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夢魘馬戲團

2013-01-27 17:40:20

史匹柏終於還活著


這一版的林肯身材高大,以致於格格不入。出生貧寒,以致於顯得笨拙,不知所措;在達官貴人面前,他對答如流,揮灑手腕;在常人面前,他卻敏感脆弱,顯得無力而疲憊。電影還是照顧到了觀眾的情緒,沒有讓福特劇院的那一槍直接展現在螢屏之上。林肯留給我們最後的印象,是一幅光中黑色的剪影,那一抹形象茫然而落寞,彷彿演員告別舞台。

對《林肯》本來毫無期待。看到《林肯》奪下十二項奧斯卡提名的時候,心頭洶湧的只是蔬菜脫水般的筋疲力盡。在我眼裡已經淪為「完美的平庸」的史匹柏,加上年年生著一副「我就是來拿奧斯卡」伶牙俐齒的傳記片風潮,以及乘著政治選舉大勢而推出的美式主旋律題材。但學院永遠是慧眼識珠的——這也許是史匹柏最想拍攝出的電影,因為他終究可以隨林肯之名,而以傑作之名垂以不朽。

電影甫一開始,林肯就是「半人半神」出現在眼前的——高票連任,北方領袖,解放黑奴,一個聖人總是沒有意思的。我們並不崇高,我們需要理解,需要自我代入。觀眾想看到的,是可以觸摸到,自己有可能做的到的神聖,符合人情的不近人情,只有這樣才能被人相信——這樣的評判標準和影片塑造的林肯本人同樣實用主義,而正是這些看似俗濫的實用主義,決定了《林肯》的創作心理不可能不功利,但與此同時,竟然也在意料之外,以另一種模式完成了驕傲的傑作預定。

作為一部傳記片,《林肯》對於林肯形象的塑造並沒有採用什麼突出而新穎的方式。電影只是老實白描式的在記錄林肯的生活;那些看望士兵,看望傷員的碎片敘事顯得平面而無趣,甚至還不如士兵背誦出了《葛底斯堡演說》的細節令人動容。描述一個破碎的家庭和與家人的矛盾,以及在處理家庭問題上的某些絕望的剛愎自用,也都是傳記片豐富立體人物的基本手法;甚至我覺得本片並不完美的關鍵就在於林肯本人的動機缺失。他在本片中所有行動終究都是在為了理想,國家不再分裂的理想,人人平等的理想,他的堅持不移和純粹依靠理想行事,一旦影片推進到動機層面的探討上,史匹柏給出的依舊是空中樓閣。

我們會記得他為人處世的那份淡然和超脫,面對同僚的些許笨拙和猶豫,面對平常人透露出隱約的隔膜而漠然,記得他的樂觀和喜歡講故事,記得他喜歡笑,記得他認定目標就不會放鬆時的藝術家式嚴酷的浪漫主義;但這些都只是隱約存在的碎片,是人物形象可有可無的外延。於是說到底,我依然對這位沒有被塑造成聖人的聖人難以親近。

他被盡力還原,但他依然是一個光輝的符號,而不是一個人;儘管將一個希望和自由的象徵還原解構為人並沒有意義,也許他本人就是這樣一個絲毫沒有私慾的聖人;而且對於一部電影,也是過份苛求了。

但《林肯》全片依然如同奪目珍珠,璀璨閃耀,堪稱出神入化。最令人驚嘆的是,作為一部傳記片居然拍攝出了強烈的觀眾帶入感——傳記文學和傳記電影的基本美學,往往是用平實和無刺點的語言模式,把讀者和觀眾放置在旁觀或者上帝視角上,手術刀式分析傳主的各層細碎的橫截面,來完成人物的三維立體塑造。可是《林肯》不是這樣的。

《林肯》直接拋出了主人公要完成的一個目標,然後用強烈的視聽語言和道德鼓舞力量將所有觀眾都投入了影片環境之中,使他們開始與影片內容和人物交互起來,激發起他們親身體驗和改變既定事實的激情。很難記起會有一部傳記片,會讓人時刻希望幫助主人公一把,親手協助他完成記載在歷史書上的功績,並在達到目標的高潮隨之心潮澎湃。當觀眾在進入電影院之前就帶有一個「黑人必須被解放」的既定觀念時,那麼林肯在影片中的所有奮鬥,就帶上共同願望的強烈印記,匯聚成不容置喙的集體意識形態,無數的靈魂就此合一,並帶入到觀影情緒中,人們在林肯的奮鬥過程中看到了自己。

而瀰漫在影片創作中的實用主義,也最終必然到達了電影所寄望挖掘的深刻。我們強烈的意識到,任何一件公平而正義的偉大事業,幾乎都不可能通過完全純潔而公正的手段去完成——在輝煌燦爛的潔白背後,總會隱藏著高貴的污穢,所有偉大的事業,都要用欺騙和賄賂去完成。但這些污穢和卑劣並不是單一的,它們雖然會被銘記,但「最終還是會被實現他們的人自我所淨化」。影片忠實並不厭其煩的記錄了林肯為了共和黨全部達成一致和爭取民齤主黨20張選票的過程中高超的政治手段,官位的賄賂,私下的遊說,赤裸裸的威脅,保守秘密和白色的謊言。

清醒的觀眾也許會意識到,這樣的實用主義如果發展到極端,就是「為達到目的不惜一切代價」,「為了宏偉的計劃」,「為了最大的利益」的極齤權法齤西斯主義。但是我們都不是絕對的道德至上主義者,史匹柏也敏感而狡黠的展現了他的妥協:林肯的手段並不骯髒,沒有多餘的傷害,基本都在於普通人的道德承受範圍內,而更關鍵的,他一次又一次的提醒著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人類真正的生而平等,這樣做是人權運動和時代進步的必然。也許,這又是歐美文學傳統中主人公成長的必經一步——意識到人性的複雜,世界絕非黑白兩界,意識到「秘密與謊言」的存在,但同時理解,在這個焦點模糊,理想破碎的人世,依然要保存希望和光明。

《林肯》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界溝與隔膜。不僅僅是背景知識和歷史知識的缺乏,更是認知方式,行為方式和對於司法的一顆敬畏之心。但拋開所有虛妄的外表,《林肯》就是一部出色而震撼的電影,並且還建立在影片本身是一部並不成功的傳記片的基礎上;這部電影如果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必然爭議漫天但理所應當,受之無愧。

史匹柏終於再次拍攝出了一部傑作,一部有鋒芒,有力量,心臟跳動著,鮮明的活著的電影,而並非以往看似完美,實則僵死乾枯,面面俱到的平庸之作。他還活著,這樣就夠了,那麼這部電影叫《林肯》還是叫《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又有什麼關係呢。
評論