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情慾凡爾賽--Farewell, My Queen

再见,我的王后/再见,我的皇后/再见皇后

6.3 / 7,241人    100分鐘

導演: 班諾賈克
編劇: 班諾賈克 紀多倫
演員: 黛安克魯格 蕾雅瑟杜 維吉尼亞莉朵嫣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優遊卒歲

2013-01-23 06:21:15

革命就在宮牆外


革命總是那麼出人意料地迅捷而至,往往在人們想不到之時,在歌舞昇平之時,它就異常暴烈地出現了。

當法國王室還在凡爾賽宮內花天酒地之時,革命就已在巴黎的巴斯第監獄發生了,而且很快就將熊熊大火燃燒到了宮牆之外。法國電影《再見,我的皇后》就從一個嶄新的視角,給我們展現著革命發生前後幾天,凡爾賽宮廷內的歷史場景。讓人驚奇的是,宮廷里歌舞昇平的場景與革命臨門時亂鬨鬨的情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兩種極端的狀況,只在一夜之間轉換。

法王路易十六和劇中的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他們在革命發生之前感覺到他們正坐在火山口上了嗎?似乎沒有。路易十六白天打獵,晚上吃肉慶功,在當天的日記上記錄「今日無事」,而電影中皇后還在悠閒地讓女侍拉伯德唸書,還沉溺於與波利內公爵夫人似有還無的戀情之中,大群的貴族仍待在凡爾賽的宮殿裡勾心鬥角。要是沒有攻佔巴斯第監獄的槍聲,沒有那些起義市民的逼近,他們絕不會相信七月十四日這一天是個重要的日子,是個足以改變法國及世介面貌的日子。

當然,無論他們如何的遲鈍,仍會感覺到法國社會充滿著不安的氣息,仇恨的情緒也已經在民間瀰漫。但他們總是不願意承認,革命會在這個時候發生,自己的人頭會成為革命的祭旗物。但就如電影中所說:「馬吉斯老爵長年關在宮裡,只以為宮中的生活最安穩。光是每週看見國王通過走廊兩次,他就以為國泰民安。」不光是馬吉斯老爵,凡爾賽宮廷裡的所有有權勢者,均是這樣的想法。他們屏蔽掉自己不想看到的一切資訊,相信著自己的仁慈,也相信著自己的強大。其實,宮中的侍者侍女們,他們對於現實認識得更清楚些。「革命已經成形,帝制強權將要瓦解,這種情勢已經擋不住了。」

路易十六在電影中並非主角,他只出場幾個鏡頭,是這部三個女人戲裡的跑龍套者,但卻是電影中最無法忽視的人。這是亡國之君,那句被喻為最荒淫無恥的話,就被安在了他的名下:「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也與我無關。」(但也有很多人認為,此話並非他所說)。他疏理國政,外號「鎖匠」,醉心於修鎖(與中國的明熹宗醉心於木匠一樣),同時又縱容皇后及貴族們揮霍無度。當革命發生之時,他竟然在打獵。這一切,當然可將其稱為壞國王了。其實,從歷史來看,路易十六並非最差的君主,法國社會的痼疾,早已是積重難返。客觀而言,路易十六當政時期,絕非法國曆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王朝已經邁出了艱難的改革步伐,民眾已經擁有初步的權利。

電影中我們也可看到,當知道革命發生之時,路易十六還是一個相當有承擔的統治者。他說他討厭暴力,希望一切能夠和平落幕。他拒絕化裝逃走,獨自去巴黎,面對妻子他會被革命分子殺害的警告,他卻說這是他的職責。但歷史沒有給他更多的機會,他仍成為法國曆史上唯一一個走上斷頭台的國王。托克維爾在總結法國大革命時,曾說,革命往往不是發生於控制最嚴酷、人民生活最悲慘之時,反而是發生在統治已經鬆動,改革正在試圖進行之時。歷史的欠帳總得有人承擔,總得以人頭去撫平革命者的憤怒。如果路易十六覺得自己很冤,他也只能去痛恨此前的太陽王及路易十五,正是他們對於民間改革呼聲的忽視,才導致了今日的局面。本來只是權利的讓渡與交換,最後演變成人頭滾落與血流成河,這是誰也不願見到的情況,卻是真實地出現在十八世紀末的法國。

