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悲惨世界/孤星泪(港)/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

7.5 / 349,370人    158分鐘

導演: 湯姆霍伯
編劇: 維克多雨果
演員: 休傑克曼 羅素克洛 安海瑟薇 亞曼達塞佛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uonianyil

2013-01-23 06:47:24

為何我的觀點和大家不同呢?


發現很多人認為該電影一般,有些只是因為海瑟薇,克勞這樣的大明星才來湊湊趣。其實和音樂劇版本相比,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電影版本,雖然有一些瑕疵,但不影響他是我最本年度最心愛的電影候選。下面逐一點評,只是個人意見,不專業。
  
  冉阿讓:這個版本的嗓音沒那麼渾厚,但演技彌補了一切,再說唱得也算超一流了。稍微不滿的是,在in my life唱段中,我們的冉爸爸有種氣憤鬱郁情緒,有點讓珂賽特和螢幕前的我小心寒。成熟的男人應該如儒家說的中和,對於自己心愛的養女這樣有點小不忍啊。這個版本的兩個詠嘆調Who am I,what have I done, 都是我目前為止聽到最好的版本,前者中冉阿讓經過小遲疑後堅定地走向法庭,一個堅毅負責的男人形象栩栩如生;後者中冉阿讓富有感情地懺悔同時堅定地浪子回頭,極富感染力。其中在one day more中高亢的領頭著one day more,讓人熱血沸騰。有得必有失,不夠渾厚的嗓音在bring him home中略顯不如音樂劇中版本。非常喜歡的冉阿讓,只是顛覆了以前在倫敦西區音樂劇中那個白髮蒼蒼的父親形象。
  
  沙威:居然有人不喜歡這個版本的沙威,其實這個沙威是最好的,沒有之一。聲音傲慢堅定中有一種陰險狡猾的情緒,而老道的演技更是以前的沙威都不具備的。兩個詠嘆調中,star裡面那個祈禱抓住囚犯的警官,顯出發自內心的真誠和對法律的信仰,而最後自殺的那個唱腔那種類似精神分裂的感覺也是很自然的。這兩個版本中都有走在高處邊緣的鏡頭,對應起來非常有意思,前者中沙威表現出來是一種大勇無畏, 後者中沙威則是徘徊在自殺的遲疑中。
  
  芳汀:雖然海瑟薇因為這個得獎且獲贊無數,但我有所保留。主要是導演突出的是芳汀的那種激烈羞憤情緒唱著Idreamed a dream, 但以前的版本中,芳汀都是那種平靜中暗流洶湧的味道,而這也更符合當時芳汀的心境。畢竟,真正的悲傷並不是哭哭鼻子,應該是而今識盡愁滋味卻說天涼好個秋。安妮的演技那沒的說,只不過如果我是導演的話,我會要求海瑟薇做到那種平靜中的傷逝。另外,lovely lady中的那些妓女們唱腔不夠放蕩,比起音樂劇中那種肆無忌憚有點小差距。
  
  童年珂賽特:很可愛的小女孩,唱著cossette, I love you very much的時候,真想去抱抱她。這個珂賽特我非常認可。我希望她的掃帚再長一點,達到雨果原著插畫中那種戲劇性對比,另外珂賽特應該是很孱瘦的,不過這麼可愛的小女孩可別學海瑟薇為了角色去節食啊,於心不忍。
  
  德納第夫婦:這兩個丑角一向都是活寶,Master of the house曲子永遠給人印象深刻,但真有必要那麼噁心嗎?好吧,影響到我這樣的小清新了。音樂劇中是德納第撒尿當酒,電影中直接出現shit,有點無語。
  
  馬呂斯:電影中的馬呂斯高顴骨雀斑,有一種小青年的熱情天真,對比清秀的片中學生領袖安卓拉來說,實在不夠帥,但這個馬呂斯自有魅力,無怪乎艾潘妮為他而死。
  
  艾潘妮:這個艾潘妮讓人驚艷,在a heart full of love和on my own中,那個傷心欲絕決意殉情的不良少女讓我唏噓。傳統的造型應該是One day more中那樣帶著鴨舌帽,顯得幹練敏捷。以前看音樂劇的時候,在艾潘妮和珂賽特之間我比較偏向於艾潘妮,感覺比起花瓶似的珂賽特,艾潘妮敢愛敢恨更有個性。
  
  少女珂賽特:這個版本的珂賽特也是最好的,唱in my life的時候,那個眼睛會說話的天真的嚮往愛情的充滿憧憬的隱隱對老父親不滿的青春期叛逆的少女珂賽特,直接讓我在這個版本中更加喜歡珂賽特而不是艾潘妮。可憐的老父親啊,溺愛珂賽特,她的房間裡富麗堂皇,而自己的房裡啥都沒有,除了紀念神父的那兩個銀燭台。這個版本的in my life也是我所聽過的最好的版本,其中感情的變化隨著電影場景顯得很自然親切真實。唯有瑕疵的是在one day more中感覺第一句珂賽特稍微搶了搶和馬呂斯的合唱,顯得有點輕浮,個人意見。
  
  雜:其他唱段中,drink with me依然顯得那麼情真意切,大家在面對死亡恐懼的時候彼此鼓勵安慰。Do you hear people sing?中,首先是拉馬克將軍葬禮的鼓點,顯得皇權強大莊嚴不容侵犯,然後安卓拉與馬呂斯開始唱起來,漸漸把鼓點壓下去,顯出人民的力量是最強大的。可恨的是,六月暴動最後人民還是畏縮了,這幫人白白死了。片中對於小孩嘉弗洛什沒有交代背景,根據小說,那個大象雕像就是他的家,小小年紀天生具有領袖氣質還代養兩個小孩,而且這個小孩其實是德納第的兒子,只不過德納第夫婦寵愛了第一個後代艾潘妮後,對後面的兒子們基本上沒有愛。電影中其實很重視原著,只不過限於劇情沒有展開。但電影中的背景能夠透露很多資訊,比如最開始拖船,其實冉阿讓那次逃跑就是利用這個行當逃脫的,這是導演在暗示呢。還有前面提到珂賽特和冉阿讓房間的對比,廣場上的白象,冉阿讓永遠帶著的兩個銀燭台等等。珂賽特在音樂劇中往往是黑白兩色樸素的打扮,這裡穿得要時尚一些,也是有典故的。因為珂賽特由於從小在教會長大,一向覺得自己比較醜所以自卑,所以穿衣服都儘量不顯眼;沒想到長大後經常有人稱讚她漂亮,於是女孩的虛榮心起來,非要穿得漂亮了。所以電影中的這個改動也是很自然的。話說在小說中,其實是珂賽特先注意到馬呂斯,因為窮學生馬呂斯經常到巴黎左岸的盧森堡宮散步,而父女兩也有習慣在那裡固定坐坐。珂賽特早就對馬呂斯有意思了。只不過當時珂賽特太小,而且穿得太差,沒引起馬呂斯注意。結果珂賽特一穿得漂亮點,立馬就讓馬呂斯愛得發狂。於是馬呂斯去那個公園不再是為了散步,就是為了偷窺珂賽特。有一次發現遺留了一塊手帕,很珍惜地收藏起來,其實這是冉阿讓的,可憐的馬呂斯。後來去巴黎,還專門找到這個地點,想像馬呂斯裝作不經意地在水池邊看書,真是有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