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悲惨世界/孤星泪(港)/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

7.5 / 346,610人    158分鐘

導演: 湯姆霍伯
編劇: 維克多雨果
演員: 休傑克曼 羅素克洛 安海瑟薇 亞曼達塞佛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餃大仙

2013-01-21 03:41:52

非音樂劇愛好者也想廢話幾句 Les Misérables



悲慘世界這本小說因為名列名著系列,加之連帶著雨果的名字長年出現在中小學語文教材里,總是不能激發我觀摩的熱情,電影也是在室友這個狂熱粉絲的耳提面命下激出了點好奇,趕在院線下映的尾巴時間前往了電影院。

有趣的是,最後的結果是放映全程里室友磨皮擦癢,我倒隨劇情專注備至。所以音樂劇這個形式也不是每個人都享受得來,連原著粉絲在連串的歌詞替台詞的過程中都難精神集中,只能說,看這樣的電影首先還是要必備點音樂方向的文藝情懷。

從劇情來說,長篇巨著濃縮成這樣一個完整的故事已經實屬不易,不過對沒有看過原著的人來說,也確因為刪改製造了槽點。比如Jean Valjean是怎麼從逃犯奮鬥成市長的?比如他這十幾年說是躲來躲去,但看起來怎麼似乎就在一個城市沒離開似的老與追捕他的警官狹路相逢?再比如後部份他那個所謂隱秘的住所看著輕易就被Eponine妹子找到了,那追捕他十幾年的警官居然還不能找到?

但輕微的槽點不影響整體觀感,故事還是那樣壯烈恢宏,且又深邃浪漫。看著看著突然想說雨果君果然不愧是文學大師,在革命背景下融入個人命運反思這種事,沒有說教感也沒有玩命的吹捧,當我一個雙魚座忐忑地捧著紙巾生怕裡面主角命運太悲慘哭到我鼻炎發作的時候,發現大師對角色的虐才真的叫帶著愛。似乎每個人都是順著環境和軌跡而行,雖然悲慘,卻並不刻意。雖我確也眼含熱淚,卻多是因為震動和感懷。

電影弱化了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據室友說,首當其衝就是他如何從逃犯奮鬥成市長,只見一串「8年後」的字幕,他就已然從髒鬼躍升為成功人士。而後一幫青年學生領導人民起義的段落更有喧賓奪主之勢,成為故事的中心支架。而這段短暫的革命也誠然熱血而真摯,因為充滿年輕人的衝動和激情,也所以帶著莽撞和遺憾。印象深刻的是學生們的起義僅熱鬧了一天,第二天身後的人民群眾就集體退出,留下他們熙熙攘攘地對抗鎮壓軍隊。當受傷的學生拼命敲著各住戶的們請求開門避難時,人們只是趕緊又關嚴了窗戶。

Jean Valjean在此段穿插而過,主要目標是在關鍵時刻救走被自己女兒看上的那個少年。而那個好命的少年Marius和他生命裡的兩個姑娘也成了不得不說的故事。一個是Jean Valjean的女兒Cosette,另一個是單戀Marius無果的Eponine。如果說Cosette的角色主要是用來看著美的,Eponine則像是在告訴大家什麼是真愛。幫心上人找情敵的住所,替情敵給自己的愛人送信,末了看著二人互訴衷腸,自己則默默在雨里吐露無人傾聽的心聲,對著Marius的背影說著I love you, 最後還無怨無悔地為他擋了一槍死在其懷中。她除卻童年有父母捧在手心的疼愛外,成年後未曾得到過幸福,她所要的只是陪在心上人身邊,他要上戰場,她便盤起頭髮戎裝以備陪他站在火線。

因為音樂劇的類型緣故,談論此片必不可少的是音樂的部份。作為多少有點音樂情懷但卻非專業觀眾來說,各個演員的表現已然可圈可點,見有的影評非將其與百老匯或者專業音樂劇演員比之一比,覺得未免苛刻。畢竟這最終是一部電影,電影還需要視覺,見導演這麼愛推特寫鏡頭,就知道對演技的考驗是多嚴苛。非要人家一夥人都演技與唱腔並重,難免讓人想噴出「你厲害你去」之類的話。見有個短評批安妮海瑟薇的I dreamed a dream如貓嚎,覺得未免說得太不走心了。那個近景長鏡頭持續有多久我無從計算,那整段情緒的飽滿度和爆發力是無可厚非的,長鏡頭的難度就是中間演員走神一秒鐘,導演都會說「不如從頭來過?」。而安妮海瑟薇的表現連貫流暢,說不上驚天撼地也算得上撕心裂肺了。在電影上映前,她的演繹版本被眾家期待,對我而言,實際版也未曾失望。

對個人而言,整個片中,最喜歡的其實是結尾處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照理中本人向來對渲染革命情懷的東西不太感冒,且學生們在片中的犧牲誠然無畏卻也太天真,但結局的這首合唱再度響起,我實在忍不住老淚縱橫。所有人站在廢墟之上,紅旗飛揚,個個那麼帥,而歌詞又與意境如此貼合,導致之後片子結束,全場無人退席,身邊一個陌生姑娘應是感冒帶了口罩,後因淚如泉湧,不得不摘了口罩不斷拭淚。

音樂於電影中的力量就是如此,觸碰到人心中詩意的點,激得百感交集,你能想到的,遠遠比它表面上告訴你的要多。

而此片給我另一深刻的感受就是觀影的最佳地點果然還是要在電影院。無論是巨幕還是音響效果,營造出的氛圍都不是家裡的小電腦可以比的。本科的時候曾經有老師在課上放貝隆夫人,教室的放映屏已然算大的了,不過劣質的音效還是讓人無言以對,感覺度過了幾個漫長的世紀一般,最後片子被各種說沉悶無趣難以投入,而同屬台詞都在唱歌的悲慘世界如若最終仍被很多人在電腦上匆匆掃過,結局可以想見。

而對於影院效應的東西,之前遇一在美國教電影20餘年的老太太提及的觀點我個人就非常贊同,她上課就堅持要在學院的影院放片,說你們要知道每個film maker在拍電影的時候,設想的聲畫配置都是為之後在cinema放映而定。她說電腦上看的玩意不是「cinema」,「film is made for cinema, not for your computer screen, or your iphone.」

雖然對於此種觀點很多人會嚷嚷出各種現實問題諸如經濟條件限制和現實條件限制,但當在影院出現好電影自己也有條件去看,卻還是寧願網上載著看時,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片方的輕視。不過話雖如此,在天朝奮鬥的大部份人,也還是只能通過網路和電腦得以博覽眾片。某種意義上,也是另一個悲慘世界。

-------------------------------------------
經豆友說明,先前名字錯誤已作更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