電影中的主角是瑪麗皇后。這位來自奧地利的公主,美麗、高傲又極富教養,最後成了第一位被砍下頭顱的皇后。當她走上斷頭台之時,踩了劊子手的腳,她連聲道歉: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同時,安托瓦內特又是一個極盡奢華花費無度的女人,寵幸著眾多的貴婦,帶動起整個宮廷的奢靡之風。她的行為,以及她的外國身份,讓法國的普通民眾視其為禍水。在起義市民提交的必須上斷頭台的286名貴族名單中,她名列第一、安托瓦內特對於皇后的職位並不喜歡,她生於宮廷之中,卻無法選擇她的職業,她只能成為皇后,並站在她並不願意站的地方,承擔著歷史的責任。她如此評價奧地利女王,女王說過,她作為女王一生中只有一天是快樂的。其實,她本人亦是如此。她說:「因為我是法國皇后....這個頭銜讓我驚恐萬分,無時不提醒著我,我就像囚犯一樣。」安托瓦內特如同她丈夫一樣,並非歷史上最壞之皇后,至少她知道自己的職責,也有著自己的承擔。她並非壞得革命一定要砍她的頭,只是她作為皇后,革命需要借她的人頭一用。好在她上斷頭台時如此地鎮靜,最後給她的人生描上了精彩的一筆。

當革命逼近之時,在凡爾賽宮廷之中,仍然保持著鎮靜牢記著自己責任的,似乎只有皇帝與皇后。那些不可一世的貴族,那些作威作福的老爺們,平時窮奢極欲飛揚跋扈,此時早已慌成一團。有的在王宮中上吊自殺;有的當聽說斷頭台上的名單上有自己時,嚇得當場暈倒;更多的則是忘了自己的職責,也忘了時時掛在嘴邊的祖國,在死亡面前還是視財如命,拼命地收拾著金銀細軟,化妝成他們所看不起的下等人逃跑。路易十六與瑪麗皇后在暴力之前的冷靜,也讓我們想起現代的很多獨裁者,從薩達姆到卡扎菲,平時驕橫無比,然而一旦革命來臨,卻全然忘記了自己承擔,化妝逃跑的,跪地求饒的,醜態百出,連死都少了份尊嚴。相比路易十六夫婦,差距何止千萬里。有人說過,皇帝與後來的獨裁者不一樣,他們是將整個家族與自己身家性命,與這個國家的命運捆綁在一起,他們無法帶著錢財逃命,他們只能隨著他們的王朝一起滅亡。他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卻得選擇這樣的結果。

革命,對於革命雙方來說,均不是一個最優選擇。只有在革命發生之後,只有在血淋淋的暴力之後,大家才會覺得原來雙方都可以相互妥協,各自朝後退一步,也不會落下這麼多的人頭,犧牲這麼多的生命,引起社會這麼大的動盪,給整個民族留下這麼大的陰影。但處於當時的情境之中,似乎誰都不會主動後撤一點。暴動的底層群眾,想著的是只有徹底剷除這樣的制度,只有向那些曾經作威作福人追討,革命才算是成功。而當權一方似乎總是自信滿滿,且對於已經臨近的革命後知後覺,殊不知澆滿燃油的木柴已經鋪就,就在等待一粒火星。他們總是貪婪而不知滿足,漠視著人民的痛苦與呼聲。即使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仍然不願意放棄星點權力。這樣互不的結果,最後只能導致革命的發生。在電影中,路易十六說:「人民不只要麵包,還要求權力。竟然要求要權力,對我來說,這無異是一種詛咒。」這確實是當權者的心理。他們以為,只要讓人民吃飽喝足,就已是莫大的功勞。至於權力?那是禁臠,豈容你們染指?

在法國,革命終究是發生了,而且以那麼暴烈的方式。當時法國對立的雙方,從路易十六及眾多貴族們,到所有的底層民眾,其實均是輸家,幾十近百年的血雨腥風與社會動盪,讓幾代人飽受苦難。唯一的贏家就是法國國家及人民的未來,大革命摧枯拉朽般地革新除舊,導致了民主法國的誕生。當代法國人會感激他們前輩的付出,不幸生於那個時代的人,則只有承受這種歷史的宿命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