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陳總就是我

2013-01-23 05:57:34

差一個「為什麼」的遺憾


《林肯》的長處:故事很明確,視角堪稱獨特,在一個已經被近似神話的政治英雄、殉道者身上發掘了他不為世人注意的一面,男主角確實駕馭了這個角色,舉手投足間展現給我們一個心繫大眾卻又力排眾議的總統。

不足:除了男主和總統夫人,其他人幾乎無辨識度,只有他的特工小分隊有些喜感的成份來調節一下全片的節奏。但是既然片名就告訴我們,總統才是主角,那麼其它人都是龍套,似乎也無可厚非。

真正的問題是:影片缺了個「為什麼」——即,為什麼林肯要不顧一切地推動廢奴法案。尤其對於不熟悉那段歷史的中國觀眾來說,這個缺失很可能導致我們無法理解這部電影。

——————————————————————

以下有大量劇透及背景介紹,未觀影者請謹慎閱讀: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林肯總統的形像是一個模糊的英雄:他領導了南北戰爭中的勝利一方,發表了著名的蓋茨堡演說,終結了奴役黑人的奴隸制,卻在戰爭勝利後不久被人槍擊刺殺。

而這部片子,恰恰掐掉了兩段最為人熟知的畫面:蓋茨堡演說和被刺;同時淡化了領導軍事勝利這一條,彷彿前方的戰鬥與總統的領導力毫無關係。

這一切,都是為了說明:林肯總統真正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情:廢除奴隸制。而戰爭的勝利並不能帶來奴隸制的自動廢除,廢奴的最大阻力不在於已經奄奄一息的南方叛軍,而在於戰勝方內部的反對力量。

這一點,對於習慣了主旋律的敘事方式——包括中國的革命宣傳片和美國的好萊塢商業片——的觀眾來說,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在主旋律的敘事方式里,好人有正義的訴求,壞人有邪惡的目的;正義一目瞭然,而邪惡雖然有種種出現的理由(比如社會因素、成長陰影)等,卻仍然是需要被打倒的;影片的結尾通常是由正義方對邪惡方壓倒性的勝利而結束,或是肉體毀滅,或是繩之以法,或是摧毀政權,等等——邪惡的載體既然不存在,那麼正義的勝利也就理所當然。

以這樣的理解方式來看《林肯》,很容易讓人大惑不解:廢除奴隸制顯然是大義所在,南方有奴隸他們自然是代表邪惡的一方,打倒他們不光天經地義,而且打倒了他們不就可以歡呼勝利了嗎?為什麼竟然有北方的議員反對廢奴?再進一步,為什麼奴隸制會在南方出現而在林肯時代已經不存在於北方?為什麼林肯強烈地要求,幾近一意孤行地用賄賂和違憲的手段推動廢奴?

這些問題,如果不是一個專修美國近代經濟史、政治史、法律的人,很難回答。既然本片所想表現的主角是一個「為了某種認定的正義目的可以放棄形式上的合法而採用非常手段」的人,那麼他所認定的正義為何異於他的同時代的反對派,則是一個不該忽略的問題。

很遺憾,這部份被忽略了。也許導演認為,奴隸制的反動與落後,在現在的美國是一個人所皆知的公理,無須表現,無須用圖像證明;但這樣,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南方要蓄奴,北方的反對派反對林肯廢奴,甚至林肯都要與廢奴的激進派妥協以免他們把事情鬧僵。在這一點上,本片是不合格的,缺了一個「為什麼」。中國的大部份觀眾,由於對美國近代史的陌生,看本片時對本片的大背景不熟悉,則更難有所共鳴。

這就是我不能給的一顆星。

南北戰爭時的南方,經濟的主要來源是種植業,最主要的經濟作物是棉花。而在大規模棉花農場裡的高強度的勞動則需要黑人奴隸來完成,因為以當時的工資水平根本無法僱到農業工人來做這項工作,自耕農的效率遠遠不能與大農場競爭。

種族平等這個現在看來很美好很普世的口號,在當時的美國卻是大大超前了:白人的道德覺悟是奴役黑人是不道德的,但是,讓他們和自己的子女一起玩耍,一起工作,甚至通婚,是不可想像的。廢奴,只是白人對黑人的施捨,不是贖罪的認識,沒有完全的平等,甚至,還摻雜了對叛亂的南方的報復:放掉你們的奴隸,從而摧毀你們的經濟,讓你們永遠不再有能力發動一次叛亂。

而林肯發動這場戰爭的起因,也並非是要推動廢奴,而僅僅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完整與統一;只是隨著戰爭的進行,他認為廢奴的時機已經成熟,所以才要搶著在勝利的前夕通過廢奴法案;否則,一旦戰爭結束,南方重回聯邦,想要在一個有南方人參加的議會裡通過廢奴法案無異於與虎謀皮,這才是他要不惜一切代價通過此法案的原因。

可是他為什麼堅定的維護著自己所認定的正義?

影片並非完全沒有交代:開頭有一段他與黑人士兵交談的情節;他的家裡也有一個曾經是奴隸的黑人女傭。這兩段情節的設計,即在暗示,林肯是同情黑人的。但是,這種暗示,未免太弱,如果林肯因為接觸到了黑人進而同情他們,那麼為何那些北方的反對廢奴的人要投反對票?還是缺一個為什麼。

在一切文藝作品中,我喜歡成長的人物形象。這部片子裡的林肯沒有成長。他從出場到退場,一直是一個不擇手段的天使。他把這個形象演繹的非常好,這是我們需要肯定的。

而我們疑惑不解的,則是他身上這種天使的力量來源於何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