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悲惨世界/孤星泪(港)/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

7.5 / 349,370人    158分鐘

導演: 湯姆霍伯
編劇: 維克多雨果
演員: 休傑克曼 羅素克洛 安海瑟薇 亞曼達塞佛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無言無所不言

2013-01-21 09:25:00

愛是一樁偉大的奇蹟


在大氣磅礴的《LOOK DOWN》里,那個動盪的時代,那箇舊世界與新時代碰撞的時代,那個樹立起自由博愛平等的時代,那個雨果筆下的《悲慘世界》像畫幅一般徐徐展開。

恍惚會想起《埃及王子》的開場,一樣的奴隸,一樣的怒吼,一樣的神蹟指引,只是在法蘭西的土壤上,人民的怒吼低沉而哀怨: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被放逐的24601像困鬥的猛獸,自由像沙漠中的海市蜃樓,近在眼前,不可觸碰。被遺棄在天地中的棄兒,你的雙眼燃燒著仇恨,你的心底干如死灰。還能比這個更糟嗎?我想雨果,這個人性善的信徒下不去手。

對於這樣一部歷時近四個小時的宏大作品,千頭萬緒不知從何開口,也許這便是那句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吧。且讓我平復了顫抖的小心臟,娓娓道來。

 

鍥子

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這部傑作,那時的學校在教法國大革命,歷史老師本是指引了去讀雨果的另一部傑作《九三年》赫——相應看來,那多像是悲慘世界中馬律斯的外傳。而在那些年《新民晚報》夜光杯上陸陸續續看完的悲慘世界第一部和笑面人更成為了童年對法蘭西文化的最初映像:那時的我總以為冉阿讓會與芳汀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還將沒有看到結尾的沙威看作一個十惡不赦的壞蛋……記錄下這些也算是那些模糊的記憶留下一件清晰可循的記錄,不希望被遺忘,不忌憚被嘲笑。

 

因為愛

以國葬入先賢祠的雨果堅信愛,一如法蘭西堅信的博愛。他筆下的《悲慘世界》與其說有著無數恢宏的主題,於我,她不啻閃爍著一以貫之的主題,一如觀影時仿如天授的九字:愛是一樁偉大的奇蹟。

 

法蘭西從不缺乏激情,不缺乏對於自由、博愛、平等的熱切追求,從不缺乏對於希望的信仰。具象之後,就像那對主教仿如讖語說的:你漏了最珍貴的東西,這對燭台。

燭台,多麼充滿寓意的意象。西方神話中,為人類帶來第一道火種的普羅米修斯因為這個在奧林匹斯山上忍受著循環往復的折磨。她承載了用犧牲自己帶來光明的紅燭,驅散黑暗,帶來光明。這光明,這火光,是造物主於世人的博愛。

 

整個《悲慘世界》何嘗不是各種形式愛的展現?出於對世人的愛,主教救贖了充滿仇恨的冉阿讓,並將這種愛像種子一樣埋在了他的血液里,潛滋暗長。整個故事中仿如聖人的冉阿讓出於愛,救贖了那些與自己同一片天的車伕、那個長得和他像的無辜被冤者、數百個工廠裡的女工、芳汀母女、馬律斯……穿插著人民對於自由的愛,情人間相互的愛,或者單向的愛,或者市儈極的對金錢的愛相互交織,甚至幼年時以為惡人代表的沙威,又如何是惡呢?他不過是對於他堅信的法律的愛——若能將毫不置疑的特質稱為一種愛,我將選擇如此來解釋。

 

愛的代價

但愛是有代價的,與其這麼說,更不如說是世間的一切都有代價。

開篇,神一樣的主教就像感化摩西的上帝,在混沌中指引著蒙昧的冉阿讓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愛世人就像是神諭一樣成為他終身侍奉的信條,帶領他自己走出渾噩。代價是他不能對眼見的不公沉默,他不能對既成的悲劇默然,他不能像一個正常人一樣,他要為背負他的過去一路躲藏。

 

法蘭西的文化里總誕生閃耀的雙子星,有一個薩特必然有一個制衡的加繆,甚至有一個花神還要一個雙叟。彷彿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讓彼此更立體。而雨果筆下更不缺少這樣的對比,只是代表了由惡而善的冉阿讓的另一面,那個鐵血的沙威卻並不能簡單用一個惡人來涵蓋。甚至,這個生長在監獄的沙威,如今重新審視這樣一個開在罪惡中的「惡之花」,不免生出些許新的感受。雖然演員是當年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演壞校長的傢伙,雖然他的角色冷酷無情的像《流浪者》裡的警察,堅信著:法官的兒子是法官,小偷的孩子是小偷。但,能將對於法律、正義和堅信人性惡判定為惡嗎?那是要連著荀子一起拋入惡人谷嗎?想來不必如此。因為他為這份對所謂正義的過渡的愛,或者叫執著付出了代價——用死亡為心底觸動到的愛殉道。

 

那個市儈夫婦的女兒,她更是那可以被理解的為愛付出生命代價的典型。世間痴兒女的故事到此能超過的總也不多,為愛而死的故事總能震撼到人的心靈,何況是這種毫無回應,毫無希望的單戀,同樣為此付出生命,你還能懷疑愛的力量嗎?於心又何忍?

 

那麼那些為了自由而死去的年輕人呢?那些就不是對於自由充滿深愛的人們嗎?當那象徵血,象徵死亡,象徵革命的紅旗覆蓋在最後一個年輕人的身體時,年輕人失敗的革命用自己的鮮血為這份愛付出了可以付出的一切。雖死何憾?對於高傲好鬥的高盧雄雞而言,浩浩蕩蕩的大革命顛覆了一切,創造了一切,那麼區區一條不自由的性命與自由相比又怎有霄壤之別?

 

愛是一樁偉大的奇蹟

在談論了法蘭西式的博愛,那種愛鄰人,愛世人的博愛後,這個貢獻了浪漫、羅曼史、玫瑰傳奇的國度里,且不說起起落落的冉阿讓總能讓他的人生閃閃發光,讓人相信心中蘊積愛的力量遠遠大於恨。光是廣場上驚鴻一瞥便發現了靈魂伴侶的兩個年輕人更像是沙翁筆下的金童玉女。

這個信仰自由、博愛、平等的地方,這個相信奇蹟的國度從來不拒絕一見傾心,幾度讓人以為這才是愛情的整黨模式:一見鍾情,再見傾心,生死相許,終生不離。這是完全迥異於漢人的調調:一顧傾人城, 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

赫,這扯遠了,感謝雨果的這段妙筆,讓我們在一些蒼茫後依然相信,於茫茫人海中,總會突然有這樣一個人忽然喚醒了你所有的覺醒,讓你發現你的生命剛剛開始——這也就是狹義上定義的愛吧。

 

尾聲

雨果是個神奇的作者,再悲慘,再險惡,再不幸的故事總有一個童話一樣的結尾,無論是人們發現緊緊相擁的兩具骨骼,或者是兩個相互扶持升上天堂的靈魂,或者是這裡見到人民走向自由的明天。

這位經歷了幾乎整個十八世紀的老人,用他的筆像刻刀一樣,把他腦海中的人性與他經歷的歷史像漂流在海上的船員一樣深深刻在承載人類記憶的方舟之上。自由博愛平等,沒有比這個更能代表法蘭西,沒有比這個視角更好的理解悲慘世界。雨果,就像十八世紀托生在法國的蘇東坡,哪怕前路渺茫嘗盡人間一切悲苦也不泯滅心中希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