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

拯救大兵瑞恩/雷霆救兵(港)/抢救雷恩大兵(台)

8.6 / 1,522,109人    169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Robert Rodat
演員: 湯姆漢克斯 湯姆賽斯摩 艾德華伯恩斯 巴瑞派柏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arrra

2013-01-24 19:02:27

你的致命傷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還記得大概是8、9年前第一次在香港的明珠台看到這部片子,那個時候還是小學,一開始就被血腥的戰爭場面完全嚇到。斷手斷腳到處飛舞,士兵腸子流出來在呻吟,槍林彈雨的場面,太血腥了。而諾曼第登陸段落里,還有一個場景是盟軍士兵舉了一把火焰槍,打開了一個堡壘的門,然後火焰暴怒地竄出來,小小的屋子瞬間變成了焚屍爐。當時我就在想「戰爭太可怕了,這樣的武器太可怕了,人類太可怕了」。那個血腥的諾曼第,成為了我心底對戰爭最殘酷的印象。
很多年過去了,我開始接觸美劇英劇,各種類型的都稍微有接觸一些,也見識過諸如《斯巴達克斯》的血腥暴力、《犯罪現場調查》的可怕屍骸,再加上新看了《兄弟連》,對戰爭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因此此番再看《拯救大兵瑞恩》,已經不再僅僅關注戰爭場面的真實和慘烈,更多的是影片所反映的態度與主題。
這個片子講述的是「一群士兵深入敵後找尋一個已經犧牲了三個兄弟的二等兵瑞恩,歷盡千辛萬苦找到後,瑞恩卻要求和連裡的兄弟們共同堅守陣地,於是所有人一起抗敵並死了很多人」的故事。故事很悲壯,我貧瘠的概括能力沒有發揮出故事本身萬分之一的感染力。

