劇活動的執行者,她毀了丈夫,毀了家庭,甚至也毀了兒子,她是如此可恨,卻又如此可憐。
她沒有對於丈夫付出充沛的感情,獨自忍受了十年的辛勞,當她把情感投向一位「混子」,卻差點被當成了「交易」。
她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孩子考上大學(意味著成人),與其說是對於孩子的厚望,不如說是對於「自己可以從此減負」生活的強烈期盼!

然而,孩子十年來對她的冷若冰霜形同路人似乎都沒有讓她的心靈陣痛,倒是孩子看到她光著腿穿著別的男人的襯衫時的羞辱直戳心扉,倒是天台上孩子把所有罪過揭開時,她才不知所措。

這十年,她也沒有得到任何幸福可言,倒是與「混子」重新開始生活時,讓我們疑惑,這到底是生命與心靈的堅韌,還是石化的人本來就沒心沒肺?
這個可恨又可憐的女人,在生活中長河中掙扎拚搏,到頭來卻傷害了丈夫、孩子以及自己……
這是多少人生活的足跡,這是多少人生活的縮影?
這是怎麼樣的文化下才培育出的人類,到底是吃人魔鬼還是孤獨苦鬼?








PS,其他人物也有深入分析的空間,丈夫的角色描寫充沛,孩子卻顯片面單向(其實他的心中不應只有恨,而是應該是恨與心疼的交織)。看片過程中,腦子裡不斷閃現《拜訪者Q》,核心相通,極為殘忍地表現人性的卑微與窘迫。

PPs,昨晚在CCtv6看到本片,配音不是原音,沒用「方言」,很有可能是一個配音高手配的。
PPPs,片子的拍攝很值得愛好者學習,大量斯坦尼康的運用,晃而不暈,全片應該連搖臂都沒用到,剪輯幹練,配樂簡約,電影手法過硬。




                                      有肉吃跟著你
                                      2013 1 18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