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為了自由
2013-01-22 10:34:06
希望曲支持著猶太民族的延續
我聽過兩首以色列歌曲,一首是國歌《希望曲》,另一首是民歌《夜玫瑰》。本應該雄壯有力的國歌被詮釋得讓人心碎,歌唱愛情的民謠卻聽出了黯然的淚水。哀傷似乎就成了猶太民族永恆的旋律。
《慕尼黑》的拍攝手法極似《辛德勒的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有一點流水帳,但又頗為平實。導演不想把這樣一部半記實的電影拍成《007》。畢竟現實中間諜殺人絕不可能像詹姆士邦那樣高調。幾個經驗並不多的特工,制裁了幾個敵對組織的頭目,原本應當感到榮耀和自豪,但最後缺深深地陷入了內心的矛盾。最後男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我想也只是旁觀者情感的集中表現,畢竟,我們沒有這種民族仇恨。
說到民族感情,我一直很欽佩猶太人。猶太人的歷史充滿血淚。經歷過二戰以後,好不容易找了個落腳點,卻又陷入了阿拉伯國家的重重包圍之中。在獲得全世界的同情之餘,他們沒有像蠕蟲般蜷縮在家裡,而是積極地復仇。不管是追殺納粹軍官,還是打贏中東戰爭,以色列入用他們的智慧和勇氣,獲得了所有人的敬畏。相比之下,中國人對敵人太寬容。
間諜這個職業需要極高的忠誠度。片中的殺手們對敵人都有很極大的民族仇恨,但最後依然變得心軟,甚至質疑行動的意義。這就很不好。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高於一切,哪怕一些任務違反了法律甚至違反了道德,只要是為了國家和民族,就應該堅絕地執行,否則,間諜與普通的殺手有什麼區別。祖國的諜報機構都很隱秘。雖然外界對其評價不低,我們自己也信心十足,但在這樣一個浮誇的時代,中國人缺失了信仰,迷失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