首先我要說,這部片子反映的思想還是很感人的。一個家庭把所有四個兒子都送去了戰場。我們不知道瑞恩家族的粑粑還在不在,因為影片之中並沒有他存在的痕跡。那我們就假設粑粑是缺失的好了。那麼一個只有麻麻和四個兒子的家庭,兒子們都上了戰場,只剩麻麻一個人在家,可想而知那種生活是多麼寂寞和孤苦。萬一連最後的么兒詹姆斯瑞恩也犧牲的話,麻麻她老人家後面的人生基本上就是一片黑暗了。即使有了粑粑的存在,四個兒子為國捐軀,只剩兩個老人相依為命的前景也是十分淒涼的。因此這件事甚至驚動了美軍參謀長,站在偉大的「人道主義」立場上,派出一隊士兵去尋找瑞恩,並把他送回家。
這是一個很偉大的舉動。為了保留瑞恩家最後的血脈,為了獨自守望的肝腸寸斷的麻麻,八人小隊毅然深入敵後,拯救大兵瑞恩。非常感人,非常崇高,非常煽情,簡直就……有些虛假。我不是說反對這樣的舉動或者其他的什麼。我相信如果真的發生這樣的情況,如果真的有四兄弟甚至五兄弟死剩了一人,讓唯一的生者馬上回家,這絕對是一件符合人性的事。如果這都不人道,還有什麼人道呢?
但是問題是,在那樣艱苦激烈殘酷緊張的戰爭條件下,為了一個人而讓一群菁英去冒險,值得嗎?這讓我想起一個著名的問題:一列火車開了過來,在廢棄的鐵軌上有一個小孩在玩,在正常使用的鐵軌上有八個小孩在玩,已經來不及剎車,你只能控制鐵軌的轉向。必然會有小孩子死掉。你選擇開向哪一邊?
是廢棄的鐵軌嗎?那裡只有一個小孩子,犧牲比較小。可是這個小孩明明是正確的,他選擇了廢棄的鐵軌,本來應該是安全的,為什麼要犧牲他呢?
那麼是正常的鐵軌嗎?那邊有8個小孩子,犧牲可遠遠比1個大。
你選擇哪一邊呢?
回到電影中,為了救瑞恩麻麻的一個小孩,就要讓其他麻麻的小孩陷入危險,甚至犧牲嗎?你家只剩了唯一的仔,說不定別人家也只有這一個仔呢?難道在挑這8個人的時候,還事先查了遍戶口嗎?就算人人都有兄弟姊妹,就瑞恩家是獨苗了,但是在每個麻麻的心目中,自己的任何一個仔的份量都和別人家的獨苗苗一樣重的,無論哪家的仔死了,他家麻麻和粑粑的傷心程度都不會亞於瑞恩麻麻的。哪裡有誰比誰的生命高貴,誰該為誰犧牲的道理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下這個命令的人和執行命令的人不是同一人,也就是說,一開始的動機不是各人心甘情願的想法,因此才顯得偉大得飄在虛空,不真實。這道命令是美軍參謀長下的。總參謀長,多麼偉岸,多麼光輝,多麼不接地氣。他站在全軍的頂點,因此他只看到了瑞恩一家的苦難,只看到了美國的意識形態,只想到了片面的人道主義精神,而忘記了那八個士兵各自的故事。
為什麼我們討厭天朝的戰爭片?他們總是把日本兵弄得很傻,把我軍官兵弄得十分威武高大,永遠都有打不死的主人公,而指揮官則是指點江山叱吒風雲,揮一揮衣袖就知曉古今中外,談笑間就把小小的日本兵捏死在手心。這就是我們國家的戰爭片,虛假,做作,可笑,因為它不懂得深入生活,反映真實。
而在這部電影中,這個拯救任務的下達,也是因為指揮官沒有深入基層,深人人心,憑藉自己的一個衝動,下達了這樣一個難以讓人信服的命令。陰謀論一點去想,甚至可以認為是指揮官為了讓外界知道有這樣為國盡忠的家庭,而軍隊又這樣地體恤他們,為了塑造軍隊的溫情形象,為了更大地激發國民的愛國熱情,而造作地下達了這樣的一個命令,好收歸民心,讓大家更賣力地打仗,感激涕零地賣命。
而那八個官兵一開始不情願的態度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實際上我覺得「為什麼要派8個人拯救一個人」應該是這部電影要討論的核心才對。既然它是一個讓人無法信服的命題,那麼電影的主要任務就應該是通過劇情的推進不斷地證明它,最終讓觀眾信服。但很可惜沒有。影片之中只有在路途上湯姆漢克斯幾句無力的辯詞,基本上沒有正面回答問題。而且渲染的力度也太小了,基本上說過就算,讓人印象不深刻。其實在橋上的時候漢克斯有一句話說得好「拯救瑞恩是我們在這場該死的戰爭中所做的唯一正面的事情」(大意如此吧),可以從這個角度去論證主題並延伸反戰思想。但是影片沒有把這個問題探討清楚,就匆忙進行了下面的小鎮攻防戰段落,不得不說是挺讓人遺憾的。
說到小鎮攻防戰,我個人並不是很喜歡這個段落。又是一場慘烈的戰役,充滿了好萊塢風格——我方士兵陷入困境,面臨著敵方的強悍實力,我方充分發揮智慧和大無畏精神,英勇抗敵,浴血奮戰,將敵軍擊滅若干,但無奈敵軍實力太強,我方士兵幾乎全數犧牲,最後的將士們決意同陣地共存亡,和敵人同歸於盡(此處煽情到最高點,情節糾結到最極致),而就在那千鈞一髮的時刻,啊!強大的援軍來到了,敵軍抱頭鼠竄。我軍贏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犧牲實在太過慘烈,我們將會永遠銘記這些英勇的,最可愛的人兒。
……
有沒有覺得似曾相識?咦,好萊塢大片都是這個模式吧。我倒不是說這樣的情節不好,但是這處處都透漏出好萊塢批量化生產的痕跡。正是因為看到開頭就可以猜出結尾,所以它打動人心的效果就大大減弱了,反而顯得劇情拖沓而不必要。好好的一個拯救任務,到了最後把大家全給弄死了,這咋整的呀?咋交代呀?算咋回事兒啊?
因此這個略顯狗血的段落,在人為地拔高了電影的基調之時,反而讓電影落了俗套,多了層做作的痕跡。這也是我覺得它比不上《兄弟連》精彩的原因。一個是真實改編的故事,一個是編劇臆想的情節,還是能夠看出其中的不同。
因此,若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最讓人稱讚的,是開頭的諾曼第登陸的場景,而非其後的搜索救援過程了。同時,那一年(1999年)這部電影這麼熱門,卻最終敗給《莎翁情史》而沒有斬獲奧斯卡的「最佳影片」獎,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P.S:
其實我覺得吧,如果要搞慘烈的,那就再慘一點,把所有人都弄死算了——
可以讓留在後方的瑞恩成為最後一個生還者,看著身邊所有人一個一個倒下,最後痛哭著奮起,去搶奪湯姆漢克斯掉在了地上的起爆器,並在此過程中身負重傷,但是他還是堅持不懈,一點一點向前挪,敵方的子彈在他身邊飛舞,而他的手指一寸一寸遞出。最後,就在那坦克即將越過最後防線的那一剎那,他啟動了起爆器,BOOM!!!橋上的敵人被炸飛。瑞恩仰面躺倒,望著燦爛的天空,這時趕來救援的飛機飛過,在飛機的轟鳴聲、投彈聲、爆炸聲和敵人的撤退聲中,瑞恩露出了平靜的笑容,嚥下了最後一口氣。山姆大叔的旗幟高高飄揚,end。
但是斯比爾伯格沒有這樣處理,他讓幾個人活了下來。為什麼不讓大家一起死,或者一起活,為什麼只剩了幾個呢?又為什麼活的是那幾個呢?這當中除了渲染戰爭的慘烈之外,有沒有其他的目的呢?比如,活下來的幾個人中,當初的8人小隊除了那個懦弱的文官之外還有別人嗎?如果有,活下來的人是不是分別代表了一些什麼,比如瑞恩是承載著所有人的努力和希望,迎合主題;文官是代表成長;其他人(似乎一共活了4個?)有活下來的理由嗎?如果活下來的只是路人,那為什麼當初出發去拯救瑞恩的人幾乎全死了呢?這是導演和編劇對於「為什麼要8個人冒生命危險拯救1個人」這個問題的一種隱晦的回答嗎?
本人臉盲,這個問題先擺在這裡,等研究過再說。也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我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PS2:
在寫影評的過程中,一度想把這部電影評分降為3顆星,但是想一想我給《泰囧》打了4顆星,似乎倒對本片過於吹毛求疵了。只不過既然是經典影片,就應該要經得起各路聲音。我本人還是比較喜歡戰爭題材的影片的,要求高一點,也是希望能接觸到更多經典的作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